《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一生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感受独特、动人至深的文字,他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如*、旅行随笔、散文、话剧等等,他生动地把新闻和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与文化等等。“我必须亲身经历这一切”,这大概是他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他甚至愤愤不平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去,大家都期待作家写书,那些写书的人呢,就坐在家里写……”而作为记者的作家,旅行采访本身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足迹遍布六十多个国家,纵横六十余载,他生前说,作为记者,首先要具备五种特质:亲临、观察、聆听、参与、思考,然后才是写作,再严格的作家恐怕也做不到这样,既然做不到,当然不可能创造出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一样的作品;其次,记者的责任感和敏感、洞察力和表达力也恐怕是他的独门秘笈。他用写作的手法把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有趣,他又用新闻报道的手法把文学的语言和故事变得真实深刻。常常,他从表面迹象入手,将本质提炼出来。“他描写鲸鱼是从鲸鱼的肚皮里边写起的。”“他是一个用眼睛感觉和用心思考的作家。徘徊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诗人,带给我们的是超现实的萦绕不去的景象。因为一些奇怪的、不适宜的命运纠缠,这个诗人最终成为了记者。”换句话说,他总在用记者的目光,探索许多学说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众不同的描述和思考令他在同行中独一无二,孩童般的好奇和真正智者的文化修养让他集权威与魅力于一身,这就是我理解的雷氏文学。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源于雷沙德·卡普钦斯基被派去遥远的、一无所知的印度工作时总编送他的一件礼物。那是一本厚厚的黄色缎面精装书《历史》,它的作者是希罗多德,希腊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这本书陪伴他走遍天涯海角,成为他的人生指南。在这本书中,他依据自己的亲历和希罗多德的指引,讲述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旅行,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超越虚实的对话。此书正式出版于2004年,这一年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七十二岁。三年之后,2007年1月23日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没能走下手术台,在他七十五周岁生日还有不到三个月时,告别了多姿多彩的人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让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品味枪林弹雨的文学味道和回味无穷的哲学思考。说实话,是对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本人的尊敬和好奇引导我翻开《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但也正是同样的尊敬和好奇引导我读完最后一页。
  王志
  2009年2月14日于丽江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1)
我是步行踏上中国土地的。我先是乘飞机途经阿姆斯特丹,转机到东京抵达香港。到香港后,我乘当地的火车到达了一个小站,那儿是一片开阔地。我被告知,从那儿我可以过边防去中国。实际上,当我刚刚踏上站台,列车员和警察就指着远方,对我说:
  “中国!”
  这位警察是个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中国人,他带着我走过一段沥青路,然后说祝我一路平安,转身朝车站的方向原路返回了。我一只手提着行李箱,另一只手提着重重的装着各种书籍的提包,又走了很长一段路。那天烈日当头,热浪袭人,还有大群苍蝇令人讨厌地围在身边嗡嗡叫。
  我前边有座小桥,又短又窄,两边用倾斜的金属隔板挡着,桥下是一条半干涸的小河。远处有一道用花装饰的高高的大门。上面写着中国字,最上面是中国国徽,还有红底上有四颗金色的小星、一颗大星的中国国旗。在大门旁站着一队边防战士。他们认真地查看了我的护照,在一个大本子上记下了我的护照号等有关个人资料,然后告诉我,让我一直往前走。从老远我就看到了一列火车等在那边,我觉得至少得有半公里路远。我艰难地行走在这酷暑难耐的路上,浑身是汗,还得不停地驱赶周围的苍蝇。
  火车很空。车厢跟香港的车厢一样,里面有一排排的座椅,没有隔间。火车终于开动了。我们的这列火车行驶在阳光普照、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大地上。透过车窗往外看,能觉出外面空气炎热、潮湿,还带有一种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味。我不禁想起了印度,想起马德拉斯(印度东南部港口城市)和本地治理(印度东南部港口城市)。经历过印度次大陆气候的我,现在基本能适应这种天气了。我似乎又见到了印度那种令我愉悦的风景。火车停车的次数开始多起来,在一些小站上来了很多乘客。他们穿的衣服都一样,男的穿的都是深蓝色的中山装,女的穿的都是样式雷同、带小碎花的裙子。所有的人都面朝前方笔直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沉默不语。火车上坐满了人。在另一个小站上,又上来三位身穿蓝色制服的人,一位女性和她的两位男性助手。这位女子,用坚定的口吻大声对乘客们说了很长一段话,然后其中一位男性给我们大家分发了搪瓷缸子,另一位男性则给每位乘客的缸子里倒茶水。茶水很烫,旅客们用嘴吹着,好让茶水凉些,然后小口小口地咂出声地喝着茶。车厢内还是一片寂静,谁也不说一句话。我想尽量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上读懂什么,但是他们都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反应。当然我也不能目不转睛死盯着人们看,一来我觉得这样不好,二来我觉得这样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当然也没有人瞥我一眼,尽管我在这些身穿制服和花布衣裙的人中比较显眼、引人注目,因为我的穿着也很奇怪,是一年前在罗马买的那套笔挺的西装。
  三天后我抵达了北京。北京很冷,刮着干燥寒冷的北风。风刮得这座城市尘土飞扬。在灯光黯淡的火车站上,有两位来自《中国青年报》的同行前来接我。我们互相握了握手,其中一位笔直地站在那儿,用十分坚定的口吻说:“非常欢迎你能到北京来,这是毛主席倡导的‘百花齐放’政策的结果。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与别人合作,互相交流经验,所以我们报社与你们互换常驻记者,我们热烈欢迎波兰《青年旗帜报》的记者来北京长驻,我们也将在适当的时候派记者去华沙长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2)
我一边听他致欢迎词,一边打着冷战,因为我既没有穿厚外套,也没有穿大衣,我东张西望,想找一个暖和的地方躲躲。后来我们上了一辆苏式胜利牌小轿车。到了一个饭店,已经有一位《中国青年报》社的记者在那里迎候我,他们给我介绍说,这位同事姓李,是给我派来的专职翻译。我们用俄语交谈了几句,这是我在中国工作期间仅可以用来交流的语言。
  我想,他们可能会给我安排一间在北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平房,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书架,一台打字机和一部电话。我会常常光顾《中国青年报》社,从这些同行那里了解一些新闻,然后阅读一些自己带来的书,去外地采访,搜集资料,撰写报道,发表文章,顺便好好学习中文。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去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游览名胜古迹,采访专家教授、作家,到农村和城市去,到商店和学校去,采访许多有意思的人。我还想,我能去大学采访、去看市场、参观工厂、佛教寺庙,去党中央机关采访等等。总之,我希望能参观和采访许多许多地方。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这样对自己说,并且兴奋地计划着一切。我还想,除了做记者工作、写报道以外,我还会积累很多工作经验,待我回国时,我将会带着新的工作阅历、新发现和新知识回到国内。
  我满脑子憧憬着,想着未来的计划,随着李同事来到了饭店一楼的一个房间。李同事住在我对面。我想要关上门,可我发现,门上没有拉手,也没有锁,只有一个链子,每扇门都是朝外开着的。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李同事房间的门也是朝走廊方向开的,从他的房间可以看见我的一举一动。我只好装作对这一切无动于衷的样子,打开提包,从里面拿出希罗多德的书,然后又拿出三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庄子的《南华真经》(1953年出版)和一本我在香港买的《中国哪儿错了》,作者乔柏上世纪20年代美国驻中国记者。(Rodneya Gilberta,1926年出版);《中国现代史》,作者赖托瑞清代天主教神职人员。('a,1954年出版);《孔子哲学简史》,作者刘无忌(1955年出版);《亚洲的反叛》(1927年出版);《东亚人的思维方式》(1952年出版),作者亚白格(Lily Abegg),以及一些学习中文的教科书和词典等。我已经为自己规划好,从到中国的第一天起,我就要开始学习中文。
  第二天早上,李同事把我带到《中国青年报》社编辑部。这是我第一次在白天看到北京城。北京城街道两旁都是围墙,围墙后面是低矮的平房。平房的灰色瓦顶高出墙面露了出来。在远处的树上停着很多拍打着翅膀呱呱叫的乌鸦。
  在中国青年报社我受到了热情接待。总编是一位又高又瘦的年轻人,他说:他很高兴我能到北京来,我们可以共同落实毛主席“百花齐放”的方针。我回答说:我也十分高兴能到北京来,我知道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我还补充说,我随身带来了三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我想抽空认真拜读。他们听了我的话后非常高兴,也十分赞赏我的态度。整个拜会期间,我们喝着绿茶,大家彬彬有礼,平静地交谈,其间我们还赞扬了毛泽东以及他“百花齐放”的方针。

毛泽东的“百花齐放”(3)
过了一会儿,接待我的主人突然沉默不语了,好像是在下逐客令,李同事瞥了我一眼,我突然意识到,今天的拜访可能就此结束了。他们热情地微笑着紧紧握着我的手,与我告辞。
  这是一次特意安排的礼节性拜访,我们没有涉及任何具体问题,就连一件小事也没谈及。他们也没有向我提任何问题,我也没有机会问他们问题,诸如,我今后在北京工作和居住等有关非常具体的细节。
  我给自己解释说,这或许就是这里的习惯?可能马上切入主题不太好?我曾在很多书中看到过,东方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每件事都需要时间,应该学会耐心,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安宁。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因为一切匆忙的举动和盛怒以及狂热都会激发出人性中的恶,这会显得教养不足,修养不够。
  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我仅仅是其中的一粒微尘,我个人面临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与《中国青年报》社面临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伟大任务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我得耐心等待。我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目前,我在饭店住,不愁吃穿,还有李同事陪伴,他从不离开我一步,我在自己房间的时候,他就坐在他房间的门口,看着我做什么。
  我在房间里,开始读《毛泽东选集》。根据上面的指示,这里随处可见在大街小巷悬挂着的横幅标语:要努力学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利用这段时间,我先读完了毛泽东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发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