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在高原- 第22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荷荷说这些的时候,庆连母亲恨不得捂上她的嘴。庆连也难为情地看看我,然后去揪荷荷的衣襟。荷荷大大方方地推开庆连,只顾说下去:“大鸟有好几只呢,它们结成帮儿来来去去。原来咱这海上住了这么多大鸟儿,它们飞到人间来做事儿,有的还做了官呢,管着一大片地方。它们在自己窝里和在岸上的模样可不一样,要不还不吓死活人哪。其实熟了就知道了,大鸟只比人多了一副翅膀,其余哪儿都一样,吃饭睡觉喝酒,只忒愿干那事儿。我说过,它们就像公鸡一样……你们没见过,我也只好拿鸡作比方了。它们常常折腾得掉翎子,一根大翎子有几丈长。大肚子,起飞离地的时候好费劲儿,不过力气可真大啊。它忽闪几翅子就把咱扇晕了,然后咱只得尽它折腾去了。就像大公鸡一样——这样一说你们该听明白了吧?一只大公鸡得有多少小母鸡侍候它啊,就是这理儿呢。一些大鸟轮换着飞进窝里,掉得翎子哪里都是,一掉了翎子,屁股那儿的毛孔像针眼一样粗。我就是不点灯,黑影里老远也能闻出它们的味儿。我说过了,这就像鸡身上的味儿差不多。大鸟怕我嫌弃,有时就往身上洒些香水……没人知道它们是大鸟,这是秘密啊,妈啊,庆连啊,只有我们姊妹几个知道大鸟闪化****形在海边来来去去,它们做生意、当官,什么都干……平时谁也辨不出哪个是人哪个是鸟,只有下雨阴天的时候才行——那会儿它们身上就散发出一股鸡窝里才有的怪味儿……”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4)

    庆连母亲抹着泪水,一下下拍打荷荷的手,偶尔转脸看看我。老人求救般地看着我,大声问:“他哥,你是经多见广的人,你说说,这孩子是不是做了个噩梦啊?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大鸟啊?”我正沉浸在荷荷逼真的描述中,这会儿在庆连母亲的追问中刚刚回过神来,连连说:

    “没有,哦——当然是没有的。是啊,荷荷肯定是做了一个噩梦……”

    2

    从庆连那儿回来我一直忐忑不安,甚至有点恍惚。我当然不会相信有什么大鸟劫持少女的事情,更不信大鸟在海边一带兴风作浪的怪事。但是荷荷在叙说中却没有一丝嬉戏的神情,而且细节如此逼真。我觉得这其中必有缘故。另外,我在想她的幻觉与虚妄,是否与海边一带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大鸟精灵有关?不错,这里类似大鸟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多到可以连篇累牍讲上几天几夜。但问题是这样一个故事如此逼真和迫近,就发生在我的朋友身边,发生在眼前,却让我不得不吸上几口冷气……我一瞬间想起了许多有关大鸟的记述:这些故事来自民间,也来自书上的记载。即便是正史中,关于这一带海边大鸟的神奇描述也俯拾皆是。有时听多了看多了,会让人觉得有点真假难辨,给人一种如真如幻的梦寐感。有的传说和记述是十分细致真实的,以至于时间地点俱在,让人无法驳辩无法质疑。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源流的规律上考察,这当然与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这片海边平原濒临大海和众多的河流水汊,古代沼泽湿地极多,再加上近海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各种水鸟飞禽多到了目不暇接的地步。人们自古以来的生活与各种鸟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一代代下来,与大鸟有关的传闻也就不胜枚举了。

    “北海有条鱼,名字叫鲲,它的身体很大,不知有几千里长,忽然间就变成了一只鸟,名字叫鹏,身体更大,它的背不知有几千平方里宽,奋力高飞,翅膀就像天边垂下来的一大片云彩……”这段有名的话出自庄周。他的大鸟的故事登峰造极之处不仅在于鸟的大,而且飞得也着实太远了,出发地在寸草不生的北极以北,一飞则凭借着巨大的旋风升向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负青天,一口气从北极飞向南极……可见这只大鸟何等了得,气魄和力量非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大鸟如果要做点什么坏事,人间肯定是难以管束的。那么比它再小一些的大鸟呢?那一定多得很,它们虽然不会动辄飞向北极南极,但在近海岛屿和沿海城镇村庄来来往往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大鸟比起人来,一个显著的优势是会飞,可以一瞬间升上高空,飘逝到邈邈远方,来去自由。所以,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人对鸟的崇拜和模仿。

    史书上记载的古代近海国家的官员都要以鸟来命名:鱼鹰和鹞鹰分别是管军事和法律的官;掌管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的官,分别要以凤鸟、燕子、杜鹃、鹌鹑和锦鸡来命名。这些国家还以大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在许多人看来,一个大的氏族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鸟群,他们与鸟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即鸟,鸟即人——人和鸟如果互相换形以至于换灵,不但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令人艳羡。所以说鸟属于某个人的来世或前世,这一点都不奇怪。海边上的人最熟悉的一种说法就是:有的人将死之时,常常会听到空中有大鸟飞过的扇动翅膀的声音。这个说法从未受到怀疑,它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前世是一只大鸟,他的魂魄即将离去之时,又还原成一只鸟儿飞去了。海边上骂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最常用的一个说法就是:“不是一个好鸟!”可见这里也将其界定为鸟。果真如此,在海边平原一带,没有什么比鸟与人的关系再接近的了,以至于在生活中常常将二者互为替代。这是在漫长的人类生存的历史中,由无数的经验形成的一个共识。至于说多少人与鸟发生了联系、有过怎样的交往、生成了什么故事、有益还是有害、是荣耀还是丑闻,这倒也花花黧黧,不一而足。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5)

    周围村子里至今还可以看到长了一双鹰眼的人,人们背后就说他是鹰的后代,至少在他的祖辈里有鹰的血液——这不仅不是丑闻,而且还是荣光。因为作为久远的先祖,其父系或母系与一只雄鹰发生了肉体关系,那必定是因为非同一般的能力和意志。那当然不会是一般的鹰,无论是体量或心智,都必定有与人类一较高下的本钱。这样的鹰首先是有幻化****形的大能,它要以人的姿态与一女子或男子接触,而后才是卿卿我我的爱情,才能孕育出下一代。可想而知,如果它不能幻化为人形,纵然有再大的神力,浑身上下毛疵疵的也无法与人亲热啊!亲热尚且不能,又遑论生出下一代呢?的确,一个村子里真的不乏模样像鸟的人:除了鹰眼,还有老鹰鼻子、鹦鹉嘴、猫头脸、秃鹫脖子……就在前几年,有一户人家还生了这样一个孩子:刚刚两岁,额顶就长出了羽状毛发,于是村里人就判定他祖上一定有大鸟血统,说白了这不过是一种返祖现象。

    近年类似的传闻锐减,完全可能是因为人烟越来越密,大鸟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一只大鸟可以落脚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所以人与它们过往的条件也就受到了限制,于是关于大鸟的各种故事也就稀少罕见了。但这丝毫也无损于鸟类与人类关系亲密这样的事实。这种情况也许是暂时的。既然它们与人的关系是极为古老的一个传统,那就迟早还会继续下去——它们与人纠缠不清的故事说不定在某个早晨就会呼啦一下冒出来。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那个看鱼铺的老头所讲述的亲身经历了。那个村子就离我的出生地不远,就在海边。因为冬天鱼事暂停,所以打鱼的铺子就要留下一个老人看守,唤作“铺老”。他们一般都是孤身老人或愿意独处的人,反正一定上了年纪。铺老一个人在铺子里吃鱼喝酒,虽然满身自在,但孤独寂寞也在所难免。他们仍然喜欢客人。如果长达一个冬天都没有谁光顾他的铺子,那也够他受的。但这样的情形绝不是没有。因为极恶劣的天气,大雪封滩时茫茫雪野上连个兔子都看不见,又怎么会有人呢?那些远途跋涉的猎人、赶海的人,全都销声匿迹了。这时候老人没有办法,也只能不停地喝酒,半醒半醉地打发日子。他们变着法儿改善生活,用尽心思做出一些奇怪的海边菜肴,把平时闷在瓷坛里的吃物全都搬弄出来。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一天突然迎来了一个和他一样老的老人。这个老人踏着厚厚的积雪而来,手里携着一条长长的鱼——铺老一看是条深水鱼,而且是刚捕的,欢喜中又有些怪异:这样的天气里海上没有一条船,你怎么就会拿来这样的大鱼呢?不管怎样,大雪天里能吃上这样的深水大鱼,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大鱼已经有多半年没有吃了!来的老人说是赶海的,这让铺老心生敬意:老天爷,天底下还有这样生猛的老头子,好样的!他马上将鱼收拾一下炖在锅里,然后搬出了一坛好酒。两个人于是有了一场好喝,可惜对方是个热情有余酒量不足的人,只喝了两碗就醉倒了。他躺在铺子里呼呼大睡,睡着睡着两只胳膊扇动起来,扇了一会儿铺子里的风就大了——铺老嫌他扇得炉子火星四溅,刚要阻止,一抬眼愣住了:扇动不停的是两只老大的翅膀!再看这个家伙,分明是一只大鸟,身子有鹿那么大,两只长腿细细的有三尺长……铺老吓得一声不吭,手都抖了。人见了鸟就想逮住它,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冲动。他镇定之后,揪起了旁边的一块渔网,想用它将这只鸟罩住,这样它就逃不脱了。可是他刚把网扯开心里又活动起来:它能幻化****形儿,可见不是一般的大鸟,是鸟仙呢,我怎么敢随便捉它?再就是做人得讲信誉,人家大冷天里送我一条这么好的大鱼,我怎么能这样干呢?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无边的游荡(6)

    铺老目不转睛地看着它酣睡,直到它醒来。那时它又是一个老人的形貌了,打着哈欠坐起来,连连说自己酒量太小。为了给对方醒酒,铺老搬出了自制的桑叶茶,两个人又喝起来。铺老故意忍住了,问他一些海上事情——他料定这只大鸟是从海岛上飞来的,一定知道不少海上奇事。对方捋捋嘴巴说起来,果然全是一些闻所未闻的故事。铺老故意问:大海深处肯定有些岛子吧,那上面有些什么?老人说:有些野猫、狸子;当然了,主要是鸟类。铺老“嗯嗯”着,问:最大的鸟有多大?它们的寿命多长?老人说:多么大的都有——比人大的也有;至于寿命嘛,老人说那也不一样,有的只活几十年,有的就长了,三五百年的也常见哩。铺老不再吭声。这样一会儿,那老人突然擦起了眼睛。铺老惊住了:“你这又是咋了?”老人叹着气,点头说:

    “不瞒你老,我来这一片海边转悠了几回,是因为想起了几个村里老友啊!我离开得日子太久了,也不知这些人过得怎么样哩……”

    3

    接下去那个老人就不停地擦眼睛,一边对铺老讲着他的思念:“我想啊,年纪越大越想这些老友,有时见不着,就在海边上溜达……”铺老忍不住问起这些人的名字,老人咳一声,翻翻一双鸟眼:“乐儿妈妈,小若若,小兰——是她们哩!唉……”铺老一听傻了眼,因为这些人当中除了叫小若若的八十多岁了以外,其余的早就过世了,这些人如果活着,少说也有一百岁了!他一惊,大声问道:“你和她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