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完结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菲的世界 完结版-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我们也应该怀疑每一件事情。”  
   “我只知道,我们的生命可能只是一场梦。”  
   “我们还是不要太早下结论。也许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  
   “不管怎样,我得赶快回家了。妈妈正在等我呢尸艾伯特送她到门口。她离去时,他说:  
   “亲爱的席德,我们会再见面。”  
   然后门就关了。         
   洛克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苏菲回到家时已经八点半了,比她和妈妈说好的时间迟了一个半小时。其实她也没和妈妈说好,她只是在吃晚饭前离家,留了一张纸条给妈妈说她会七点前回来。  
   “苏菲,你不能再这样了。我刚才急得打查号台,问他们有没有登记住在旧市区的艾伯特这个人,结果还被人家笑。”  
   “我走不开呀!我想我们正要开始解开这个大谜团。”  
   “胡说八道!”  
   “是真的。”  
   “你请他参加你的生日宴会了吗?”  
   “糟糕,我忘了!”  
   “那么,我现在一定要见见他。最迟在明天。一个年轻女孩像这样和一个年纪比她大的男人见面是不正常的。”  
   “你没有理由担心艾伯特。席德的爸爸可能更糟糕。”  
   “席德是谁?”  
   “那个在黎巴嫩的男人的女儿。他真的很坏,他可能控制了全世界。”  
   “如果你不立刻介绍你的艾伯特给我认识,我就不准你再跟他见面。至少我要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否则我不会放心。”  
   苏菲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于是她马上冲到房间去。  
   “你现在又是怎么回事?”妈妈在她背后叫她。  
   一转眼的工夫,苏菲就回来了。  
   “你马上就可以看到他的长相,然后我希望你就不要管这件事了。”  
   她挥一挥手中的录影带,然后走到录影机旁。  
   “他给你一卷录影带?”  
   “从雅典……”  
   不久,雅典的高城就出现在荧屏上。当艾伯特出现,并开始向苏菲说话时,妈妈看得目瞪口呆。  
   这次苏菲注意到一件她已经忘记的事。高城里到处都是游客,三五成群的往来穿梭。其中有一群人当中举起了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席德”  
   ……  
   艾伯特继续在高城漫步。一会儿之后,他往下面走,穿过人口,并爬上当年保罗对雅典人演讲的小山丘。然后他继续从那里的广场上向苏菲说话。  
   妈妈坐在那儿,不时发表着评论:“真不可思议……那就是艾伯特吗?他又开始讲关于兔子的事了……可是……没错哎,苏菲,他真的是在对你讲话。我不知道保罗还到过雅典……”  
   录影带正要放到古城雅典突然从废墟中兴起的部分,苏菲连忙把带子停掉。现在她已经让妈妈看到艾伯特了,没有必要再把柏拉图介绍给她。  
   客厅里一片静寂。  
   “你认为他这个人怎么样?长得很好看对不对?”苏菲开玩笑地说。  
   “他一定是个怪人,才会在雅典拍摄自己的录影带,送给一个他几乎不认识的女孩子。他是什么时候跑到雅典去的?”  
   “我不知道。”  
   “还有……”  
   “还有什么?”  
   “他很像是住在林间小木屋的那个少校。”  
   “也许就是他呢!”  
   “可是已经有十五年都没有人看过他了。”  
   “他也许到处游历……也许到雅典去了。”  
   妈妈摇摇头。  
   “我在七十年代看到他时,他一点都不比我刚才看到的这个艾伯特年轻。他有一个听起来像是外国人的名字……”  
   “是艾伯特吗?”  
   “大概吧。”  
   “还是艾勃特?”  
   “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你说的这两个人是谁?”  
   “一个是艾伯特,一个是席德的爸爸。”  
   “你把我弄得头都昏了。”  
   “家里有东西吃吗?”  
   “你把肉丸子热一热吧。”  
   失踪整整两个礼拜过去了,艾伯特消息全无。这期间苏菲又接到了一张寄给席德的生日卡,不过虽然她自己的生日也快到了,她却连一张卡片也没接到。  
   一天下午,她到旧市区去敲艾伯特的门。他不在家,只见门上贴着一张短短的字条,上面写着:席德,生日快乐!现在那个大转捩点就要到了。孩子,这是关键性的一刻。我每次想到这里,就忍不住笑得差点尿裤子。当然这和柏克莱有点关系,所以把你的帽子抓紧吧!苏菲临走时,把门上的字条撕了下来,塞进艾伯特的信箱。  
   该死!他不会跑回雅典去吧?还有这么多问题等待解答,他怎么可以离她而去呢?经验主义六月十四日,她放学回家时,汉密士已经在花园里跑来跑去了。苏菲向它飞奔过去,它也快活地迎向她。她用双手抱着它,仿佛它可以解开她所有的谜题。  
   这天,苏菲又留了一张纸条给妈妈,但这一次她同时写下了艾伯特的地址。  
   他们经过镇上时,苏菲心里想着明天的事。她想的主要并不是她自己的生日。何况她的生日要等到仲夏节那一天才过。不过,明天也是席德的生日。苏菲相信明天一定会有很不寻常的事发生。至少从明天起不会有人从黎巴嫩寄生日卡来了。  
   当他们经过大广场,走向旧市区时,经过了一个有游乐场的公园。汉密士在一张椅旁停了下来,仿佛希望苏菲坐下来似的。  
   于是苏菲便坐了下来。她拍拍汉密士的头,并注视它的眼睛。  
   突然间汉密士开始猛烈地颤抖。苏菲心想,它要开始吠了。  
   然后汉密士的下颚开始振动,但它既没有吠,也没有汪汪叫。  
   它开口说话了:“生日快乐,席德!”  
   苏菲惊讶得目瞪口呆。汉密士刚才真的跟她讲话了吗?不可能的。那一定是她的幻觉,因为她刚才正想着席德的事。  
   不过内心深处她仍相信汉密士刚才确实曾开口说话…..•;而且声音低沉而厚实。  
   一秒钟后,一切又恢复正常。汉密士吠了两三声,仿佛是要遮掩刚才开口说人话的事实。然后继续往艾伯特的住所走去。当他们正要进屋时,苏菲抬头看了一下天色。今天整天都是晴朗的天气,但现在远方已经开始聚集了厚重的云层。  
   艾伯特一打开门,苏菲便说:“别多礼了,拜托。你是个大白痴,你自己知道。”  
   “怎么啦?”  
   “少校让汉密士讲话了!”  
   “哦,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是呀!你能想象吗?”  
   “那他说些什么呢?”  
   “我让你猜三次。”  
   “我猜他大概是说些类似生日快乐的话。”  
   “答对了!”  
   艾伯特让苏菲进门。这次他又穿了不同的衣裳,与上次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今天他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穗带、蝴蝶结或花边。  
   “可是还有一件事。”苏菲说。  
   “什么意思?”  
   “你没有看到信箱里的纸条吗?”  
   “喔,你是说那个。我马上把它扔掉。”  
   ;“我才不在乎他每次想到柏克莱时是否真的尿湿了裤子,可是那个哲学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他那个样子?”  
   “这个我们再看看吧。”  
   “你今天不就是要讲他吗?”  
   “是,啊,没错,就是今天。”  
   艾伯特舒适地坐在沙发上,然后说道:“上次我们坐在这儿时,我向你说明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哲学。我们一致同意他们两人有一点很相像,那就是:他们显然都是理性主义者。”  
   “而理性主义者就是坚信理性很重要的人。”  
   “没错,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知识的泉源。不过他可能也同意人在还没有任何经验之前,心中已经先有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这些概念愈清晰,必然就愈与实体一致。你应该还记得笛卡尔对于‘完美实体’有清晰的概念,并且以此断言上帝确实存在。”  
   “我的记性还不算差。”  
   “类似这样的理性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这种思想早在中世纪时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也有这种倾向。但在十八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时有些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你今天就是要谈那些主张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吗?”  
   “是的。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这些字眼都好难呀!你可以把经验主义的意思再说一次吗?”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这种观点颇有批评柏拉图的意味。因为柏拉图认为人生下来就从观念世界带来了一整套的‘观念’。洛克则重复亚理斯多德说的话,但他针对的对象是笛卡尔。”  
   “我们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观念。如果我们有一个观念或概念是和我们所经验的事实完全不相关的,则它将是一个虚假的观念。举例来说,当我们说出‘上帝’、‘永恒’或‘实体’这些字眼时,我们并没有运用我们的理智,因为没有人曾经体验过上帝、永恒或哲学家所谓的‘实体’这些东西。因此,虽然有许多博学之士著书立说,探讨这些事物,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这类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是百分之百的虚幻。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虽然继承了若干这类理论,但他们现在要把这些理论拿到显微镜下检视,以便把所有空洞不实的观念淘汰掉。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淘金。你所淘取的东西大多是沙子和泥土,但偶尔你会发现一小片闪闪发亮的金屑。”  
   “那片金屑就是真正的经验吗?”  
   “至少是一些与经验有关的思想。那些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仔细检视人类所有的观念,以确定它们是否根据实际的经验而来,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我们还是一次谈一位哲学家好了。”  
   “好,那就开始吧。”  
   “第一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e)。他生于一六三二到一七O四年间,主要的作品是《论人之理解力》(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出版于一六九O年。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有意思。”  
   “我们一次谈一个问题好了。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