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兴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的兴衰-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面,我们以“孝”为例证,为这些道德说教做一下融会贯通的工作。

  孔子对“孝”的解释还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他要求的几点,绝对是真“孝”,不会是假孝。

  何为“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孔子对孝的理解、经过反复思考悟出的道理。对不对?按发展的观点看肯定是不对了,因为,父亲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可敬之处也有不可敬之处,行事为人能否为后辈看得惯?环境有变,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才是后辈的天性,故子女的观点往往与父辈相异。观点不同、善恶不等、脾气秉性有极大差异,情况如此之复杂,不问三七二十一,以如此绝对的口气为孝下了定义,不是太僵化了吗?

  孔子不知道这些实情吗?非也,知道而如此刁难于后辈,用意何在?父子观点相异、对父所言所行有意见的,性格相差很大的,等等,必然导致心性相异,志趣不同,言行相左。既然有异心、存异志,单靠意志统领、理念控制是长久不了的。假的就是假的,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经不起琐碎小事的考验,早晚要露馅。父在时,现实威胁摆在那儿,理智就要时刻绷紧弦,在显而易见的行为上,在应有的礼节上,尚能控制住自己,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在无意之中,忍不住就要流露出一些奇谈怪论,发发牢骚,暴露一下自己的本质,憋是憋不住的;父没时,现实威胁已消,理智立刻就松懈下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哪还管得了父亲让自己怎么做了。任何一个人,父在时,若有异志,父没时必有异行,更别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了。这是人之常情。试想想,对一个心有异志、愿与父殊的子女,压抑自己、时刻强迫自己尽于孝道,当是一件再痛苦不过的事情了,一天如此都难以忍耐,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简直要比坐牢都难受。所以,对于大多数凡人来说,要做到“孝”字势比登天还难。

  什么人能做到呢?世上可能只有两种人能做到这个“孝”字了:一种是被父亲的魅力所彻底征服完全同化没有自己观点的子女,父之志即己之志,父之行为即己之楷模,这种人做到“孝”字,将是轻而易举之事。现实中,这种傻瓜已经越来越少。另一种就是虽有异志但对父辈充满敬爱之情、性情宽厚、心地善良的子女。由于别人在其心中总是占有重要位置,父辈更是如此。父在不忍拂其志,父没不忍逆其行。为不愿为之事当然痛苦,违父之嘱将更痛苦。只有这种仁慈之人,才有力量抵抗那种痛苦。物质的力量要用物质的东西去对抗,感情的力量要用感情去抗衡。这也是一个心有异志、愿与父殊之人在自己不痛苦的情况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唯一途径。

  孔子倡导的孝道,虽然极端、绝对,但不合理中也有真理在:孝“即是色难,是无违”,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此不近人情的要求,谁能做到?爱惜钱财、美色、地位、权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人之常情,在这一切与父之嘱父之要求父之处境相矛盾时,哪个人能放弃这一切呢?谁都不愿放弃,但不放弃时,谁能照常安然入睡、依旧怡然自得、依然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呢?只有那些把自己看的比谁都重要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人就不可能有什么真“孝”,只有那些“不放弃自己的一切而违反父愿”令自己坐卧不宁、心如刀割、再也享受不到往日的幸福快乐之人,才能舍弃这一切美好的东西,去遂父之愿。只有这种人尽的孝才是真孝。这种孝经过了金钱权势自由等宝贵东西的考验,也只有这种孝才经得起时间实践的检验,这还能是假“孝”吗?

  孔老二不傻,不如此刁难,就见不到真心;不如此刁难,就经不起时间实践的检验;不如此刁难,这种孝就经不起金钱权势的诱惑。

  经得起这般苛刻刁难的,必真心善良之人也。真心善良之人,即仁慈之人。但此仁慈非孔子所说仁慈。在孔子眼中,君王、父、兄等少数人才有仁慈的资本,仁慈是属于他们的,为子、为弟、为臣只有孝、悌、忠之权。这种理解就片面化了。仁慈就是心肠软,就是无法忽视别人的存在。想做到孝,需要以它为基础,想做到父慈,也要以它为基础:十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呢,对众多子女中某一个偏爱是人之常情。但偏爱不等于偏私,手心手背都是肉咬哪个都心疼。作父母的没有这种感觉,就无法持之以恒地做到公平公正,慈也就是假慈。能感觉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就意味着孩子……别人在自己心中位置高、分量重,这种一视同仁不是由于偏爱产生的,而是由于心肠软产生的,是由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性导致的必然结果。父慈子孝、兄良弟让、夫随妇听、君仁臣忠等等行为一以贯之的性格基础就是仁慈。礼也是这样,有爱才会有敬,有敬自然有礼,没有爱没有敬,礼就徒有其形,只为了给别人看才去做,就坚持不了几天,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仁慈就是道德的核心,是支持一切道德行为得以持之以恒的性格基础。缺少仁慈,道德行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违背了本性,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儿。有了仁慈,不能保证一个人一辈子只干好事不做坏事;没有仁慈之心,也未必就一辈子不干一件好事。但有仁慈之心,可以保证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做好事,即使偶尔做了一件坏事,也瑕不掩玉,也能得到别人的谅解。这种人做了坏事也难成为坏人,别人不会相信他的心肠是黑的。有了仁慈,也许做事不一定合乎条条框框的规范,但本质上差不了。并且,由于他不知道那些条条框框,是随性而为做出来的,才更显的真诚。有真情在,才能感人,才能具有道德的高尚。正如老子所说,上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德,是以有德。

  仁慈不是宽泛的,而是有明确的目标,是一种矢量,是容融于感情之中的,具有有限性,是不完善的。但是,它却能保证行为的纯洁、目的的为他,故而又是完美的。所以,以仁慈为道德的核心,是不完美中的完美。只要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即使率性而为,也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离道德不会太远。

  仁慈必须是属人的。仁慈不是一个孤魂野鬼、超然存在,它不具有普遍性。为仁而仁,仁不融于感情、品德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辈,如木偶般行尸走肉般冷酷无情地去做按理该做的事,(你帮助了我却不是出于好心)冷冰冰来,冷冰冰去,没有一丝真情,无法让我激起感激之情,无法令人感到温暖、幸福,这种帮助再大又有何用?这种仁也就没了价值。既然无欲无求无自私之利,也就谈不上牺牲了,这种高尚的行为也就谈不上高尚了。一块砖头掉下来,正砸在抢劫犯头上,虽然提供了帮助,但也无人对砖头感恩戴德,要谢就谢苍天有眼了。为仁而仁,纯粹一派胡言。在现实中,应是假仁假义的代名词,是古怪死板的愚夫子,是寡情薄义为进天堂而忙活的宗教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个人善
善与道德不同。善首先是观念,流露出来是观点、看法。善是主观的东西,是推理出来的。善是价值观的一双眼睛,是价值观的表现,是价值观的概念化。道德涵于性格品德之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习惯行为,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善易变,随价值观变化而变化。善因人而异,内容千差万别,崇尚什么的都有。这直接与一个人的经历、教育、环境、实践等相关。这个善确切地应称为个人善。

  个人的善恶观是与他的性格品德相一致的,是一棵树上长出的两个果实,是价值观的黑白双煞。实一形二,各有各的用途。正常情况下,都是互相支持的,即一个人的善恶观是完全支持他的所言所行的。虽然二者经常会发生矛盾,但力求一致、相互支持,是它们的本性要求。

  该如何行为,必须先做出预判。对的才去做。善恶观就是判断对错的标准,就是指路明灯,按这盏灯的指引去做,没有错的。一个人的善恶观念,是为其所有的言行保架护航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给自己打满分,最少也是及格,像官样文章表述的那样: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也是有的,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次要的。很难见到有人会给自己全面否定的。这也不是护自己的短、唯心地讲话,用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的一切,能有多大错呢?

  一个制假贩假的人认为自己做的对。理由是,他认为,正经生意、合法生意竟争太激烈,挣钱太难,挣不到钱就是无能,谁会可怜你?只有制假贩假,才能获得超高利润,且风险非常小。坑蒙拐骗了,你能把我怎么样,还不是逍遥自在?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但结果却天差地别。所以,在他们眼中,作恶没什么不对,当好人才是冒傻气。但是,当他把眼光向外看,对别人作评价时,情形就比较复杂了。从观念上看,用他的理智去推理,泛泛而论,一个人一种行为不牵扯到自己的利益时,他的善恶观还是奏效的,仍然会按他的善恶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某行为,如制假贩假,他自己就这么做,所以,他认为这么做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你告诉他,他正喝的酒就是别人造的假酒时,他就会立马愤怒起来,忘了自己刚才是怎么说的、自己原来是怎么做的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当一个人的价值观或善恶标准偏离道德的轨道时,就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当他从自我利益出发对别人提出期望时,他希望别人都是道德的,都是好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绝不会喜欢别人也像自己这样自私自利、专干别人痛恨的事;当他眼光向内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时,他的善恶标准就现回原形,为自己的行为撑腰打气,寻找理由。当这种标准与对别人的要求发生矛盾时,他就会采用两种标准。只有当一个人的价值观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认为扶危济困、乐于助人、无私利他、善良诚实等等行为是对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品德性格时,对己对人的标准才能合而为一,对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言行的评价统一起来。

  善恶,无论个人善,公共善(道德善),首先都是相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国家、民族、家族、家庭,所处环境、气候、时代、生活方式等等的不同,对大自然中各种不动物、动物、各种食物、各种有害物、各种行为习惯、大自然中各种迹象都会感受不同、认识不同,从而造成对同一事物、同一行为的是非观、感情、评价的迥异甚至矛盾;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条件不同、智识不同、地位财富的不同,从而导致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感受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是非观的不一样。这一点在民族之间通过图腾崇拜、禁忌、风俗习惯、礼仪等表现出来,个人之间通过个性、爱好、习惯、嗜好等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自然条件恶劣的,易民风强悍;衣食无忧的,多出纨绔子弟;自小双亲不和、家庭不温暖的,容易出现为社会所不容的邪苗;家庭困难、生活艰难的,出来的孩子懂事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