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疏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帘疏雨-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和薇更急着近距离与雪山拥抱,于是离开了甘海子继续北走,前行大概五公里,拐过一个弯道,便看到山底下有一条从雪山流出的河水,经此向东流去,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白水河。白水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葱郁倒影成趣。

  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停住脚步,也许是更强烈的召唤让我们依然执着的向雪山前行着。沿河边公路向雪山腹地深处走,沿着缆车道的指引,我们步行爬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云杉坪。

  云杉坪,在纳西语中是";吾鲁游翠阁";之意,也有“情死之地”一说。 传说年轻的男女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云杉坪殉情的话,他们的灵魂就会进入玉龙第三国,得到永生的幸福。在纳西流传一部叫《鲁斑鲁斑》的悲剧,传说一群青年男女在高山上牧场放牧,他们彼此相亲相爱,山下的父母让他们下山,还亲自接他们下山,但都没能说服、他们,于是他们的父母就筑了重重石墙,以防他们逃去远游。然而,坚定的他们推倒石墙,逢水搭桥,欲要私逃。男青年朱古羽勒排在半路被父母叫回,就这样与心上人康美久咪姬活活拆散。久咪姬几次托乌鸦带信给羽勒排来娶她,得到的却是羽勒排父母对她的诅咒。久咪姬在失望之际,仿佛听见徇情女神的呼唤,于是在十二子岩坡吊死。而待到羽勒排赶到时却已为时已晚,于是他点燃起松柏火与心上人一道徇情,双双进入了天国。

  这段故事未免悲情,但,这里也是纳西族人心中的圣洁之地。传说,从这里可通往“玉龙第三国”。据东巴经记载,“玉龙第三国”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传说,再传说,传说的传说,这些一下子扑面而来。其实纳西文化在任何一处自然与人文的地方,都毫不逊色的流露。

  我们穿过迂回的由栗木铺成的形如栈道的云杉栈道,渐渐的离雪山越来越近,仿佛可以这样放肆的伸手触摸到她久违的容颜。

  这眼帘的一切洁白,忽让我又想起“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绝顶星河转,危巅   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的诗句,那是明朝丽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土司写的一首《题雪山》诗,引用此不过是想告诉你我们的心情和他们古人是一样的激动的。

  雪山,总是以一种千遍不厌,若即若离,忽远忽近的姿态,端庄的睡在那儿。当云蒸霞遮之时,雪山若隐若现般朦胧;而当天空万里无云,雪山如晶莹的玉石般皎洁。晨曦,彤红霞光映染雪峰,山顶白雪绯红与朝霞相映印染;傍晚,余晖洒在雪峰上,染抹的白雪像披上红纱,似西沉不醉的新娘。而更多时候,玉龙雪山呈现着多彩变幻的景,这也正应了清代纳西族学者木正源归纳的玉龙十二景:“三春烟茏”、“六月云带”、“晓前曙色”、“螟后夕阳”、“晴霞五色”、“夜月双辉”、“绿雪奇峰”、“银灯炫焰”、“玉湖倒影”、“龙甲生云”、“金沙壁流”、“白泉玉液”。这十二景一年四季的变幻交接,却又让我们在一刻哗然的瞬间,全感受到。

  洁白的盛开,洁白的睡着,足以让我们拜倒她那一切洁白的褶裙下。

  集学者、画家、散文家于一身的现代知名学者李霖灿先生3 0 年代末曾在丽江流连忘返,称赞玉龙雪山是“石的雪山、花的雪山、画的雪山、游的雪山”;4 0 年代作为“中国工业协会”一员的俄国顾彼得则在书中这样写道:“雄伟的扇子陡峰出现在眼前,闪烁的冰川倒映在美丽碧蓝的拉市海中”,“空气温暖而芳香,晴空万里,雪山挥舞着一长条羽毛状的白云,好像从闪光的最高峰上在向人们致敬”。 

  罢了,不管是李京还是木公土司,也不管是李霖灿还是顾彼得,眼前的玉龙雪山总似一位冰清玉洁的冰山雪人一般,那样的容颜足够倾国倾城。

  躺在云杉坪的草地上,默默地和雪山同枕一片大地,做一个安静的梦,愿千年不醒。

  最后以一首孙冕的诗歌结束这篇文字。

  我不敢伸出双手/生怕触动你沉睡万年的灵魂/我不敢大声歌唱/生十白惊醒你绵长而多情的梦/我想/在我死的时候/变成一只彩色的蝴蝶/用冰雪封存/埋在你的脚下……

  
  下篇行程预告:出发香格里拉,敬请期待!

西行散记(5)爱在香巴拉(上)
——香格里拉之行

  早晨从丽江出发到达了那个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的迪庆州中甸县。

  十五年前,一本小说《Lost Horizon》在全球畅销,它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而据说小说的素材是来自一位美国人奥地利血统的洛克的探险照片、日记、记录中。不得不说的是,洛克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应《国家地理》杂志的稿约来到中国的西南边陲进行植物学的研究的,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就一直呆在丽江古城里,被当地的淳朴人文和厚重历史、多样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二十七年,直到解放前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因着一本小说的畅销,此后这块永恒宁静纯净美丽的土地开始变得喧闹起来,香格里拉便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日月,梦中的伊甸园,世间的桃花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英文SHANGRI…LA的汉语音译,英语发音则源于香格里拉的腹地的藏语方言(迪庆中甸的古藏语地名汉译即为日月城)。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是一个理想中的国度。

  今天,我洗礼一路风尘,虔诚的走进香格里拉,退去所有的加在它上面的光环,还看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走在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仿佛置身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由于行程不赶,于是先去了趟松赞林寺,在中甸县城北约4公里。据称是藏传佛教第三大寺,云南藏区格鲁教派最负盛名的大寺之一,康熙年间所建,依山势而跌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一个出家人带着我们进入寺内,他说“松赞”是指天界三神帝释、猛利和娄宿的生活场所。

  寺内清泉淙淙,春夏不溢,冬秋不涸。两大主寺扎仓、吉康建于最高点。主寺扎仓大殿建在全寺的中央,为五层藏式碉楼建筑。大殿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下层大殿有108根猩红色的柱楹。大殿宽敞,铺满黄绸坐垫,可容1600名喇嘛打坐念经,两侧墙壁为藏经“万卷橱”经卷柜,正殿前座供奉释加牟尼、宗喀巴、五世###等佛像,酥油灯下显得金碧辉煌。铜像背后排列着若干高僧的灵塔,造型和排列没有法章,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铜像。

  寺庙周围散布着数百间毗邻的僧舍,简朴极了。白墙土屋,只有窗户是传统藏家的彩襢装饰,数百间僧舍据说都是僧人家自费修缮起来的。

  深邃的寺庙,岑寂而悠远,仿佛我们的到来会惊扰它沉睡千年的梦。在来来往往的虔诚香客流中,我们只是一群旅客,也许来这儿是心灵想要一次短暂憩息。置身于松赞林寺内,佛教文化和康巴文化在这些转经筒和经幡上也许可以略见一斑吧。

  只身风尘仆仆的来,悄然无声的走,离开了松赞林寺,寺庙又可以恢复宁静的睡着,或许又可梦上几千年呢。

  回中甸路上,窗外的香格里拉极美丽。澄碧的蓝天、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庙宇、皑皑的雪山,无垠的草原、淳朴的康巴人,构成了一幅安详和谐的人间仙境画面。

  一路上,寺庙依然很多。看到遍布的那些深邃的庙宇,自然而然遐想到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或许会真有卡拉巴王宫,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就住在那里,用他高大的身体、自然力量,在“地之肚脐”秘密通道控制这个世界,神秘莫测着。

  撩开车窗帘,远处山顶洁白的雪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熠熠生辉。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漫山遍野还绚烂的开放着杜鹃、莨菪花,一路上可见晒青稞的栅状木架,像极了田园。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成群点缀着这牧场,眼前这“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不禁误以为是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山丘之间,许多澄净的湖泊安静的星罗棋布,仿佛是山神和林神的一面的镜子,每天可以照上一面自己的容颜。

  不断路过的淳朴当地人,眯着眼的微笑望着你专注的眼神,或许他们早已习惯外来人看他们的模样。那微笑如同一块透明的琥珀,是这片大地赋予了他们纯洁的灵性,正如他们喜欢用青稞酒热情待客一般,陌生的客人在这里,像找到了家一样,依然把来这儿当成回家。

  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寺院,这里的一切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 、宁静 、和谐,所有的一切在康巴人的眼中变得鲜活起来,都成了人类最美好理想的寄托和归宿。

  车上反复放着这首《香格里拉》,听着悠扬的曲子,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我醉了,是真的。

  羊群爬上了山坡变成了云朵/彩虹舞蹈过篝火变成了湖泊/炊烟飘过了草甸变成了哈达/经轮转过了时间变成了少年/在白茫雪山的那一边/在斜阳西照的那一边/在怒江峡谷的那一边/在轮回旋转的那一边/嗨香巴拉嗨/我梦中的香格里拉/嗨香巴拉嗨/美丽的香格里拉……

  五月,美丽的香格里拉,有着万种风情,无可替代的吸引了我,爱在这梦里的天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西行散记(5)爱在香巴拉(下)
回到中甸县城,稍作休息收拾了下,华灯初上,夜不经意的拉开了序幕。我们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去藏民家访。

  路上,两边都是木结构的房子,伴着玛尼堆,青稞架,在夜幕中静默,显得尤其的岑寂。

  不远处,在一栋藏式房门口立着一位藏民在热情的向我们挥手,向导说她是这藏式土掌房的主人拉格姆,家访的便是她家了。

  我仔细的端详了她,穿着藏式衣服,看上去很淳朴善良。她热情的问我喝茶了没?原来在这里,问喝茶就如汉族问吃饭没是一样的。

  她于是带着我们进了她家,一进门,他丈夫便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一声“扎西得勒”,温暖无比。拉格姆微笑着介绍起这房子的结构建造。

  拉格姆家的藏式房是典型的藏民房,二层半,有阁楼。房子正面的门是木制的,其他三面是厚厚的土夯墙体,白垩浆涂刷外墙。房内下承木梁、中排木楞,上铺木板固牢,屋顶则覆架两坡木片,门窗都是彩绘装饰。土掌房底层作厩养牲畜存放杂物草料,二楼是起居室,阁楼存放着杂物。

  拉格姆家的格局和摆设都极具藏味,墙上挂着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