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策-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随着竞争的深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在成本压力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从简单的组装向更高附加价值的制造活动转移,并在技术基础、研究开发、产品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加速自主创新活动,将制造业逐步转移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上来。
  中国的国际交流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市场基本上是逆差,对欧美市场基本上是顺差。欧美国家不很满意。2004年,从亚洲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额的%,对亚洲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额的%,而从北美洲的进口占%,出口占%,从欧盟进口占%,出口占%。剔除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2004年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为1 631亿美元,中国对北美市场顺差为亿美元,对欧盟顺差亿美元,中国向欧美市场的出口大幅度地带动了从亚洲的进口,为区域间贸易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创造了机遇。
  今后中国的发展要在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中进行选择。资源型道路走不通,因为中国地虽大,但物不博,没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支撑中国经济长盛不衰。依附型道路也不行。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13亿人口,依赖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作为发展基础也走不通。所以,只能在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先进技术、着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今后15年,中国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在国际环境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 。 想看书来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战略因素(5)
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应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通过跨国并购、参股、上市、重组联合等方式,比较快地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力。重视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扩展资源建设渠道。在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稳步发展合作关系。建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企业间对话与协商中,发展与各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坚持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中国需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通过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推进民营化进程,规范政府的职能,完善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发展机制,从两个主体因素出发,增强中国经济活力及其增长的持续性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努力方向和积极程度。但有个倾向值得注意,这就是有的地方政府为显示政府业绩,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注重吸引大量的中央政府投资和外国资金来发展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以此来迅速拉动当地GDP的迅速增长,增加当地的就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动机和政策的确使政府辖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却忽视了原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外部拉动是重要的,但长期看,更重要的是内部增长及其机制。凡是具有经济活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区域,都是企业发展较快,政府体制比较合理,营造了持续发展的机制环境。所以还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的民营化进程。
  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需要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改革,进一步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政府管制的市场化机制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抓大放小,抓大放中,抓特大放大,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放给市场,由民间经营了,同时又生出了大批的民营企业。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幅度介入,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来15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会有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将来,政府经济还要继续向民营经济发展。但民营不完全等于私营,因为其中有集体经济的部分。所以,还要继续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继续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推动民间投资,提升经济活力,在经济体制多元化的架构下,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张国有,北京大学,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1)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华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之间,以及经济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之间,乃至经济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政府决策者之间正在展开着一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究竟是走依靠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还是走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很显然,要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不导入经济福利分析可能是无解的。为此,本文试图引入收入分配的概念,通过福利分析来使人们弄清楚中国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发展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才是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的区别与联系
  在对外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大致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就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从一国现有的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寻找由本国供应量最为充足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低成本生产优势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这两种不同的国际竞争方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只有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对中国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竞争策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和选择。
  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的区别大致可以概述如下:
  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不改变现有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发挥本国充足要素的成本优势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的;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在改变本国禀赋结构的技术上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据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两者归结为成本竞争与技术竞争之间的区别。
  两者间的第二个区别在于:从现有要素禀赋出发的比较优势竞争属于直接生产模式。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国家有什么要素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那么它就应当在国际分工中做本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密集投入的产品。一般而言,一个劳动力要素特别丰裕的国家参与国际劳动要素密集产品的生产是有竞争力的,从而是可以获得比较优势的;而一个资本或者知识要素丰裕的国家参与国际资本密集或者知识要素密集产品的生产是有竞争力的。与此相反,自主创新竞争则具有迂回生产的性质。这是因为,一个原有技术竞争力相对较差的国家,为了参与国际自主技术创新竞争,就必须首先对创新进行投入。只有在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改变既定的国际分工模式,最终参与到国际技术竞争的分工模式中去。因此,比较优势竞争是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要素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一种国际竞争方法,而自主创新竞争则是一种先把资本投入到技术创新,然后再把技术作为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国际竞争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竞争方式的第三个区别:由于比较优势竞争是一种直接的生产过程,因而其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特征;由于自主创新竞争是一种迂回的生产过程,因而其生产函数具有非线性特征。不仅如此,作为迂回生产之第一个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本身也是非线性的,因为技术创新所面对的风险与生产过程所面对的风险不同。在一般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通常是十进位制的,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则大多具有二进位制的特征,即技术创新的结果要么是成功,要么就是失败。 。 想看书来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2)
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到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两者之间更进一步的区别:与比较优势竞争相比,自主创新竞争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而且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因为迂回而产生的时间等待);与比较优势竞争相比,自主创新竞争不仅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包括资金和时间),而且还会面临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当我们把由于时间等待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引进我们所作的比较分析中,那么我们还可以发现,自主创新竞争不仅会面临创新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风险,而且还会遇到迂回生产过程中因为时间因素而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指出比较优势竞争与自主创新竞争两者间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区别:与比较优势竞争相比,因为自主创新竞争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并且还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与技术方面的风险,所以一个国家要走自主创新的竞争之路,便需要有一个更加复杂的、同时也是更加高级的社会结构与组织系统来予以支持。或者换句话说,自主创新竞争模式其实是一种将人力资本、技术、制度和管理融为一体,并且需要通过不断的变革将这些因素更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动态演进过程。正因为如此,就产生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低收入国家难以走上自主创新竞争道路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发展中低收入国家缺乏由比较优势竞争转向自主创新竞争所必需的上述各种基本的经济与社会要素。
  至于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之间的联系,主要发生在动态过程中。假如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在国际竞争中任何比较优势最终都会趋于消失的。因为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禀赋结构(也就是供给结构或者生产函数)会发生变化,而且外部世界的需求结构(也就是消费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一个最初是以劳动要素密集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国家为例来说明这样的演变过程。最初该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于是根据比较优势竞争法则,选择生产劳动要素密集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