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思旅-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是林志玲说话行事的中心思想。模特出身的林志玲,拍过很多靓丽的沙龙照,但我反而特别喜欢她的一张生活照,是她史瓦济兰在担任亲善大使时拍摄的:素颜白衣,抱着骨瘦如柴的小朋友,眼神里满是关爱与同情。或许会有人质疑这不过是对外作秀,从她从史瓦济兰归来后对慈善事业的热忱参与来看,她真的是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式献出自己的爱心,在利用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倡导更多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予以关注和援助……走红后的林志玲出了一些书,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为父亲出版的画册中写的一些小片段:

  “当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或肩膀上,觉得爸爸就是顶天立地的那棵树。

  曾几何时,发现爸爸多了一些皱纹,还试着说服自己,那些线条是快乐堆积的,而不是岁月堆积的。

  爸爸,其实你现在可以当个孩子,坐在我们的肩膀上。”

  文字并不华丽,但是文字中抒发的情感却是能引起作为子女的我们的共鸣的,而只有真正有爱、有感恩,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是吗?我想,这样为慈善事业努力又懂得对父母感恩的女人,心灵一定是向阳的,而她心中的阳光也一定可以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温暖和光明延续。

  关于“林志玲现象”,台湾早已有社会学的学者出书专门研究、阐释过该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这里,我是没本事挖掘出那么深层的东西了,但是我认为一个三十出头的女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男人心目中的女神,和她非常懂得经营自己绝对密切相关。连她都说自己的“一夜爆红”,是别人给的,但在这之前,很好地经营自己,才让她有能力抓住这份幸运。经营自己,这个短语她用得恰到好处。能取得西方美术史和经济学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学士学位,看得出她对自身文化修养的要求不低;三十出头但生理和心理上仍保持着惊人的年轻态,说明她很懂得爱自己,这是很多三十多就变成“黄脸婆”的女人应该学习的地方;早在成名之前就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认真对待,不断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更显示出了她的高EQ并非成名后的假象;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会寄明信片给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体现了她很懂得发觉生活中的情趣与美好……的确,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对自己的悉心经营,林志玲不会成为娱乐圈的奇迹,“林志玲现象”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学命题。或者可以这么说,是三十多年的沉淀令她突然绽放了,现在,才是她的最佳状态,就像一颗深海明珠,在成形之前,需要经过蚌与沙之间长期的磨合。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开始经营自己呢?或许我们可以在心里设定一个目标:几十年后我希望自己是怎样怎样的女人。然后参照这个目标为自己做一份长远的生涯规划,全方位地努力经营自己,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完美地绽放。

  有人说,林志玲几近完美,她对有关自己的任何细节从外貌穿着到行为举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做这样的女人应该会很累吧!但我觉得,这样的高要求说不定早已成为她的一种本能和习惯了。相形之下,我们真的差距太大、太大……

  真的,羡慕、更想要变成林志玲一样的女人,令完美、高要求成为一种本能。

  

旅游者,承载文化,传播文化
旅游者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是一定文化的负载者;作为旅游主体时,又是文化传播的民间使者。他们携带着旅游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前往相异的旅游目的地。他们将原有的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深受异地文化的影响。

  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也作为一名旅游者,我的经历即是体现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我自小生长在贵州省贵阳市——一座风景秀丽的西南山城,可我的父母却都是北方移民,身上保留着很浓厚的北方文化气息,因此他们总会在无意识中将原有的北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现居地——贵阳。而对于这种传播,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我。我从小就说普通话,而在贵阳,即使是在学校,老师、同学都很少说普通话,所以在小学、初中时期,班上一部分同学一度认为我很“作怪”(贵阳方言,即是做作,故意装作与众不同的意思),但另一部分同学则会学着像我一样说普通话;我从小爱吃面食,也不太能吃辣,而在贵阳,米饭和米粉才是主食,辣椒更是必不可少的主调料,但在我家可与它们绝缘,只要小伙伴们到我家玩,基本都用鸡汤面招待她们;因为妈妈是北京人,我从小向往北京,总是跟小伙伴们说北京怎样怎样,好像自己去过似的……就是这样,上一辈将他们所承载的北方文化传播到了我身上,而我在自己所生活成长的小圈子里,又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播给了其他同龄人。

  当然,毕竟我生活成长的大环境是贵阳,从出生到成人一直浸染在西南文化中,因此受到的影响亦是深入骨髓的。不过对于这种影响,在贵阳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直到来到北京上大学才发现。初入大学,听班上同样来自西南地区的同学说普通话,我还挺有优越感的,因为他们大部分分不清平翘舌、鼻音边音还有前后鼻音,这大概是西南地区人士的通病吧,可是后来和北京当地人一交谈,他们虽然无法从我的口音辨别我的家乡,但大多能听出我不是本地人,因为归根到底,我惯用的一些副词、语尾助词等还是属于西南官话常用的词汇。这样语用习惯已经成为了我所承载的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异地文化对原有北方文化最深刻的影响,而当我旅行到旅游目的地——北京时,从前的异地文化又成为了旅游客源地文化,潜意识中,我又会将其传播至旅游目的地。比方说,18年的时光,令我早已习惯并认同贵州的饮食文化,我变得爱吃辣,爱米粉,所以到了北京,我就开始疯狂地搜寻米粉店,没想到在校内就有一家“贵州米粉店”。进去一看,我惊奇地发现,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是贵州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北方人,看来他们也一定是被贵州的饮食文化所吸引,或是被他们身边的贵州人所影响吧。

  但是,我认为旅游者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可贵的是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对比中,创造出新的审美或文化的成果,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在实现对真善美的认同中,完善自己的文化人格1。在这一点上,身处北京这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确令我有了切身体会。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令北京充满了人文气息,这是我在贵阳所无法企及的。在北京,我吸收到的不仅是传统的京文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使我养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胸襟和开阔包容审美眼光。在北京,我能直接接触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艺术瑰宝,能够获取最多文化艺术前沿资讯,能有机会领略最震撼的文化盛典和最杰出的文化名人的风采,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不过,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越发强势的物质文化令北京显得有些焦躁、忙碌、充满压力,缺乏幸福感,反观贵阳,却始终保有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安适与幸福,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山城相对较为闭塞,与外界接触、交流较少,物质文化还不足以战胜淳朴自然的山城文化吧,从另一个侧面讲,这也不失为是一份上天的恩赐。

  携着北京给予我的文化底蕴和贵阳赐予我的安适幸福感,我将在真善美的道路上继续旅行,不知道下一站目的地会是哪里,会逗留多久,但是承载着多种文化背景的我,将不遗余力地承担起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在旅行中传播旅游文化的精髓,完善自身的文化人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