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上是孔子对同一人三次问及仁时作出的回答。对B作出的解释源于古注。新注的解释为: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古注的意思是,要想实现目标不要选择容易的方式。而新注的意思是说,要把困难放在前面,把享乐放在后面。
  关于樊迟,在别处提到过“樊迟御”,据此可以推断该人为孔子的马车车夫。据说该人贪图安易,追求物质利益。《论语?雍也》中,樊迟在问仁之前,问到了“知”。孔子答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此乃名句。似乎樊迟较为迷信,经常参拜鬼神。于是孔子告诫他:
  “对鬼神应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像你那样过于接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同样是问仁,孔子对别人便作出了另外的答案。如,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所谓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五种德目。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出门与人会面,犹如接见贵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后半句应该不用解释了。
  司马耕(牛)在《史记》中,关于言论提到——多言之为躁。
  ?
  第五章 思变之道9999而后,问孔子何谓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谨慎之意。仁者说话不会随便。对于司马耕,此乃逆耳之言。
  对孔子教团给予经济援助的富豪子贡,没有问孔子何为仁,而是询问“为仁”的途径。孔子答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想要对所居住的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义之人成为朋友。)问仁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问“何为仁?”也可以问“这样是不是仁吗?”门弟子原宪问道: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克(好胜),不伐(夸耀自己),不怨(怨恨),不欲(贪欲),可以称之为仁人了吧?原宪自然也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孔子答曰: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解释:能够克制以上提到的四种不道德行为,实属不易,然而只是这样是否可以称为仁,我就不知道了。抑制有消极之意。孔子并不满足于只是不行不道德之事,而是希望有进一步提升道德的积极性。
  关于仁,在孔子作出的所有回答中,以对颜渊的回答最为有名。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己,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克制、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并践行人间法则。一个人能在一天之中约束自己而按礼的要求去做,天下人就会把仁德的美名赠予他。仁是主体性道德,需要自身修炼,而不?

从训诂到哲学(2)
100儒教三千年能依靠他人。)自汉代儒教国教化以来,“儒者”们便专门致力于训诂。如前所述“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对此可以解释为:胸怀仁德,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丢弃。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便是到了夷狄之地,也不要被当地之人抛弃。当时主要是针对《论语》的成文习惯进行研究。在唐之前被称为训诂学。到宋代后,受佛教影响,儒者们已不满足于训诂研究。
  诸多佛教文献,在被严谨地系统化后,构筑起了思辨哲学的巨塔。而儒教一贯以来将继承传统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唐代在思想层面上占主流的是佛教。中唐之后,为了与佛教对抗,儒教也开始向哲学化方向发展。韩愈(768—824)提出了《原道》、《原性》、《原人》的排佛道论,并指出儒教也应当树立思想体系。韩愈的门人李翱积极地吸收了佛教哲学,在代表作《复性书》中,比其师更进一步地推进了儒教的哲学化进程。
  而儒教的体系化和哲学化到了宋代后才真正实现。始祖周敦颐(1017—1073)及其门人程氏兄弟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创建了儒教体系。
  他们主张“理”为宇宙的本源,并将此作为最高范畴,因此人们称该体系为“理学”。“理学”之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的思想体系被称为“朱子学”,逐渐成为了儒学的主流。
  或许是受佛教的影响和刺激,朱子学的说教方式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其中提到,世界充满了气,动态之气为“阳”,静态之气为“阴”。
  理将气看作是异次元之物,气为形而下,理为形而上,于是发展为二元化的存在论。
  人间之理为道德,自然界之理为自然法则。朱子学对这两者未加以区分。同样为理,应究其根本。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1101朱子学提出“格物致知”。不仅要探索内在之理,还要探索外在之理。世间万物,应穷其根本,这属于彻底的主知主义。
  朱子学的另一特征——绝对重视名教。它主张秩序是永远的真理,应该抛除私欲,不允许对封建秩序进行批判,这极大地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此后,科举以朱子学为基础,学问研究统一为清一色的朱子学。
  “理”之上为绝对,因此理的秩序(三纲、五伦、五常等)被称为超越批判的理论。
  对于“君子”和“仁”,《论语》是较为随意地对个别、具体情况展开的论述。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其中有前后矛盾之处,因此不能成为体系基础,但同时也显示了儒学的豁达与开朗。相对于此,朱子学对儒学进行了严格的总结概括,使其系统化,同时也导致儒学被束缚住了。
  朱子学具有思辨主义、主知主义、道德主义、严格主义的特征,与具有战斗性的佛教和老庄思想相比,具有护教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孔子教之道
虽然朱子学符合了为政者的需要,但是被接受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朱熹身为南宋官僚,难免不被卷进政治旋涡。当时南宋朝廷中,宰相赵汝愚和韩侂胄(1152—1207)分为两大派系。朱熹属赵汝愚派,他研究的学问被视为“伪学”而遭禁,其门生也遭到*。这就是有名的“庆元伪学之禁”。庆元为当时的年号。“伪学之禁”的解除在朱熹死后两年,是韩侂胄为赢得民心而采取的政策。朱子学逐渐被完全解禁,并传播开来。由此可见,朱子学并非一开始便是迎合为政者需要的。
  朱熹对儒学作出的经典阐述,在元延祐二年(1315)被列为科举考试?
  102儒教三千年的指定科目。虽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时期科举制度被一度废止,在此后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了明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也为科举所用,朱子学的官学色彩逐渐浓厚。将学问作为立身出世的道具——这是朱熹最不齿的,但很具有讽刺性的是,他的学问却为科举所用。
  明代王守仁(1472—1529)提出了理即为忍耐心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号阳明,因此他的研究体系也被称为“阳明学”。朱子学为思辨式渐进思索,提高知识积累,主张“格物”,即洞悉世间万物。理学除自身外还包括外界事物。而阳明学强调“心即理”,良知存在于人的内心,应当释放出来。阳明学提倡“行知合一”,重视行动。
  用佛教语言来形容,朱子学为“渐悟”式,阳明学为“顿悟”式。
  阳明学与朱子学一样,都将“理”视为最高,皆为“理学”,但其实质与训诂学完全不同。朱子学在官学化后,便丧失了其精华,因此有人认为阳明学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作为与官学相异的阳明学,其性质是反体制的。
  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被作为官学,阳明学者佐藤一斋(1772—1859)曾在昌平黉讲授朱子学。熊泽蕃山、大盐中斋(1793—1837)、佐久间象山(1811—1864)、吉田松阴(1830—1859),甚至西乡隆盛(1827—1877)等具有阳明学倾向的人物,都是反体制的。其中大盐中斋甚至一度掀起叛乱。热衷于王守仁《传习录》的吉田松阴,其阳明学倾向为松下村塾的弟子所传诵,在高杉晋作(1839—1867)等人的自作诗中提到:
  王学振兴圣学新,王学即王阳明学。
  然而由于日本的阳明学为非官学,没有发展为明确的学派,因此大多?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3103追随者也没有自称为阳明学徒。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儒”的流派。
  “儒”在先史时代是以巫师、祈祷师的形式出现的。
  孔子出现后,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思想学派之一,儒教被认可时可以称之为“原始儒教”。
  进入汉代,“儒”在为政者的保护下,成为国教,之后朝着“训诂儒教”的方向发展。
  到了宋代,“儒”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朱熹为系统化的集大成者,当时为“思辨儒教”。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未曾出现过实质性中断。无论是训诂儒学还是思辨儒学,都继承了先史时代原始儒教的祭祀制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原始儒教时代,脱离了充满鬼神的太古世界,进入了人性世界,虽然与鬼神保持了距离,但并没有放弃对鬼神的敬仰。孔子所重视的礼乐就是为祭祀而定的制度。
  训诂儒教致力于本质性地、正确地继承和传播儒学,对于祭祀自然是精心地诠释和传承。
  思辨儒教提出“理”为绝对,而“理”的内容中也包含哲理。礼乐的表现形式祭祀也是备受重视。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以及孔子,皆为圣人,被视为绝对。其中周公之前的人物都处于传说时代,圣人像不清晰。如,尧与舜便极其相似。禹之后出现了世袭王朝,形象也大致相同。武王继承了文王所创下的业绩,灭殷后建立了周王朝。文王在周朝建立之前去世。武王高举文王的牌位攻陷了殷。周王朝创立后,武王之弟周公制定了文物制度。因?
  104儒教三千年此可以说,周王朝是由文王、武王和周公三人所创立的。
  圣人中,唯有孔子既非天子,又非王朝创建者或有功之人。并且距离现在时代最近,又留有著作,因此他的形象最为清晰。朱子学标榜“回归孔子”,将儒学的中心由原来的五经改为四书,便是其回归的环节之一。
  诗、书、易、春秋、礼、乐为六经,诗、书、易又称《诗经》、《书经》、《易经》。秦始皇焚书时,《乐经》亡佚,汉武帝时期曾设有五经博士。称《周礼》、《礼记》为礼,因此“六经”一词一直沿用。
  《礼记》中有《大学》、《中庸》两个篇章,自六朝起,对这两个篇章单独作注,逐渐成为了单独的书名。宋代后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五经是由孔子编集而成,其内容并非孔子个人的言论。《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主张言论。《孟子》是另一位儒学哲人的言论。与五经相比,朱熹更重视四书,这反映了对孔子及其继承者的重视。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因此朱子学又被称为“孔子教”。
  孔子为圣人之一,但较之圣人系谱中周公之前的诸位圣人却大不相同。周公之前的圣人“遥不可及”,称他们为圣人,是出自孔子之口。与形象模糊的圣人群相比,孔子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