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准则:易中天文集 第四卷·破门而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学准则:易中天文集 第四卷·破门而入-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系,不是东拉西扯。这在中国都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蔡仪先生的理论是彻底的。说他彻底,是因为他不但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且还回答了是客观的什么,不像其他“客观派”,只是喊喊就算了。那么,蔡仪先生说美是客观的什么呢?是典型。什么是典型呢?典型就是物种的进化性。比如,人比猴子要更具有进化性,也就更具有典型性,因此最美的猴子和人相比,也是不美的。
  这当然不错。但是梅花呢?梅花是植物,和是动物的苍蝇相比,应该比较没有进化性,为什么梅花比苍蝇美?还有,如果美就是典型,那么,典型的臭虫美不美?蔡仪先生回答说,臭虫是一种低级动物,没有典型性,大家都差不多啦!这当然不错,没有哪个臭虫是双眼皮的(笑)。那么,地主呢?有没有典型的地主?当然有的。于是有人便问:典型的地主美不美?蔡仪先生只好说,在地主阶级眼里是美的,在农民阶级眼里就不美。哈!美不是客观的吗?怎么可能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
  就算不讲阶级性,这话也有问题。比方说,典型的男人当然是美的。所谓美男子,就是最能体现男性性特征的人。我给大家说个笑话。有一天,四个美国老太太坐在一起吹牛。第一个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神父。他一走进来,所有的人都站起来说,噢,父亲!第二个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主教。他一走进来,所有的人都站起来说,噢,阁下!第三个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大主教。他一走进来,所有的人都站起来说,噢,殿下!大家都看着第四个老太太,心想你总不能说你的儿子是教皇吧?谁知第四个老太太说,我的儿子不是神父也不是主教,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可是他身材高大肌肉发达,非常性感。他一走进来,所有的女人都站起来说,噢,上帝(大笑)!大家说说,典型的男人是不是美的?
  同样,典型的女人也是美的。所谓美女,就是最能体现女性性特征的人。像顾大嫂孙二娘那样五大三粗活剥人皮的,就不会叫做美女,美女都是典型的女人。那么,典型的不男不女呢?比如像太监那样的(哄堂大笑)……
  这些问题,蔡仪先生都不怎么好回答。我想,他是走进了死胡同。
  还有一个马马虎虎可以算作客观派的,是李泽厚。之所以说他马马虎虎,是因为他这个客观派,是不彻底的。他的观点是“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话逻辑不通!什么叫“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要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要么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哪有什么“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性和社会性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你让它们如何统一?这就好比说,某某是男孩与学生的统一,某某则是女人与老师的统一,原来美就是男同学、女教师呀(大笑)?什么话嘛!
  就算逻辑上讲得通,马马虎虎啦(笑),这个说法同样也有问题。什么是所谓美的客观的社会性呢?李泽厚举了一个据说是很“通俗”的例子,──五星红旗。他说,我们感到五星红旗美,并不是因为一块红布、几颗黄星本身有什么美。它的美,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才美。它的美,既是客观的(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又是社会的(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但我们要问,是这样吗?──同学们,顺便说一句,我希望大家以后不管听到什么说法,包括对我的观点,都要先问一句,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也要问李泽厚:是这样吗?五星红旗的美,当真是客观的,是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的吗?如果当真如此,那么,无论什么人,都会觉得它美了。我看未必吧!比方说,蒋委员长(笑),大约就不会觉得它美。阿扁(笑),恐怕也不会。他连一个中国的原则都不接受,还会觉得五星红旗是美的?笑话!觉得五星红旗美的,只能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五星红旗的美,就是依存于“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的主观意识和情趣的,它怎么会是客观的?
  就算是吧,我们还可以接着问,按照李泽厚先生的逻辑,一面旗帜,只要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它就是美的,是不是?那好,我们的国旗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并无关紧要,对不对?那又何必要选择要修改?我们知道,五星红旗原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最早的方案,是大五角星在正中间,其他四个小五角星在四个角上。它不是也同样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吗?为什么要改?谁都看得出,现在这个样子更好看,连李泽厚也承认这里头有个“所谓形式美”的问题。形式美难道不是美?实际上,五星红旗代表和象征着什么,根本就不是美学问题,是政治学问题。五星红旗做成什么样子,那五颗星怎么摆,才是美学问题。李泽厚撇开美学谈美学,怎么能让人信服?
  何况李泽厚自己也承认有形式美的问题,而在我看来,形式美恰恰是美学最重要的问题,至少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因为对于美而言,形式是最纯粹的,内容则往往和非美学的问题(比如政治问题、伦理问题)混杂在一起。如果你连形式美这个最纯粹的美学问题都讲不清,你的美学就是可疑的。那么,请问形式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什么,它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又是怎么统一的?
  不用狡辩说这个问题很复杂云云。你们走进了死胡同,只因为你们硬要说美是客观的。硬要说,又说不清,当然复杂了。
  反倒是西方一些美学家头脑清醒。他们终于发现,坚持美的客观论,沿着“美是什么”这条路往前走,根本就此路不通。实际上,现在要坚持美的客观论,至少在西方已经是一件需要相当理论勇气的事情了。于是,相当一部分美学家将美的客观理论转变为美的主观理论,而美学本身也由“美的研究”一变而为“审美的研究”。
  

一 美学的教父与父亲(1)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西方美学史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古希腊罗马美学。在这个历史阶段,美被看作是客观的。美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历史时期,是没有“美学”这门学科的,也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美学思想都包含在哲学思想当中,美学家也都基本上是哲学家。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出版了一本名叫“膕thetik”(埃斯特惕克)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鲍姆加通发现,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无非真善美。真,有专门的学问,就是逻辑学。善,也有专门的学问,就是伦理学。唯独美没有,因此也应该给它建立一门,鲍姆加通管它叫膕thetik。这个名字以前没有人用过,是鲍姆加通首先开始用的,而且是用在“美学”这个新的独立学科上。因此,学术界一般都把1750年看作美学的生日,把鲍姆加通称为“美学之父”。
  不过,鲍姆加通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是“教父”。因为他只是为美学取了个名字,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鲍姆加通在学统上是属于大陆理性派的。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之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可以分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这两派。前面一讲说过的夏夫兹伯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就是英国经验派。大陆理性派的美学家,则主要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狄德罗和鲍姆加通。这两派美学在方法论上很不相同。英国经验派是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来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大陆理性派则是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来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特殊途径。说得白一点,英国经验派是从美感说到美,大陆理性派则是从美说到美感。他们两个是刚好相反的。
  然而,大陆理性派和英国经验派虽然刚好相反,却又殊途同归。那就是说着说着,就从客观美学变成主观美学了。请大家沉住气,我把这个过程稍微说一下。大陆理性派美学,我们知道,是从莱布尼茨开始的。莱布尼茨的思想方法,属于柏拉图那一路,就是把美归结为一种客观精神。只不过,在莱布尼茨这里,它不叫“理念”,叫“前定和谐”。莱布尼茨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先验的理性认识,叫“一般概念”。宇宙也有一种天然的理性结构,叫“前定和谐”。什么叫“前定和谐”呢?就是说,宇宙在诞生之前就被规定是和谐的。所以它一被创造出来,就像一架钟表一样,指针、发条、齿轮、螺丝,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只要发条一上,就会准时准点嘀嘀嗒嗒地走起来。创造这架钟表的就是上帝。当然,上发条的,也是上帝,是他拧了第一下(笑)。
  所以呀,我们这个世界,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是最好的。从美学的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因为它最完美地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原则。当然啦,莱布尼茨也承认,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也有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有丑也有恶。但是,莱布尼茨乐观地告诉我们,那不过是对于整体美的必要的陪衬和补充,不要紧的啦(笑)!而且,有了这些陪衬和补充,整体就更美了,就像漂亮女孩的脸上长了颗痣,没准更漂亮了(大笑)。

一 美学的教父与父亲(2)
总之,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这种和谐与完善是由上帝“前定”的,只有上帝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但是,人也不是一点事情都没有。人可以去认识和把握这和谐与完善。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先验的理性认识能力。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板,有哲学家的纹路,也有艺术家的纹路。这些先天的“纹路”决定着后天知识的基本脉络。所以,哲学家头脑清晰,艺术家认识迷糊。迷糊也没什么关系。莱布尼茨有句名言:“音乐就是意识在数数,但意识不知道自己在数数”,用不着搞那么清楚啦(笑)!
  审美搞不清楚宇宙和世界和谐完善的理性结构,但能够感觉到它,这就行了。这也是一种认识,非逻辑的感性的形象的认识。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后面这句话,是莱布尼茨的门徒沃尔夫补充的。他的原话是:“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容易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也就是说,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不过这话到了鲍姆加通那里,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鲍姆加通是沃尔夫的门徒,正如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门徒。鲍姆加通的观点也很有名,──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又有什么不同呢?“认识的完善”,和“认识到的完善”,有什么两样?但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很不一样。感性认识到的完善,是事物固有的完善,是属于客体的,只不过要靠感性去认识;感性认识的完善,却是认识自身的完善,是属于主体的了。因此,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