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冥谈-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
    这种记忆,同时也伴随着相当蒙胧的视觉与听觉的记忆。
    不过它们的触觉及嗅觉不同,模糊不清,极不牢靠。我不会清晰地想起,而是仿佛隔着雾面玻璃窥看一般。
    就像隔着墙壁聆听一般。
    那是暧昧模糊、遥远的记忆。是的,与其说不清不楚,更接近遥远。
    遥远的记忆宛如梦境。
    对……就像是梦的记忆。
    虽然记得,却不记得。
    细节异常清晰,整体却一团蒙胧,毫无现实感。
    因为是梦,不是现实,当然没有现实感;但是做梦的时候,不会觉得这并非现实,刚醒来的阶段应该也无法区别梦境与现实。
    尽管如此,梦的记忆却无端遥远。
    就像那种感觉。
    可是那段记忆绝不混浊。
    没有掺杂其他记忆,也没有任何沉淀难辨或是隐晦之处。那是非常透明,而且澄澈的记忆。只是……似乎相当遥远。
    那是少女的脸孔。
    还有少女的声音。
    少女——我觉得应该是少女。我记得那张脸,但我没办法画下来,而且她长得不像任何人,她和我认识的任何一名女性都不像。
    我也想过,那会不会是我根据小学或中学同学的印象在脑内塑造出来的虚构脸孔?我当时翻出了相簿试图确认,但记忆中的那张脸,还是与任何一个同学都毫不相像。那当然也不是邻近孩童的脸,更不是在电视或杂志上看到的模特儿或艺人的脸。
    那张脸不像任何人。
    声音也是。
    我从来没听过那样的声音。不……听是听过,但和我过去听过的任何人的声音都不同。我从未听过一样的声音。
    只有这一点,我可以确定。
    那张脸不是任何人的脸,那声音不是任何人的声音。
    可是我能够确定的其实只有这些,此外的一切全都模糊不清。没一样清楚的,等于毫无任何具体的记忆,所以我才会说不像任何人吧。因为如果我记得一清二楚,即便有所不同,应该也说得出像谁吧。
    所以,
    我现在认为,那或许是一场梦。
    可是我也十分相信那不可能是梦。
    我会强烈地如此感觉的理由,就是残留在脸颊上的榻榻米那冰凉的触感。
    既然在根本之处伴随着如此逼真的记忆,我实在无法认为那只是一场梦,而且那也不是仅只一次的记忆。如果是梦,不可能有那么多次。
    我在某一段时期,反复记住了这个事实。
    换言之,我看过那张脸好几次,还听过她的声音。
    不。讲得更精确点,我确实有着“去年也看到了”的记忆,还有“之前是这样的”,“在更之前是那样的”的记忆。最早是何时看见的,我已不复记忆,可是我一年至少会看到那张脸一次。
    好怀念。
    怀念得教人心痛。
    怀念得就像忆起了死别的家人。
    然后,
    可怕极了。
    我的外婆有许多兄弟姐妹。外婆是家中长女,每年一次,外婆家的族人会在外婆的娘家——也就是外婆的大哥,舅公家众会。
    这是惯例了。聚会的日子似乎不固定,但大抵都是在年关将近的时候。除夕和过年时大伙会各自回家,所以应该是圣诞节前后的三四天,也就是寒假期间。
    会错开过年,大概是因为家族中有许多像外婆那样的女性。外婆一族似乎十分团结,也没有大家族常见的勾心斗角,每个人感情都很好;但也因为是个老派的家族,认为过年就是要在各自的夫家过吧。因为外婆和所有妹妹都会在过年前返回夫家,而兄弟就留在老家过年。
    我出生后的十几年间,每年都被外婆和父母带去舅公家,在那里住上几天。开始上学以后,就配合寒假的时间过去。不过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也有不少年没有去。
    外婆的娘家是栋非常宏伟的日式房屋。
    外婆家是财势兼具的豪农。不,过去曾是。
    我想豪农这个名词,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具有真实性,应该只到昭和中期左右。至少在我的感觉里是这样的。现代当然也有大农家,但我们不会称他们为豪农。现在的大农家只是有土地、有钱,或是生产量大一些罢了,我觉得这样就叫做豪农,似乎不太够格。从我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已经是这么想了。
    外婆的娘家从这个意义来看,也是个旧时代的人家。
    旧时代的人家又大又古老。
    有前院,有中庭,甚至还有后院。有宽阔的木头地板地房间和大客厅,有地炉,还有泥巴地房间。前院再过去是田地,后面再过去是山峦。玄关也很大,我清楚记得偌大的玄关摆满了鞋子的情景。
    大批亲戚会聚集在这幢古老的房子里。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大家集合在一起做些什么。可能是举办类似法事的活动,不过我不会看过侩侣出入家里。
    年老的兄弟姐妹带着各自的家眷齐聚一堂,人数当然也非同小可。光是小孩就有十五人左右吧。
    我当时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众在一起了,事到如今,更是无从知晓。
    长大之后,我也曾经问过母亲有多少人在场,但母亲说她没数过,不清楚。我找出以前的合照确认,人数最多的照片有四十六人。不过并不一定每年都会合照留念,而且有些年的成员变动似乎相当大,无法确定;但我想每年差不多都有这么多人。
    将照片依年代排列,幼儿变成儿童、变成少年少女,再变成青年和姑娘。相对地,大人渐渐衰老,然后一个、两个,从照片上消失。
    我记得某些人,
    也有些人我完全没印象。
    有些亲戚,我只记得他们年轻时候的相貌,也有些人,不知为何我只记得他们晚年的模样。大舅公的女儿相当于母亲的表姐妹,年纪比起外婆,应该更接近母亲,我却一直喊她奶奶。我记忆中的她是个老婆婆,但从照片上看来,抱着尚是幼儿的我的她还相当年轻。而我总是喊“大哥哥”的外婆么弟,那张脸怎么看都是个中年男子。
    真是不可思议。
    我的表兄弟姐妹——也就是以前的那些孩子——也是一样。有些人给我的印象是中学生,也有些人我只清楚记得他们还是幼儿的模样。有些人,我只记得大家一起玩的事,也有些人,我却只留下雨人独处的记忆。有些人不是特别亲,我却记得名字,也有些人一起玩耍的记忆非常鲜明,却怎么样都想不出名字。
    真的很不可思议。
    似乎到了中学毕业的年纪,孩子就不参加这场聚会了,照片上找不到所谓的年轻人——高中生或大学生的他们。
    我也是上高中以后就不去了。有一阵子好像是母亲和外婆两个人去,但外婆过世之后是什么情况,我就不清楚了。
    总而言之,外婆的娘家辽阔极了,大到能够轻松容纳这么多人住宿。
    话虽如此,我也从来没有俯瞰过整栋房子,完全不清楚整体的状况。而且也没有平面图,不知道房间数目和大小、占地的多寡。
    那是生活空间拘束狭窄的都市人的感受无法掌握的规模,广阔得甚至没办法把它当成是一户人家。
    或许是因为孩童身形矮小,感觉更是巨大了。
    不管是走廊还是房间,一切都很大,非常大。
    像天花板就高得离谱,简直就像体育馆。
    可是即使处在这种不合身形的格局中,看到和摸到的毕竟都还是伸手可及之物。
    除了广阔的印象以外,玄关的模样我几乎全忘了,但我还想得起来脱鞋处的木框那油亮亮的黑色木纹。嵌在雪见纸门①上的玻璃透花图案是乘在船上的人,还有奇形怪状的茶柜里面装着黑色的茶托等等,这些我都没有忘记。
    那栋屋子好像在十年前拆掉了。
    家族轮替了两代,可能也有遗产税之类的问题吧。好像重新改建成一栋和土地相比还算大的房子,土地则是分割出售,现在也盖起了公寓。田地也不见了。
    就在房子拆除前后,亲戚也不再众会了。
    最后一次的家族集会,我想应该是外婆么弟的丧礼。外婆么弟是她那一代最后离世的,从此以后,即使亲戚中有人过世,好像也不会连年轻人都参加了。
    说是年轻人,但辈分从底下算起来还比较快的我也已经年过三十了。当时的孩子到了现在,完全没有往来,到了他们的儿辈,我想更是彼此完全没见过。
    这些是有关于那栋古老大宅的回忆。
    日式房屋很冶。吸湿和排湿性虽然优异,但无论在材质上或结构上,保暖性都称不上好。
    宽阔的地方更是寒冷。
    即使每个房间都放上暖炉?还是难以温暖整个家。
    像是走廊和大客厅,无时无刻都冷飕飕得,寒冷彻骨。
    对于只在冬季造访的我而言,外婆的娘家就是冶飕飕的地方,就是冬天。
    寒气逼人的冬之家,聚集了近十户的家族。
    有那么多人在这里过夜,想必一定吵翻天了;然而在我的印象里,冬季聚会是十分安静的。
    吹过寒冬田地而来的干冷风声。
    远方传来的小溪潺潺声。
    偶尔掺杂其间的雪声。
    雪花嘶嘶堆积。实际上雪并不会发出声响,外婆娘家的所在地也不是会下雪下到积雪的气候,但是晃过窗外的白色小点,在年幼的我心中显然是会发出声响的。
    换句话说,
    那里就是如此寂静。
    话虽如此,因为也有许多小孩,一闹起来,还是会吵得天翻地覆。
    鬼捉人、捉迷藏、摔角、家家酒……
    不管是在广阔的屋子里,还是更辽阔的庭院里,我们玩遍了这类游戏。
    大客厅有一架比较大的电视,我们也会聚集在电视机前玩闹。
    玩扑克牌或日式纸牌,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游戏。
    我大概是年纪第二小的。我记得还有一个小婴儿,所以我应该是第二小的没错。那个小婴儿也在不知不觉间不再是婴儿,开始跟我们玩在一起了。我忘记他的名字了,不过他是个灵敏得像只猴子的孩子。
    当时真的很快乐——我想。
    因为我记得……我很期待去外婆的娘家。一到秋天,我就迫不及待冬天的到来。和一年只见得到一次面、大我一些的许多孩子一起玩耍,有着异于平时玩耍的乐趣。
    至少直到小学低年级左右,我都很期待去外婆的娘家。
    不过,
    住在外婆娘家时,也并非成天都在玩,而且我也不是只期待能和亲戚的小孩玩耍。
    因为没有特别决定日期,所以每一家抵达和离开的日子都不同,有时早到一步,有时留到很晚,每年都不一样。没有其他孩子的时候,或是玩累了、玩腻了的时候,我总是会去某个地方。
    那里是我特别中意的场所。
    地点位在大房子的角落,我想是最边缘的一个小房间。
    其他房间每间都很大,即使是小房间,我想也有十张榻榻米以上。而且只要拆下纸门,房间要多大就有多大;可是只有那个房间不一样。
    那里大概……有六张榻榻米大吧。
    它位在漫长走廊的尽头处,不晓得是做什么用的,是仓库或储藏室吗?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类似茶室的房间吧。
    不过里面没有任何可以泡茶的设备。
    这里和其他房间不同,除了入口的纸门以外,全是京壁②,没有壁宠或壁柜,什么都没有。
    小窗一扇、药柜一只、像长衣箱的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