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朝-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与赵顼之弟岐王赵颢,他们都在说:“王安石是在败乱天下!”
  尽管帽子大得吓人,但是王安石照样当他的宰相。足以说明当时的宋王朝并没有形成一派真正反对变法的力量。小人们的活动虽然使人心烦意乱,小鱼一时却翻不起大浪。只是由于赵顼的疏忽,年深日久,矛盾逐渐激化,小矛盾上升为大矛盾。于是,###与旧党逐渐形成,党争也日趋激烈。
  经过几年的较量,###与旧党大致分化如下:
  ###(即赞成实行新法者)
  领袖:王安石
  支持与附和者:吕惠卿、曾布、章惇、蔡确、王韶、范子渊、薛向、吕嘉问、陆佃、邓绾、曾肇、黄履、赵挺之、陈升之、王珪、韩绛、蔡挺。
  旧党(即反对实行新法者)
  反对一切新法者——司马光、吕诲。
  反对三司条例司者——程颢、张戬。
  反对青苗法者——韩琦、范镇、傅尧俞、富弼、欧阳修、吕公著、孙觉、李常、程颢、陈襄。
  反对免役法者——刘挚、杨绘。(苏轼、范纯仁反对一切新法,独赞成免役法)
  反对市易法者——韩川、文彦博。
  反对均输法者——苏轼、苏辙、钱顗、李常、张戬。
  反对保甲法者——王拱辰、冯京。
  反对保马法者——人多不备录。
  公元1069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荐吕惠卿主其事。6月,御史中丞吕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官。8月,知谏院范纯仁上书请免王安石职,被罢官。又苏轼也因上书反对变法,被罢官。9月,下诏推行“青苗法”。1070年2月,韩琦因反对“青苗法”被罢官。4月,御史中丞吕公著与赵忭、程颢皆因反对新法罢官。数日之间,谏官为之一空。9月,翰林学士司马光因反对新法而外调,10月,翰林学士范镇因反对新法而致仕(退休)。1071年7月,御史中丞杨绘,监察御史刘挚因反对新法罢官。经过3年左右,青年皇帝把一批不同政见者全都外调或罢官,逐出朝廷。这样,不同的意见完全失掉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双方越走越远,直至北宋亡国。
  王安石头脑极为清醒,他绝不相信“天命”,但是遇巧的是,一些天象(自然现象)却偏偏和他开玩笑。1068年他到京师,与青年皇帝见面,这年从7月到11月,京师一再地震。此后在新法陆续颁布之时,不断出现异常现象,例如京东风暴成灾,陕西华山崩裂,此后又连年干旱,用各种方法求雨都不见效。赵顼为此忧心忡忡,正在这时,有一个管城门的小官郑侠向皇帝上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所绘的是在“青苗法”推行以后,连年干旱,农民还不出贷款,被迫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惨不忍睹。皇帝看了,大受震动。他先以为,他的坚持变法,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现在看到老百姓痛苦至此,对于变法的信念不免有所动摇。加上这个郑侠又在向皇帝打包票,说是只要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等新法,十日之内,天必下雨。如不下雨,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这个郑侠与王安石并无私人恩怨,他实在是看老百姓太痛苦了,才冒死站出来说话,宁肯输掉自己的脑袋,也要求停止新法。他至少是没有私心的。皇帝看了《流民图》,彻夜难眠,第二天就下旨,暂停推行新法。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诏旨下达的当天,满天乌云滚滚,接连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城郊几十里的老百姓,一片片的拜伏在泥泞之中,高呼万岁!这一场早不来迟不来的大雨,真是要了王安石的命。新法一停,甘霖立至,这不正好说明天意不要王安石执政,不要新法推行么!这个古今少有的不畏天命的拗相公王安石竟然被他的政敌们以“畏天命”为理由所击倒,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6)
青年皇帝绝不甘心变法一事就此收场,但是当时的舆论对于新法的推行极其不利,至少要略作让步,然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经过短时间的磋商,君臣们作出了如下决定:王安石因言官批评者太多,坚决自请离开相位外调,出知江宁府。由韩绛代他为相,吕惠卿副之。各项新法虽已暂停,不久又陆续恢复。1074年4月,王安石前往江宁府上任。京城的变法班子立即掀起了内讧。野心家吕惠卿引用亲族吕升卿、吕和卿树立个人势力,争夺大权。宰相韩绛等人坚决反对,要求王安石回京复职,赵顼也认为,只有依靠王安石,才能对变法班子进行整顿,1075年2月,安石回到京师。在安石的支持下,皇帝大刀阔斧整顿了变法班子,发现吕惠卿不少贪污弄权的事实,将他贬出京师。但是经过吕惠卿把持了几个月之后,君子都被赶走,新进者都是小人,风气既已变坏,以后的整顿工作也就越来越艰难。
  1076年,安石因爱子王雱病逝,哀痛过分,以致病倒,再请罢相回到江宁养病,赵顼只好同意。安石从1068年来京,受到皇帝信任,独掌大权,前后达9年之久。但是波澜起伏,壮志难酬。最后心力俱疲,只好引退,回首往事,感慨万端。最使人痛心的,是原有不少诗友、文友、道义之交、莫逆之交,却在变法的争论中成为政敌,几乎终身不再往来。结果事业难成,友谊又失,悔恨终生!
  变法是失败了吗?
  多年以来,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近年来又听到外国人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国内学者也有跟着这么说的。我想: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他又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改革家”呢?
  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方案,朝廷没有通过,根本没有付诸实施,那可以说是失败了。或者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引起了内忧外患,例如农民起事或者外敌入侵,造成天下大乱,推行不下去了,那也可以说是失败了。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1069年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主持变法,新法次第推行,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停用新法为止,十余年中变法工作并未中断,也未造成天下大乱。在这十余年变法期间,如果做出了一些成绩,也不论成绩大小,都不能作出完全失败的结论。
  变法的目的,朝野上下人人皆知,那就是“富国强兵”。按照这个目的来衡量,变法并未“失败”。
  先说“富国”。变法之初,年年入不敷出。连祭天大典中赐给文武百官的银帛都拿不出来;变法之后,年年都有结余,到高太后停用新法后,国库里积存的银两达到5000万两以上,成为整个北宋时期财政上最宽裕的年代。实行新法的结果,垦田面积大量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各种矿产品产量和历史上相比,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财政收入猛增。当然,在实行新法所增加的财富中,必然有一部分是与民争利,是残酷地盘剥老百姓而来,这正是司马光所反对的。但是,就短期内的效果而言,不能不说,新法至少是部分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再说“强兵”。北宋开国以来,宋太祖赵匡胤用兵谨慎,既没有赫赫战功,也没打过败仗。宋太宗以外行带兵,两次冒险伐辽,两次全军覆没。“积弱”从此开始。以后宋军对外作战,几乎每战必败,连对小小的西夏,也没有打过一次胜仗。新法实行以后,裁汰冗兵,于各地置将训练禁军,显然有了效果。和西夏的几次恶战,已经有胜有败。特别是1073年,用王韶出兵收复河湟一带失地,建立熙河一路,杀敌数千,招抚少数民族30余万,辟地2000里,这在北宋军事史上是一次难得的胜利。“积弱”的形势已经改观。
  既然在“富国”、“强兵”两个方面都已见效,我们怎么能说变法失败!只能说,在那一段变法时期,宋廷在政策上颇有失误。当时,宋神宗所敬佩的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全都赞成变法,只不过在时间上有缓进与急进的不同,在方法上有用不用与民争利诸法的区别。神宗如果能够耐心一点,在双方之间尽力协调,变法的步子宁肯慢一点,要求更稳一点,矛盾就不致激化。可他少年气盛,操之过急。凡对新法有不同意见者,一概贬官外调,结果激化了矛盾,形成新旧两党,造成内争。以后神宗英年早逝,一年以后,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领袖人物同一年去世,形势急转直下,新法由宋廷自己宣布废止。
  在朝廷方面,神宗去世以后,哲宗赵煦继位,时年10岁。高太后临朝听政,立即任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次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司马光还向朝廷建议“介甫(王安石)无他,但执拗耳”,希望朝廷赠恤之典从厚。5个月以后,司马光在宰相任上病逝。这两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领袖人物去世以后,社会上君子之风也就逐渐淡薄。在激烈的党争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特别是###人物大都是趋炎附势之徒,攻击政敌,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无所不用其极。高太后听政8年,于1093年病逝,哲宗亲政,立刻又贬斥旧党,尽用###。朝廷中的帝后介入党争,更使党争加剧。1100年,哲宗赵煦以25岁的青年病逝,由向太后(神宗之后)做主,立哲宗之弟神宗之子赵佶为帝,这就是出名的亡国之君宋徽宗。
  这个赵佶是神宗的第11子,生母姓陈,因是庶出,本无继位的资格。可他从小就很狡猾,为了争取做皇帝的机会,他特别孝顺嫡母向太后,每天都去请安,以博得向太后的好感,最后真的如愿以偿。###出身的宰相章惇自己的名声不好,但他颇有知人之明,一眼就看出赵佶言行轻佻,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但是向太后坚持己见,一些大臣附和,章惇争不过他们,赵佶终于继位。赵佶继位后,立即对章惇进行报复打击,1100年后,免掉他的相位,流放潭州(今长沙),次年,更贬为雷州司户,章惇终于贬死南方。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7)
章惇说赵佶轻佻,只不过是轻描淡写,说中了赵佶性格中的部分弱点而已。其实赵佶的问题还很多,他的异想天开,胡作非为,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也和隋炀帝杨广相差无几,要做起祸国殃民的事来,并不下于杨广。攻击王安石的人曾经说过,王安石的新法足以败乱天下。事实上,王安石自1069年起推行新法,到赵佶登位的1100年为止,已经31年了,在这期间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事,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天下并未大乱。从1100年赵佶登位到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亡国,不过27年,赵佶就闯下了两件大祸,造成天下大乱。对内,他大办花石纲,逼得东南各地民不聊生,民变蜂起,一手造成了方腊起事,他所重用的高俅等人为非作歹,把千千万万善良的林冲们逼上梁山。对外,他自作聪明,联金伐辽,竟然完全丢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守信用,不讲道义,见利忘义,出卖朋友,在两三年中,反反复复惹火了金国,最后招来金兵南下,血洗东京,让千千万万军民肝脑涂地,他的一家人,包括赵氏皇族子孙,也都赔在里面。
  赵佶和杨广这两个历史人物极为相似。第一,他们都是花花公子,他们从前人手里接下来的都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帝国。到了他们手里,大胆妄为,拼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