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之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卫之恶- 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rying hard to reach out
  But when I tried to speak out
  Felt like no one could hear me
  Wanting to belong here
  But something felt so wrong here
  So I prayed I could break away
后记
  陈北和肖苒的故事我写过两个版本,一个是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的长篇小说《站着相爱》,另外一个则是2006年这本《大卫之恶》。
  已经过去的2005年的整个下半年,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以一种固执的狂热重新写一遍关于陈北的故事。在《站着相爱》中,我非常遗憾以一种极为不负责的态度编造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结局──当时自以为感动并且足够震撼。
  2005年我经历了一些事情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我遗憾地发现它因为缺乏一种自我审判的责任感而丧失了最终的深邃力量,以一种非常俗套的故事情节赚取了很多真诚读者的眼泪、痛骂和惋惜。
  于是在2005年8月的某一天,我在一个居住了很久的寂寞的美国城市,凭借记忆,凭借某些想象开始演绎一个新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因为懒惰,所以我沿用了《站着相爱》的一些人名和背景。其实我的本意是想写一个全新的故事,以此来说完我在《站着相爱》里没有说到位的话,但是后来发现这竟然是最好的诠释这个故事的方式。但是我的这种任性从始至终都给读者增加了一种阅读难度,以至于他们不厌其烦地在猜测我的内心,以及这两个小说的内在关联。我想这个问题我还是不要说得那么明白,就像《站着相爱》最后的时候我写到肖苒的车灯刺痛陈北眼中的热泪,这到底是真还是假,解释的权力留给读者吧。
  这个新版本的故事,网友们叫它《乱试佳人》,而我个人因为信仰背景喜欢称它为《大卫之恶》(从这一点上判断,我是一个完全失败的作者,因为我的视角并没有为大多数读者乐于接受)。“大卫之恶”这个名字的寓意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1:7—11。大卫王与乌利亚之妻犯了通奸的罪,然后又通过谋杀试图在神面前掩盖他的罪行,但是最后他逃脱不了神的严厉审判。在《大卫之恶》这个小说里,我一直在尝试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叙述一个类似的故事和一种古老而又方兴未艾的罪恶——通奸,不管它的名义是什么,也不管罪行的程度大小。罪恶总是带给我们内心的孤独和茫然,而我则希望审判的同时它亦带来救赎。
  我想,时间是唯一能让一个骄傲的人产生审判自己冲动的东西。在《站着相爱》里我一直追问的是爱情,而在《大卫之恶》中我想我已经不再过多地关注这个问题。青春已渐行渐远,而爱情并不像我们年幼的时候想象的那么庄严和神圣,很多时候它被证明作为各种罪恶的遮羞布而显得十分廉价或者龌龊;它也并不能帮助我们拯救我们自己。真正的事实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审视裸露自我的片刻。
  我以为2005年的那场失去已经让自己具备了足够的勇气去描写本质和直接的现实,包括丑恶,包括悲伤,包括那种遗憾的刺痛……
  所以,我以一种焦灼而又自以为可以驾驭这个故事的自负投入了这个新版本的写作,犹如牢笼中的困兽,我以为我有足够的力量爆发。然而当故事越来越深入,我开始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理解仍然十分肤浅,因为我发现当结束一天的忙碌和伪装,坐在灯下开始煞有介事地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竟然是充满了那样的同情和悲伤,我无法拉开自己和小说的距离。多少次我感到自己因为故事中的爱恨交织而内心暗流汹涌,我也为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大喜大悲,黯然神伤;又有很多次我发现这个故事已经渐渐在我的笔下脱缰,保持平静的叙述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把自己的这种软弱归结为我生活了多年的这个美国城市——过长的冬天,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一种悲观的气质,而逐渐淡化了我对美好的坚信。于是,这样的忧伤不知不觉地在小说里四处蔓延流淌,即便是微笑,也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即便是拥有,也是片刻的天长地久。
  毕竟,美丽的爱情和承诺在现实中是难以置信的。你我都不愿意撒谎和敷衍,所以,注定悲伤。
  让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这次在结尾我并没有像上次那样自以为是,一个虚幻的亦真亦假的结局确实十分美好,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勇气承认了这个罪恶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存在,我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作纯粹的善恶对比,实际上我的爱恨十分狭隘,每个主要人物都用自己的方式绽放着他们亦正亦邪的人性光辉,尽管我很难对
  每个人说祝福的话。在故事的结尾,我选择了让自己的声音沉默,因为我想我没有权力亦没有这个能力去审判任何人,我所能追求的只能是如实地描述一种悲剧的罪恶存在方式,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的珍惜。
  我个人比较满意这个小说的结局,但是并不代表我很喜欢它,事实上我十分讨厌这个结局,我不知道它作为小说的结局是不是过于残忍。喝了数杯咖啡后,我到底决定做了一个刽子手,我对小说里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最终下了手。我宁愿自己写一千个悲剧,如果这么做的代价是同样的悲剧能够在生活中少发生一次。
  感谢所有伴随《大卫之恶》一同成长的众多网友,感谢天涯舞文,新浪原创,猫扑原创,感谢上海喜二文化公司,感谢你。
  花事已了,愿与你归家;世界大生命长,只愿与你分享。
  建议看医生
  二○○六年二月二日夜康桥
编者序 
  一部警世之作:对浮华世相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圣经》马太福音记载,大卫骁勇善战,南征北讨,受到以色列人的爱戴,建立了自己的国度。但他在战场上的获胜却不能掩盖他在品德上的污点。大卫王与赫人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通奸,并设计杀死其亲夫。因果相连,善恶有报,大卫王最终因自己犯下的恶行,受到了神的惩罚。父子交锋,骨肉相残,他的四个儿子最终被杀,女儿也在乱仑中被玷污,最后王位也差点丢失,可谓种豆得豆。
  《大卫之恶》是一部在网络上很受欢迎的小说,故事的寓意,同《圣经》中的“大卫之恶”如出一辙。主人公陈北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后出国留学。在留学前后及回国探亲期间,俨然一个情场老手,将几名年轻貌美的女性玩弄于股掌之间。后因勾引家乡“成功人士”、能呼风唤雨的“哥们”占小东的妻子一事败漏,遭到占小东的疯狂报复,自己及家庭、亲人连遭不幸。陈北也为自己的玩世不恭,超然于社会道德规范之外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在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的全面转型期,道德价值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对一些人的约束显得松弛无力,甚至根本不起任何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说《大卫之恶》中的主人公陈北就是这众生中的一位代表。他放纵自己的欲望,在欲望中彰显存在的意义。他把年轻美貌的女性视为欲望的对象,进则春光无限,翻云覆雨,退则游刃有余,毫发不损,俨然一个采花酿蜜能手。然而当这种“自由”建立在对别人伤害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很快就会受到来自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制约——外在的就表现为因果相报。
  来自内在的惩罚,则更加深刻。康德说构成完善人格要有两点,即: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道德的完善是人的终极追求。来自人内心深处的自省、自责,波及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小说在叙事中始终贯彻道德自省、自责的良心拷问,为自己犯下的“恶”不啻用“内心惶惶不安”就能形容。小说主人公在每叙述自己与弄到手的年轻女性行苟且之事、尽床笫之欢时,都要为自己加上“奸夫”的恶名。可以说,主人公越作“恶”多端,他的内心深处的自省意识和忏悔意识就越浓厚,也愈加沉重。
  小说中主人公与不同女性之间的性事描写有多处,有的还很详尽、夸张,加上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甚至粗鄙化现象,构成小说主人公活脱脱的生存图景,也是他“恶”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恶”的铺陈,不是目的,只是为结局“恶”的受惩戒,埋下伏笔。诚如作者所言:“我所能追求的只能是如实地描述一种悲剧的罪恶存在方式,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的珍惜。”小说的机巧也在这里。
  主人公陈北是当代生活情境下的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他是以追求本能欲望的方式的一种存在,一种放纵的存在,一种躁动的存在,一种现实的、甚至一定范围内较普遍的存在,值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小说《大卫之恶》的出版具有警世意义,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所在。
  编者2006年3月
END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