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秘高盛-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2008年6月27日美国联邦参议院报告《市场投机在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说:“大量的证据表明,目前市场中大量的投机导致了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更具说服力的是2008年9月22日石油价格的波动。当天石油价格首先上涨了25美元——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涨幅,然后下跌9美元。美国CFTC前交易部主任迈克尔·格林贝格尔说:“难道是印度与中国在9月22日这一天突然出现了巨额石油需求?不可能。没有人会同意,供需关系能在一天内导致石油价格上涨25美元。”
  很多人将美元贬值作为石油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但是,虽然美元贬值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大约30%,但是同期石油价格上涨了500%。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战争》一书中说,油价波动的60%~70%是投机和操纵市场引起的,而高盛就是最大的投机者之一。
  美国商品市场监管上的漏洞为高盛等公司的投机大开方便之门。
  1991年,在高盛的推动下,美国市场监管当局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监管,并最终建立了“安然漏洞” ,使金融衍生品、能源商品的柜台交易与电子市场交易几乎不受监管。
  2002年4月,美国*党联邦参议员戴安娜·范斯坦曾提出议案,强化对柜台交易的能源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要求交易商向CFTC报告持仓信息,但在金融机构、交易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的反对下,该议案无疾而终。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节 “金砖四国”与越南神话
高盛多次扮演国际炒家魔鬼代言人的角色。其惯常手法就是先忽悠小国,将其列为投资圣地,希望他们对国际资金大门洞开,然后等资金进入建仓拉抬股价完毕,就突然调转枪口,大肆唱空。 高盛创造的“金砖四国” 一词的流行及其在越南等新兴市场的表现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一、“金砖四国”
  2001年,高盛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Neill)首次创造了“金砖四国”(BRICs)这个词,四个英文字母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国家英文名的第一个字母。奥尼尔预言:“金砖四国” 总共占据全球25%的陆地面积、40%的人口,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到2050年,“金砖四国” 的巨大发展潜力将导致它们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它们的GDP总值将超越目前的发达国家。
  此后,高盛连续发表报告,鼓吹“金砖四国” 理论。 
  “金砖四国”理论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假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事实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枯竭。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来自进口;钢铁业每年消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铁矿石,2007年所消耗的铁矿石中55%来自进口;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已经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为资源枯竭而濒临关闭。“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对全球环境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在地球的承受能力有限以及目前的科技条件下,“金砖四国”的经济几乎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数十年。
  然而,在高盛的忽悠下,“金砖四国”一词仍然迅速流行起来,而四国也成了全球资金关注的热点。例如,巴西股市指数从2002年9月的9000点暴涨到2008年5月的73000点。
  二、越南神话
  2005年底,高盛第134号投资报告以“还有更多金砖吗?”为题,找出成长潜力相当的“NEXT—11”新兴市场。高盛将这些国家称为“新钻11国” ,它们包括巴基斯坦、越南等。
  在高盛等的鼓噪下,越南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机构的宠儿。在国际上看好越南的声音高涨之际,越南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超过印度,赶上中国”的豪情。外资的大量涌入直接提高了越南的资产价格,并且形成泡沫。在外资的推动下,越南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胡志明市的房屋价格从每平方米200多美元上涨到600多美元。
  就在新兴市场的概念最火爆的时候,高盛却又开始减少在新兴市场的投资。2007年11月,高盛就停止了在巴西和墨西哥股票上的头寸,并给客户发送了一系列通知,指导客户谨慎行事,短期获利了结,离开巴西市场。
  而对于越南市场,高盛在2008年夏率先发布报告称,越南可能会加快其货币越南盾的跌势,因为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越南盾已“过度高估”。
  2008年以来,越南股市开始持续下跌,股指从1000点附近跌到6月4日的点,跌幅接近60%。同时,胡志明市等地高企的房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影响
高盛对美国的影响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32~1936年间,高盛高级合伙人悉尼·温伯格是华尔街上为数不多的支持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人士之一,而罗斯福也将他视为自己的非正式顾问。温伯格先后为罗斯福、杜鲁门以及艾森豪威尔三位美国总统搜罗人才。因为温伯格对华尔街的巨大影响,《纽约时报》曾称他为“华尔街先生”。
  威迪尔·卡钦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高盛的高级合伙人。卡钦斯创建的“高盛贸易公司”曾经是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该公司破产,高盛也因此声名狼藉。卡钦斯是一位很受欢迎的经济学家,他的著作以及他的观点影响了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马里纳·埃克尔斯等在内的很多美国决策者。马里纳·埃克尔斯是美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曾于1934~1948年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罗斯福曾经借用卡钦斯的名言“三分之一的人食不果腹,三分之一的人衣不蔽体,三分之一的人无家可归” 来描述“大萧条” 中的美国。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影响(1)
一、政界要员
  高盛向美国*、共和两党政治候选人提供的捐款总额在美国(包括公司等在内)所有的机构中排名第四。高盛在美国*党、共和党两党中左右逢源——*党克林顿政府的罗伯特·鲁宾与共和党小布什政府的亨利·保尔森就是显著的例证。
  1、“商而优则仕”的高盛文化
  在高盛,“商而优则仕” 已成了高盛文化的一部分。不论在高盛挣了多少钱,但只有进入美国政府,担任要职,才能成为高盛真正的明星。因此,除了罗伯特·鲁宾、亨利·保尔森等之外,更多高盛出身的人士曾经或者仍然活跃在美国政界。例如,斯蒂芬·弗里德曼于1966年加入高盛,1990~1994年担任高盛联席主席。1994年,弗里德曼从高盛退休。2002年12月~2004年12月,担任小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助理,以及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2005年12月开始,担任小布什的外国情报顾问委员会主席与情报监管委员会主席。
  2、高盛前CEO的最昂贵竞选
  在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要员中,乔恩·科尔金在政界的经历最富色彩。
  2006年以来任新泽西州州长的科尔金于1975年进入高盛,从事债券交易。1994年成为高盛联席主席与联席CEO,领导了高盛在亚洲的扩张。在担任高盛联席CEO期间,曾任克林顿的总统委员会主席以及联邦财政部借贷委员会委员。1998年,应美联储要求,参与救援面临破产的美国著名对冲基金LTCM。1999 年高盛上市时,他在高盛的股份市值达到4亿美元。1999年在高盛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斗争中失败,被亨利·保尔森、约翰·赛恩与约翰·桑顿联合排挤出局。于是,从高盛退休,全心投入美国政界,并于2000年成功竞选国会参议员。在竞选中他完全自己掏腰包,花费了6200万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花费最多的参议员竞选纪录。在联邦参议员一个任期结束后,2006年,再次自掏4000多万美元成功竞选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为竞选联邦参议员与新泽西州州长,科尔金花费了自己1亿美元。2006年1月他就任新泽西州州长。2007年又自掏腰包20万美元进行广告宣传,呼吁新泽西州在全面公决中投票支持借款亿美元进行干细胞研究。
  二、金融界高管
  在美国的公司中,特别是金融业中,出身高盛的高管数不胜数。
  1、金融业的高管
  1999年,罗伯特·鲁宾从美国财政部长的职位上辞职数天后,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集团的副主席。2007年11月,在花旗集团因为次贷危机损失惨重而炒掉主席斯坦·奥尼尔后,鲁宾被任命为主席。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目前她是著名制药公司辉瑞等很多公司以及美国红十字会等非营利机构董事会董事。在《福布斯》“2006年全球最有权力的100名女性”名单上,她高居第34位。
  约翰·赛恩于2003年离开高盛,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CEO;2007年11月15日,在美林因为次贷危机损失惨重而炒掉CEO查尔斯·普林斯后,赛恩被任命为CEO。赛恩是美国耶鲁大学校董,美联储纽约银行国际资本市场顾问委员会委员。2008年美国大选中,赛恩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高级经济政策顾问。如果麦凯恩获胜,赛恩很可能就是第三位高盛出身的美国联邦财政部长。

第二节 无所不在的影响(2)
2、保尔森整倒格拉索,高盛接管NYSE
  自2003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一直在高盛控制之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务在高盛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高盛希望纽约证券交易所更新交易系统,实现交易电子化。2000年9月,高盛以63亿美元收购纽约证券交易所最大的专营经纪公司斯皮尔·利茨·凯洛格公司。如果NYSE实现电子化,高盛这一收购的价值将不可估计。然而,纽约证券交易所CEO狄克·格拉索始终没采取行动。时任高盛CEO的亨利·保尔森与格拉索因此长期不和。
  2003年8月,格拉索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亿美元薪酬合同被媒体披露后,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亨利·保尔森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成员——1999年,正是格拉索聘请保尔森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董事,而且是董事会中薪酬委员会的成员——他同意了格拉索价值亿美元的薪酬合同,只是劝告格拉索不要在离任前就提取该薪酬。然而,在该合同曝光并在美国遭到各界指责之后,在保尔森的策划下,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以12票对7票的表决要求格拉索辞职。2003年9月,格拉索辞职。2004年5月,时任纽约州司法部长的埃利奥特·斯皮策依照纽约州的非营利机构管理人员薪酬过度的法律规定对格拉索进行调查,要求格拉索归还大部分薪酬。格拉索对包括保尔森在内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进行反诉。
  格拉索下台之后,时任高盛COO的约翰·赛恩在保尔森推荐下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CEO。
  2007年11月在赛恩离开纽约证券交易所去担任美林CEO后,赛恩在高盛时的副手邓肯·尼德洛尔接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CEO的职位。
  几年之后,时异世移。2006年,被格拉索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