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7年,我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占商品住宅投资的46%,我国房地产业2007年依然存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价高企等问题。
  单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说,5%这一比例并不高,甚至没有超过建筑业的57%,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来自于它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过去几年中,在房价快速拉升的同时,大量开发商的成本并没有同步提高,数千元成本的房屋售价可以卖到数万元,无论以生产法还是消费法来计算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值,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况且,高房价原本就不可能持续,与其逆势出台“救市”政策,不如另寻思路,谋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重点指向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房价下跌并不会抑制消费,相反却会激发刚性需求。
  纵观之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楼市的刺激政策,其目标都指向鼓励和扶持刚性需求。结合本文的上一条,很多房地产从业人士都片面地夸大了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整不得,一调整,整个中国经济就会出问题,其实,房地产之所以重要和受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1998年,中央取消福利分房,促使中国房地产业全面市场化,这也是启动内需很重要的举措。不过,如果房价与居民消费形成严重背离,高房价的背后是居民脆弱的消费能力的话,那么引发房地产市场调整就是迟早的事情,这次的调整就可称为一例。
  如果房价合理回调,购房者买得起房自然就会消费,而一旦消费,其对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将不亚于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最后,针对房地产业的政策,要以成效和制定初衷为衡量依据,而不能因为迫于宏观经济压力,在政策上随意波动,那样就容易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的宏观政策调控,目标指向很清楚,就是调控高企的房价,挤压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既然政策出台的目标明确,那么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要改变政策,首先要看政策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说得直接些,就是房价是否降到合理区位,泡沫是否不再存在。
  对于前者,既然已经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配套措施上缺了课,致使绝大多数人购房需求都挤到市场上来解决,那么,衡量房价是否降到位的标准也容易,就看刚性需求购房者是否愿意出手,投资需求购房者是否认为值得投资,而政府能做的就是在交易环节上提供更多的便捷,比如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手续,其他的一切就让市场来决定好了。
  对于泡沫问题的认定,业界争论比较多,泡沫的产生一般源于投机需求,虽然投机需求不同于投资需求,但投资需求比重多大也是泡沫产生的一个表现。
  通常衡量是否存在泡沫有三个指标: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的合理范围在10%,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是6~9倍,租售比的合理区间为150~230。虽然三项指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并非一成不变,但其具有的参考价值却不容忽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万亿下猛药,救信心于绝望之际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演化为全球经济衰退,中央强力启动了刺激内需计划。国务院出台的新措施在2008~2009年新增加约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一经公布,亚太股市主要股指普遍上涨;沪深A股涨幅更是超过6%。
  仅仅一天后,统计局发布全国2008年10月份CPI增速降至40%,创17个月以来新低,基于对国内经济放缓可能会继续恶化的担忧,A股主要权重股几乎全线大跌。而同样的数据,如果放在一年前,CPI增速下滑肯定是振奋人心的信号,眼下同样的信号却成为了洪水猛兽。
  市场过山车般的变化,反映了市场信心对经济的作用力,说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实在非常贴切。
  *在达沃斯论坛中指出: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学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这或许才是中央政府4万亿下猛药,*要求“快、重、准、实”大力落实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心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股市以及2007年民众对CPI变化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中国A股指数从2007年5月30号调控后,股民的买入热情非但不见减弱,反而一路高涨,即便是在6000点上方的高位,买盘热情依然澎湃,原因就在于大家对后市的预期在8000甚至10000点上方。而当股指跌至1600点时,成交量依然趴在地板上,除大量资金被深套的原因之外,对后市悲观预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与股市的走势相对应的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6年5月的938到2007年8月的973,一路走高,虽然这期间CPI涨幅从谷底攀升到高位,但并没有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也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预期,但2007年底至2008年,虽然CPI在持续回落,截至2008年9月,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已经低于2006年5月的水平至934。
  这可以看出信心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多么巨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已经脆弱到崩溃的边缘,这从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中也能看到。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通胀预期虽然有所下降但对后市却更加悲观没信心,居民的购房意愿更是创十年新低。居民是这样,企业更是如此,困难的企业被迫裁员,但是运作良好的企业基于悲观的预期,也开始主动裁员。
  其实过分的担忧和乐观,都往往是我们对于事实的把握不够准确而导致的,当时的情形是市场的“熊市”思维,悲观预期可能已经低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持续下去,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将极为不利。
  就事论事,中央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划分到两年,每年投入2万亿,如果扣除之前已经列入投资计划的资金,这次刺激经济方案中的新增资金,就绝对数字而言并不算多。况且还存在政府主导投资的成功率和效率问题,监管不严滋生*的问题,但这些也许并非中央出台投资方案的核心考虑,如果能就此扭转民众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功莫大焉。
   txt小说上传分享

4万亿中期利好,埋下逆转伏笔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采取十大措施,在接下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会议第一次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描述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罕见地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执行新的经济刺激计划。
  该消息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公布后,A股市场在其后的一周中连续上涨,甚至带动了海外股票市场的上扬。
  这是1998年以来中国再一次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央近期出台的“新十条”和*总理部署七项落实工作,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概括来讲:中期是利好,短期和长期均为利空。
  (1)中期利好。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与宏观经济的状况紧密相连,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促使房地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新十条”着眼于拉动内需,至2010年投入4万亿元,投资主要指向港口、铁路、能源(核电)、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按照中央投资1000亿元带动投资总规模4000亿元推算,这将对整个经济增长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并将拉动水泥、钢铁原材料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使得整个经济平稳增长,保证中国经济在接下来两年保持8%左右的增长幅度。
  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加之“新十条”中“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相关政策的落实,在一定时间内为房地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短期利空。两年4万亿的投资指向主要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这将直接带动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需求,从而促使原材料价格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房地产项目的建造成本,压缩房价的调整空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同时,购房者的消费预期和购买力并不会在短期之内恢复,这对下半年调整态势加速的房地产现状而言,短期之内是个不小的打击。
  (3)长期利空。在中国经济面临外围经济衰退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新十条”和*总理布置的七措施的核心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拉动需求保证经济增长”。
  首先,从投资拉动需求这个角度来讲,就在这次大规模的投资方案出台之初,已经有不少的不同意见,有不少学者强烈反对简单重复以往的思路,建议应该将投资重点放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和有利环保的基础或农业设施上,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当然,从效率上而言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错,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问题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经济工作领域需要进行的深入改革却只能一拖再拖。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要靠消费来提升,虽然短期内投资也可带来消费,也许通过大力投资,接下来两年的经济平稳增长能得到保证,但两年后的更长时间呢?那时候我们又该建造些什么呢?
  其次,从年初从紧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彻底放开,早在2009年初即已被诸多经济研究人员所预测,这起因于对通胀的判断,究竟是因为流动性泛滥还是资产价格管制所致,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现实却是,货币政策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按下葫芦起了瓢。
  时至今日,该项政策的负面作用已经在慢慢显现,但更长时间内的反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救市冷思考1:救市说法欠妥当;楼市亦不必救
任何事情,正其名是第一位的,关于深度思考在过去的那一场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政府是否应该救市这一问题而言,也是这样,先从名称开始。
  2008年,自央行第一次降息,被解读为“救市”先声以来,关于“救市”与“不救市”的争论异常激烈。争论主要从需不需要救市、该不该救市和当时的政策组合是不是救市展开,对“救市”说法的正名和厘清,主要关系的是第三点。
  就字面来理解,新华字典对“救”的解释里,基本指救助的意思,“救市”说法的前提是判断当前市场遭遇危机,出了问题,因而需要政府出手救援,其实对市场的看法见仁见智,各有见解本属正常,问题在于,媒体也几乎全面地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就很容易对公众造成一种误解,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好像真的出了问题,既然出了问题,本无所谓正反方的“救市”争论里,支持“救市”的人就俨然成为正方,而反对或认为没有必要“救市”的人,倒成了反方。
  我曾打比方:一个人绑架你给你戴上手铐,此后又帮你打开并释放你,你能说他是在救你吗?只能说他释放你,让你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政策就停留于此,政策主要着眼于鼓励和刺激自住型刚性需求,只是适当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