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雨人生-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达说:“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得遵守,你不遵守行么?再说,这些规矩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咱们东方人不比西方人,像西方的产妇就可以不坐月子,生了孩子第二天就可以照常做事。”

  “真的吗?”

  “那还有假?”

  “为什么?”

  “说来也简单,因为我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生理结构和体质不同。西方人比中国人进化得晚一些,习惯于游牧生活,以吃肉食为主,所以,骨胳粗疏,毛孔粗大,肌肉松驰,产后留存在体内的余毒和进入体内的寒气可以自行散发。而我们中国人早就习惯于五谷杂粮,讲求饮食的精细化,进化后骨胳和体质正好和西方人相反,产后的余毒和进入体内的寒气随着肌肉的收缩很容易闭合在体内,所以,必须静养才行。否则,就会患上月子病。”

  听了李达的分析和讲解,小影茅塞顿开,难怪咱们中国规矩多如牛毛,不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连坐月子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54。坐月子(2)
眼看着只有四五天就满月了,小影就可以抱着宝宝外出走动了,可却不是时候,因为这最后的几天里,恰逢大年三十和正月初的新年大节,所有的人合家团聚,唯有李达独守家中,陪着小影和孩子过着寂寞孤苦的日子。要是春节迟来几天多好啊,迟来几天的话,他们不是在县城和小影的亲人们团聚,就会回到李达的老家和孩子他爷爷奶奶一起,别看那是农村,可农村的春节才真正像过春节的样子,远来近去的亲朋好友都会前来拜望和朝贺,不愁没有玩耍的,不愁没有走访的,也许还没尽兴,几天长假就过去了;当然,要是孩子他姨妈不出事,也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孩子他外婆会在这里,孩子他姨妈一家人也会来这里,这在十天以前就曾约好,说大家今年就到小镇来与李达一家人过年。有六七个人在一起,加上还会来一些其他亲人和朋友,春节也会喜庆有加,可是,孩子他大姨妈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意外,所有的计划瞪都泡了汤。这且不说,已经出事十多天了,连看望一下孩子他姨妈都无法成行。

  大年三十那天中午,小镇周围陆续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这鞭炮一响,李达就知道许多人家已经是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吃团年饭了。在老家,这时候也该是吃团年饭的时候。小时候,李达和父母、妹妹弟弟在家里时,团年之前的鞭炮就是李达负责点放。然后,看着母亲用洁白的小碗盛着最好的饭菜摆放在方桌中央,父亲把备好的一叠叠火纸和一支支香烛放在桌子脚边后,一边燃烧,一边虔诚地拜请道:“列祖列宗,今天是某年三十天,请你们回来和我们一起团团圆圆,保佑我们一家大小身体健康,来年六畜兴旺,万事顺心……”这样的规矩至今都坚持着,也许此时父亲正在请列祖列宗回家团年呢。可是,我们却不能在身边,想来父亲和母亲也正思念着咱们吧。不过,自己也是三口之家了,不能和亲人团聚没关系,谁叫自己把喜事和好事安排在这个时候呢?没有父母,可有妻子和儿子啊。想到这里,李达兴冲冲的把备好的酒菜摆了出来,大声的对小影说:“来,咱们也开始团年吧。”

  小影正好把孩子哄睡,笑着说:“好,我们今年过一个清静年,只是可惜我不能陪你喝两杯。”

  “这有什么关系?你给我斟老白干,我给你倒热牛奶;你给我夹麻辣的,你给你添清淡的,照样碰杯,照样祝福,照样可以把过年的气氛调动起来。”

  果然,小两口儿有说有笑,吃了一顿别有意义的团年饭。

  “晚上怎么过?”小影问。

  “这还不简单?看春晚啦。”李达随口应答。

  “不是说月子里不能长时间看电视吗?”

  “谁说的?”

  “你说的啊,说什么看久了,以后看电视眼睛会发麻。”

  “这是指月子初期。现在就要满月了,多看一会儿没事的。再说,看一会儿,你还可以休息一会儿。放心吧,咱们虽然是东方的中国人,像你这么调养之后,体内的寒气和余毒已经可以自行渲泄了,只是暂时不能同床。”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寂寞和孤独早已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入夜,看着小影对春晚节目很满意的模样,李达独自爬上宿舍楼顶。其实,他很是受不了这种没有父母和其他亲人团聚的春节,他的所有表现都是为了不让小影不受任何的委屈。现在,背对小影,该是消化内心孤独寂寞的时候了。站在空旷的楼顶上,小镇在群山的对峙之中闪烁着明朗的星星,不时烟花烂漫,更添节日的喜庆。可是,越是热闹非凡,越是增添忧伤之情,这样的场景,李达只能悄然欣赏,他望着故乡的方向,想像着老家的情形,那些叔伯兄弟们,这时候正围成一大桌吧?是在打牌下棋还是叙旧话新?也许,他们很快活,也许,他们也有难言之隐,比如到哪儿去打工,来年如何安排生产等等等等。想到这些,新年的喜庆对自己来说荡然无存,失然地走下楼,回到寝室,见小影已经关了电视漠然睡去,自己也只好睡个早觉了。

  其实,小影何不如此?想到自己的姐姐连大年三十天都躺在医院里,哪里高兴得起来?之所以开心的与李达同吃同喝同乐,那其实也是为了不让在这样的时节让李达扫兴,以期消除李达的担忧。见李达独自上楼欣赏夜色去了,再也看不进春晚的精彩表演,待李达回来后,假装着呼呼大睡,而内心积压的却是一团欲哭而泄的委屈和无赖。

  大年初一那天,阳光普照,李达又爬上楼顶,放眼望去,原野正从蛰伏的隆冬时节复苏开来,一点一点的绿意昭示着春天已经来临。不时从镇上和山上传来那些拜年客的鞭炮声,李达回想起往年春节的情景,这时候不也正和亲人们过得正欢吗?可是,今年,虽然添了孩子,但城里的大姨子却住在医院里,现在还没去看望一眼;农村的父母也许正盼着自己携妻带子回去呢?虽然只需挨过这两天就能自由走访,但毕竟是后事。李达越想越不得意,不禁闪动着伤心的泪花。

  走下楼来,回到寝室,他去看小影和孩子,发现小影也是泪眼婆娑,哪里控制得住内心的悲伤,抱着小影悄然失声,尽了最大的努力才克制道:“小影,别伤心,再过几天我们就可以自由了,我们首先就去看你大姐……”

  这一说不要紧,小影再也忍不住,抱着李达嚎啕大哭。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小影连忙止住哭声,把身子侧到床的里边去了。

  李达整理了面容,热情的打开门,不禁喜出望外,原来是老领导文云带着以前的同事金虹、肖军和覃明一行来看望他们来了,说是利用春节的假期专程前来恭贺小两口儿喜得贵子。

  还没有把几位老同事老朋友安顿周全,门外又来一拨人。原来是小影的朋友月平和小天,又是两个情同手足的人。

  这下可热闹了,男的有说有笑,女的抢着要抱小宝宝,叙旧话新,打牌娱乐,自然不在话下。

  想着大年三十和初一上午的情景,李达真的感觉到一种后怕。作为社会的人,怎么能够离开集体而生活呢?怎么能够离开亲情和友情而生活呢?所有的孤独和寂寞这才真的被赶跑。为了不让月子的最后几天再次出现孤零的情况,李达首先宣布,凡来者,这两天谁也不许离开。大家也体会到李达的难处,一致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于是,李达和小影不再落寞,幸运的过完了难熬的月子。 。。

55。倾斜的乡村公路
坐完月子,看过受伤的大姐之后,李达又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那是阳春三月天,他和区公所的同志翻过海拔两千米的白芷山,又一次来到河双乡政府。可是乡政府除了留守的文书,没有一个工作人员。人都到哪里去了?文书说:“全都上山修公路去了!”

  难怪这河双乡境内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标语——要致富,先修路!河双乡下了狠心要在半年之内先修通那个叫余坪村的公路。据说,先把这个村的公路修通,再陆续依葫芦画瓢,修通其他几条村级公路。这在全县乃至全市四十多个区县范围内,也属典型。是啊,要让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离开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是难以想像的;但要在崇山峻岭间修通一条条通行运输车辆的宽阔公路来,也是难以想象的。老百姓多年来的日盼夜盼,就盼着那个不需吃草却能带着轮子跑得飞快的家伙来改变他们生存的环境和命运,可是,光有梦想和憧憬不行,需要付诸行动,需要有一个能够组织和发动他们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终于来了,他就是和李达早就打得火热的高中同学王力。

  王力,个头不大,人却精明能干,乐观开朗,是个说行动就行动的人,凡在他的权力范围内,没有说话不算数的。他的工作作风早在区公所担任乡镇企业办公室主任时就家喻户晓。当他被县委组织部考察安排之后,满怀雄心壮志来到河双乡担任党委书记,第一件事就是决心带领乡亲们修通余坪村村级公路。经过去冬今春,一条从山脚下的小河边盘旋而上,一直绕到海拔近两千米的山顶高原的盘山公路已经初具雏形,目前正进入最后的关头,只等着平整路面择日举行通车典礼。

  老百姓可高兴啦!李达所经之处,提到王力这位在河双乡上任不到半年的年青书记,人们无不打心眼里感激和称道。

  李达决定跟着区公所的同志去山上看望看望。

  他们从乡政府出发,沿着一条小河步行而去。一路上,什么是百花争艳?什么是春光明媚?什么是山清水秀?恐怕只有河双乡的春天才体现得出来。

  是啊,崇山峻岭间,粉红的雪白的金黄的繁花似锦,碧绿的嫩黄的青翠的枝叶如屏,百鸟争鸣高歌,昆虫比舞欢飞;再看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横七竖八的常青树交错伸展;再看小河里,高山上的雪水轻无声息的融化和注入,波光潋艳,清澈透底,连水下的石头也一闪一闪的。

  可是,这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如诗如画的风景,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却叫它穷山恶水,谁愿意相信它是世世代代贫穷落后的另一个版本呢?原来,奇伟的大自然因为路道险恶,并没有给山民们带来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望而生畏的陡峭和险峻把山里人家的脚步和思维束缚得紧紧的,也把远方的精彩阻挡在大山深处的视野之外。

  就在王力上任不久,秋末的一场滂沱大雨,惹得山洪爆发,眼前这条看似温顺得宛如少女一般的小河开始狂暴起来,把对岸那所村小的几个学生阻挡在回家的路上。为了让孩子们安全回家,唯一一名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小伙子决定背着孩子们过河。可是,就在他背着最后一名学生,眼看就要上岸了,却被陡然而至的洪浪掀翻在河里。为了孩子的安全,老师奋不顾身,抓住孩子,凭借惯性,用力地将孩子抛到河岸上,可自己却被惯性和洪水的力量再次掀翻在河中央,没能再爬起来。一个如花似玉的生命保住了,可另一个同样珍贵的生命却消失了,这不仅是对老师及其家人的打击,也是大山的悲痛,更是所有山里人的后怕。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