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深处的浪漫情怀。
很多年轻女子慕名来到勒斯博岛,拜学在萨福的门下。萨福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弟子所作。她不仅教给她们艺术,而且写给她们表达强烈爱慕的情笺。当弟子学成离岛,嫁为人妇时,萨福还为她们赠写婚诗。
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Lesbos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柏拉图甚至称萨福为〃第十谬斯〃,视其地位与雅典众神相当。
从上世纪末开始,萨福逐渐成为女同性恋的代名词,尤其是最常见的〃勒斯宾〃(lesbian,意为女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的)与形容词sapphic等,都是源于萨福。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女同性恋者都是比较文艺的,比如那些女作家和诗人。从上面的故事我们也得知,女同性恋原来是起源于这个被称为〃第十谬斯〃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而在电影《亨利和琼》中,阿娜伊丝宁也是一位体验派的小说家,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位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女。
影片的开始,小说家阿娜伊丝宁带着自己写的书评去见大名鼎鼎的作家劳伦斯,劳伦斯对于她书中那些复杂的情欲描写感到好奇,而就在阿娜伊丝宁为她讲述自己的灵感来源于房东家发现的一组涩情图片时,被挑起性欲的劳伦斯忍不住把手伸进了她的裙子……她最终满足了他,而且在日记中写道那是因为可怜年老的劳伦斯。
1931年到1932年间,小说家阿娜伊丝宁与银行家丈夫雨果在巴黎定居,他们结识了名作家亨利·米勒和他的妻子琼,在逐渐频繁的交往中,沉浸在小说创作与自身情欲挣扎中的阿娜伊丝宁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她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和亨利·米勒大搞婚外恋,而且无法抵抗琼的冷艳魅力而和她产生了同xing爱情。
这个有着一双大眼睛,尖下巴,身材矮小的贵妇人,貌似在以身心交融的方式获取创作的灵感,实际上是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不断升级的欲望,而产生了一系列大胆又涩情的举止,她只是善于用无辜的眼神来掩盖自己淫秽的本质。
此故事改编自阿娜伊丝宁的日记体小说《亨利和琼》,她自己曾在书中披露:〃我真的坚信如果我不是一名作家,不是一名创造者,不是一名生活的实验者的话,我可能会是一位很好的忠实于丈夫的妻子。我非常看重忠实。但我的性情让我选择了作家的职业,而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就这样,这一段充满矛盾的内心自白或许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原谅,或许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眼中无耻的借口。但这都不会影响到这个双性恋的女人继续自怨自怜并且体验着生活的无穷激情。
同性恋的由来
今天社会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同性恋一词,英文写作homosexuality。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为同性恋者争取正当权益的一篇文章中。homo这一词根本意是希腊文〃同样〃之意,而非拉丁文〃人〃之意。
随著心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homosexual开始成为对医学临床研究中被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疾病的称呼。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3年将homosexual从精神疾病列表里删除之前,homosexual一词一直被同性恋者认为是一个带有污蔑性质的词汇。因此,西方同性恋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间的性行为。
后来gay这个隐讳语开始流行起来,并受到同性恋者的认同,成为称呼同性恋的一个更得体的一个称呼。英文单字gay,本意指〃感觉快乐,明朗的〃。20世纪中期,以哲学家福柯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同性恋者开始使用这个单词来为自己自身的标签,以区别于在病理和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homosexual。福柯创造这个词的意思在于,gay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而且,也可以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个媒体在报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为回应,gay这个词汇开始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直到1989年,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才最终接受gay这个词用以指称同性恋。
现在,通常使用gay来指称男性的同性恋者,由于男性之间的恋爱曾经一度在古希腊盛行,并且得到古希腊人的尊重,故男性同性恋又被称为Greek或Greek之恋。用来指代女同性恋者的lesbian一词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勒斯波斯(Lesbos)岛妇女群体中的同性恋诗人萨福,由于萨福、勒斯波斯岛和女同性恋的联系,〃勒斯波斯之风〃(Les…bianism )和〃萨福之风〃(Sapphism)这两个词被用作女同性恋的同义语。
李银河的观点:
同性恋不伤害他人,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它的性质相当于酗酒或者自由恋爱,也不是犯罪和邪恶,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这种有异于常任的性倾向有了更多的容忍度。尽管人们对同性恋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性恋者对自身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仍然有不少人继续保持着对同性恋倾向的否定态度,尤其在发现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现在有人反对这个说法,就是同性恋者的一些行为是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这个事情之后,人们对同性恋的反感有所回升。
李银河,女,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1999年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有影响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