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单身群落-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点性就够了,一张纸片有什么意义?如果感情靠不住,那么结婚证更靠不住。但是女孩子就是想不通。就这样从我身边跑开的女孩子不止10个。
  单身者最不能忍受的是孤独和寂寞,所以很多人虽然对家庭和婚姻不抱什么希望,但是还是选择了婚姻,采取了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方式。原因是实在不能忍受单身生活的孤独。无论上班或者回家总是面对自己,自己高兴镜子里的那个人也高兴,自己不高兴镜子里的那个人也不高兴,太乏味了,不高兴的时候没有人与你分担,高兴的时候没有人与你分享。转型期的中国现代社会一切停留在初级阶段,包括满足单身者情感以及生理需求的服务和娱乐设施也是初级阶段的(其中包括“单身俱乐部”我们在下一章将有专门的文字叙述)。采访中有很多的单身者都对我们很直率地谈到了他们的爱与性,他们认为他们有爱和性的权利,困难的是,有时候他们的确不容易获得。一方面要抛开责任的困扰,一方面又希望获得情感和性的满足,这就是现代社会单身者面临的第二困扰。
  三、单亲家庭——不容忽视的社会话题
  “和孩子父亲离婚之后我带着小孩生活了7年,比起完整的家庭孩子当然有缺少的一些方面。我尽力地使他过得好,弥补他感情的缺憾。我一个人工作,回来照料家务,教育孩子。之前我的家庭生活过得很不好,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给小孩心理上造成伤害。离婚之后家里平静多了,对小孩现在上学将来参加工作心态的正常发展都有好处。有人总是喜欢将矛盾拖着不解决,实际上早解决对大家都好。现在我的经济稍微困难一些,但是心情好多了。孩子很快就要长大成人,那时候我就会觉得我的辛苦很值得。”(一个40岁的单身母亲的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7)
丧偶的单身男女之中,女性数目大大超过男性,北京这一数据的差距是丧偶后独身的女性占丧偶后独身总人数的74%,男性只占26%;上海女性丧偶者独身人数占丧偶者独身总人数的78%,男性为22%。可以说明:(1)根据医学报告和人类寿命上的性别差异,在中老年死亡人数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丧偶单身者中绝大多数为中老年女性;(2)资料也可能显示丧偶的单身男性再婚比例高于女性,而丧偶单身女性再婚的比率要小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丧偶的单身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的原因。有心理学家分析,男性的单身者比较女性而言更加难耐孤独和寂寞,他们不善于料理自己和子女的日常生活,所以一般迅速再婚;而女性单身者不同,如果她们拥有经济能力,她们一般不愿意求助于另外的男性来维持她们的生活(这个时候她们常常对另外一个男性进入她们的家庭感到更多的恐惧,对于这些妇女来说再婚意味着被另外一个男性所控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丧偶男性再婚这方面的恐惧要小得多,他们相信再婚后依然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中国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夫死从子”的传统观念,她们宁愿和子女一起生活,而对再婚则顾虑重重,之中有的女性也可能顾虑再婚丈夫和自己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就使单亲家庭中,单身母亲占绝对多数。
  吴女士,33岁,某机关干部。离婚后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因为第一次婚姻不幸福,她曾经下决心做一个单亲妈妈,但是没过多久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再一次结婚,一年后离婚,后来又一次结婚,几次三番,都没有找到她所需要的幸福生活,至今依然和孩子相依为命,为此她感到沮丧。听完她叙说的不幸的婚姻故事,我们询问她关于婚姻的看法。她说:“我也知道结了婚也不见得有什么好果子吃,其实我挣的钱也很够用,只是我不愿意同事和朋友还有我的父母亲戚说我是一个没男人要的女人,其实暗地里也不是没有男人喜欢我,但是光有情人有什么用,难道能带到场面上给人看吗?女人的一生只有靠丈夫撑着,不然别人都不拿你当一个女人,没办法只好找个人结婚,带着一个孩子和人家过,矛盾一下子就来了,我挺护儿子的,所以几次三番地和人家过不好。正因为不是结发的夫妻,所以彼此之间都把两人的结合看得很淡,说离就离,财产分割之前已经有协议,感情上的牵挂一点没有。想起来人的这一生过得真没意思,别的到是没什么,可是委屈了孩子,学校同学中单亲家庭总是少数,儿子羡慕同学都有爸爸,而我的前夫自打离婚后根本就不来看看孩子,和他后来的老婆孩子过得不知有多快活。”
  据乔纳森·哈迪的《情爱·结婚·离婚》,英国单亲家庭1988年比1971年增加8倍,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16,而到1993年则占27%,1995年占30%;英国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美国每五个孩子就有两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的子女。1996年欧共体所有国家新生儿统计数目之中有243%为非婚子女,之中丹麦463%,英国355%,法国388%,另有非欧共体成员国冰岛达最高比例607%,也就是平均三个新生儿就有两个是婚外生育。。 最好的txt下载网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8)
中国单亲家庭数目,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尚无明确大规模统计数字。但是也有一些抽样调查数据:至1999年底离婚所致的单亲家庭子女在我国中学生中达到5%;而且,这个数字于2000年以后呈逐渐增长之势。例如,2000年抽样调查:武汉市市中心小学高年级某班,单亲家庭子女占全班学生总人数8%;2008年抽样调查:武汉城郊某住宅小区所属中学初中部某班,单亲家庭子女占全班学生总人数70%——后一个数据,也许属于“特例”,但是可以看出单亲家庭近年来的社会高速增长。
  2000年5月,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的电影《漂亮妈妈》在武汉市公演,引起巨大轰动(此类电影题材的轰动,说明单身母亲现象在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依据电影故事,当年6月,武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出一个下岗后抚育残疾子女的单身母亲,如此苛刻的评选条件,短时间在武汉市居然评出了数十例。同期,武汉市新闻媒体报道了一个真实故事:丈夫抛弃了因疾病而半身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母子二人挤在一间简陋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艰难生活,屋里除了搁一张床外仅仅只剩容许一个人走路的空间,几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单身母亲每天伏在床边做饭洗衣。这样的例子虽属特殊,但是也可以生动地反映出单亲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
  也有另外的例子。
  如我们在《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一个篇章里说到的,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新富阶层逐年增多,其中就有经济条件相当优裕的单身母亲,因为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自然也有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能力,在这一个方面,她们不屑于和男人合作。
  单身女人F,45岁,音乐教师,因为第三者介入这类老套的故事,五年前和丈夫离异,之后独自抚养女儿,工作之余还要教钢琴课,收入相当可观。一年前,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她说:女儿在国外读书非常争气,毕业后可能会在墨尔本找工作。等退休后就随女儿一起迁居国外,“和女儿在一起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她说,年轻时不懂事,以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以为婚姻是男女之间爱的融合,到老了才明白,婚姻只不过是社会的需要,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才利于人类的繁衍。现代社会,如果女人有能力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何必需要婚姻这一种形式?这是她的结论。
  目前,中国社会的公众舆论,一般都认为单亲家庭在教育和哺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重大欠缺,这个观点是比较直观也是比较粗糙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哺育和教育的优劣程度,其影响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果这样的家庭处于低收入之中,但是能够及时地获得社会的救助,那么我们就能将这种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除了由于单亲一方出于工作的压力而没有时间实施教育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这一问题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因高离婚率造成的大量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坦然的态度来正视自我以及父母现存的生活方式。
  成为一个单身母亲或单亲父亲,对于任何成年人来说,都是有他或她不得已的理由,即使是仅仅出于自己的生活观念而选择了单身,也情有可原。公众舆论在考虑子女教育责任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婚姻双方作为自由人本身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婚姻关系确实破裂的情况之下,要求他们为了儿女牺牲自己的整个人生,这是不合理的。因而公众舆论不应当仅仅是反对离婚,反对单亲家庭,甚至歧视单亲家庭的儿童,而是应当给予他们(单亲家庭及子女)理解和适当的关爱,社会组织则应当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9)
单亲家庭和单身个体有区别,没有子女的单身个体的优势在于:(1)经济独立,没有负担;(2)没有家庭的亲情也没有家庭的争端;(3)不用担心子女教育和就业;(4)行动相对自由;(5)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单亲家庭就没有纯粹的单身者那么幸运了,除了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单身母亲和单身父亲以外,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
  1被迫:例如上面的例子,婚姻配偶的一方为了摆脱被医生诊断为终身残疾的子女的抚养责任而提出离婚,为了子女的生存,被动离婚的一方只有单独抚养子女。不能再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残疾的子女的牵累。这样的单身母亲或者单身父亲完全是为了子女而牺牲自己,依靠一个人的工资和一个人的精力来抚育一个有残疾或者残障的孩子,其中的艰难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2主动:因为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离婚或者丧偶后拒绝婚姻,宁可一个人抚育子女,与子女相依为命,从子女身上寻找情感的依托。
  3有再婚的意图,但是因为很多原因不容易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或者是让孩子满意的再婚配偶,只有维持单亲家庭的现状。
  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和单身个体的生活选择是有些区别的。有子女的单身者在考虑自己是否再婚时,有比单身个体更多的顾虑,他们必须事先考虑子女,也有人几乎完全从子女角度来考虑,子女的幸福就等于自己的幸福。有的人为了孩子而再婚,理由是再婚可以争取到更好的经济条件或者是生活上的帮手以便于照料孩子;有的则永远放弃婚姻,理由是再婚之后可能遭遇到的种种困扰可能对子女造成伤害;有的人则是准备结婚而苦于找不到合适对象。比起完整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抚养子女不仅必须面对经济的压力,而且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中他们还必须面对精神的压力。家庭的破裂给子女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心灵创伤,社会的歧视(例如同学、邻居、亲友的议论)也给单亲家庭的子女带来一定的心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