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则认为“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见《管子&;#8226;大匡》)管仲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公子纠做不做国君,而是为了齐国的社稷,如果对齐国有利就活下去,没有利就死(管仲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来的猜测的争论,更是两个人在表达自己对“义”的理解。“义”是什么?管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是为“大义”,召忽是为“小义”,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就是“义”的两种表达。
这一番话也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结局的预兆,一个为齐国社稷做了“生臣”,一个为君臣忠孝做了“死臣”。
对于鲍叔牙,可以看出他在“义”上偏重于管仲理解的“大义”,他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人,所以,他后来会举荐管仲,“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可见他内心世界纯洁的“大义”。
解读其三: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在“志”与“道”上的区别。
管仲和召忽是志同,道不合。
管仲和鲍叔牙是志不同,道合。
鲍叔牙和召忽是志不同,道也不合。
所以,最后产生的结果是鲍叔牙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他们是“道合”。
未曾谋面的“君臣”
鲍叔牙虽然接受了任命,但怕教导不了公子小白这个顽皮的孩子,于是,经常去请教管仲。《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鲍叔牙的话:“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这话后来成为两个人狭路相逢的抉择。
但是,公子小白并不是传言中的那么顽皮,他对鲍叔牙很尊敬,很礼貌,许多事情都去请教鲍叔牙,鲍叔牙不明白的时候,又去请教管仲,这其中的微妙联系也是潜藏在这段神秘历史中的细节。
在此之前,管仲和公子小白几乎没有见过面。曾几何时,或许公子小白和老臣高僖在谈经论道时,曾经听到过府门外管仲的叫卖声,可能坐车经过管仲的摊位前,也可能在管仲被齐僖公骂吹牛赶出来时擦肩而过。
公子小白真正注意到管仲的时候,是管仲出任他哥哥的老师,也就是鲍叔牙做他的老师的那段时间。他远远地看见公子纠车上多了一个人,相貌魁梧英俊,随口问身边的鲍叔牙:“那个人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鲍叔牙回答:“他是我的朋友,叫管仲,现在做公子纠的老师。”
既然是自己老师的朋友,公子小白也就不好问东问西,这是礼貌,直到管仲后来射了他一箭,他才开始在意这个似乎一直和他有着某种联系的人,但这都是后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治国策略推销的失败
管仲虽然提出了长远的推测:非纠即白,但那是以后,目前齐僖公还没有死,他的第一个目标还是要投向这位国君。既然齐僖公给了他一个做公子纠老师的机会,也同样给了他一个接触这位小霸主的机会。他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他的策略推销给这个国君,灌输给这个国君,让对方信服,用他的治国理论治理齐国,使齐国强大。
所以,他一开始其实就是个推销员,是在春秋逐渐兴起的策略推销团体中普通的一员,当然他没有那些厉害的“说客”般的口才,只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每一次都厚着脸皮去敲开那些元首的大门。
每天,他找寻着机会向齐僖公说他那番已更加完善的治国策略,有时候他就在宫门口等,有时候托太监传报,都没有结果——大部分时间,齐僖公什么人都不见。
后来,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一个好心的太监看这个青年人几乎每天都来,就在合适的时间帮他传报,齐僖公才让他进去,并表示耐心地听他说一说他的治国策略。
“主公欲霸天下否?”管仲直截了当地问的第一句话。
齐僖公点点头,示意他往下说。
“当今天下周王室……”管仲停下了,为什么停下了呢?因为齐僖公睡着了,好像他的大论是催眠曲。他惨淡一笑,悄悄站起来,退了出去。
没有多久,这位以武力有所建树的小霸主齐僖公就这样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好像冬眠了一样,沉静在一个梦里。
管仲的第一个希望破灭了。
《左传》桓公十四年经(《左传》为鲁国史官所著,因此书中所有时间线索均以鲁国历史为纲,全书又分“经”、“传”两部分。):“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给这个没有报成“世仇”任务的伟大领袖祈祷,希望那些在他发动的战争下死去的人们宽恕他。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葬下了这位只听了管仲一句半大论的国君,或许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是最认真听的一位。
有人说:“齐僖公死了,可以再跟下一任国君去说嘛!”
你知道下一任国君是谁吗?是那个有点才能却荒淫无度的齐襄公,传言和自己的妹妹有染,并且性情暴躁。即使是这样,管仲也没有放弃,虽然他知道结果会是失败,但还是去试了试。
“什么事情啊?”齐襄公从外面进来的时候,看见自己弟弟的老师管仲站在门口等他,于是问道。
管仲跟进宫门去,还是那句开场白:“主公欲霸天下否?”
嗯?齐襄公接下去连半个字都不想听,一脚就把管仲踹了出去。就像推销员上门推销别人不感兴趣的产品,被凶狠的主人赶了出来。
管仲被踢了一脚,感到很疼,疼的是心,是内心的理想。吃了闭门羹,让人很难受,同时,内心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矛盾——我的这套治国策略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没有人接受呢?就好像作者写出一部作品,被遇到的几个出版社拒绝,于是,作者就会想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人喜欢看呢。
其实,细细想想,管仲的确是要挨那么一脚,打个比方,就好像老师跑去跟街上的流氓说:“你想考博士吗?”流氓不打你一顿才怪呢,齐襄公就是这样的流氓。
那么,齐僖公呢?他为什么听了一句半呢?因为齐僖公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对于“称霸”这两个字是感兴趣的,所以,能够听管仲讲下去,只是他和管仲对于称霸的方式理解不同,他的思想里靠的是武力,管仲的理论里靠的是以“仁义”服天下。他才会听到下面半句就不愿意听了,不合他的口味,也可以说“作品不适合读者的口味”。
而对于齐襄公,他根本连称霸天下的野心都没有,所以,他听不下去,只听到管仲开口问的第一句“主公欲霸天下否?”就把他踹出去。对于烂泥,用再好的水泥也未必能扶起来。
至于齐桓公,他是后来第一个听完管仲长篇大论的人。他为什么能听完呢?因为他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找不到称霸天下的方式,有心无策略。所以,他遇见了管仲,供求相需,交易就成功了。
以上就是父子三人对管仲的创始称霸理论的态度分析。
而现在,命运之神再次离管仲而去,就像清早起床好好的晴天,正在沐浴阳光,一片乌云飘来,下起连绵淫雨。他感觉到沮丧,似乎是上天故意在捉弄他一样。他仰头看看那片乌云,心里又忽然生了那么一个念头:“雨总有下完的一天,晴天总会来临。”
淡淡一笑,转身过到屋里,拿起《六韬》来看,看到其中布阵观察敌情的妙计,不禁惊叹感慨,妙!又感慨自己没能和太公生在同一个时代,那么他将受益非浅! 。 想看书来
心中的指明灯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偶像或者说标榜,它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像组合玩具一样拼凑起来的一个自我模型。它的作用就好像海面上的照明塔,告诉你往哪个方向前行,否则,你在茫茫人海很容易迷失,丢失坚定的信心。
管仲在这种硝烟弥漫的乱世和不遇的人生中,是怎么坚持地走下来的?他失败过许多次,被许多人看不起,那么,是什么样的指明灯使他继续航行?
当然这样的事情不会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后人写的《管子》和他所做的事情上去解读:管仲内心深处的心灵密码。
管仲清晰地记得,那是父亲健在的日子,而且刚刚来到齐国,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开故乡颍上,来到齐国国都。有一天,父亲就给他讲述了齐国祖先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号飞熊。
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是个乱世,是商王朝走向灭亡的时期。那个时候,他勤学苦读,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曾经尝试去挽救衰败的商王朝,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可是,姜子牙每每进言,都惨遭失败。
于是,他弃官离开了朝廷,前往现在的燕国(辽宁)一带隐居。不过,他没有放弃,依旧在潜心苦读。隐居的时候,他大约三十岁左右,一直攻读了四十年,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商王朝还没有到灭亡之颠,所以,整整等了四十年。
四十年之后,他七十多岁,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大得人心,有兴周灭商之雄才大略。于是,他不辞辛苦前往渭水之滨,在那里垂钓,等待机会。当时,他直钩垂钓被人讥笑,可他没有辩解,一钓就是三年。
当他八十岁的时候,周文王姬昌因为一个梦,来到渭水河边遇到了他,任命他为攻打商朝的最高统帅。在此之前,他足足等待了五十年。后来,经过无数挫折,终于打下了商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周王朝,创造了一番伟业。
“所以,人即使怀才不遇,也不要气馁,要不断地努力和等待。明白了吗?孩子。”父亲这样总结道。
“嗯,明白!”当时年幼的他这样回道。那时候的小管仲未必听懂了这个故事,却在隐约间明白了父亲想做姜太公那样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管仲的心里就有了那盏指明灯,那盏灯照耀着他日夜刻苦攻读。后来,父亲去世了,父亲没能完成的抱负成了管仲一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到今天,他依旧没有成功,但他强烈地感觉到,总有那么一天,他也会像姜太公那样,遇到一位明主,实现他的抱负。
管仲合上那本兵法书,脸上浮现出寂寥的微笑,那是公元前695年,他已经等了三年。其实,从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85年,在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已经品尝过无数次闭门羹,经历过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仍然没有看到命运的转机。即使这样,管仲仍然坚定着最初的信念:一直向前,直到天明。
而这一年也算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因为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政治事件
*恋引发的血案
头一年发生了一个天文现象:日食。据《左传》记载,那天鲁国的史官在屋里睡觉,也可能在茅坑里蹲得太久了站不起来,昏了头,就只在上面记载:“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没有写下具体日期,比如丙丑之类的,后来,左丘明先生就严肃批评了这个已经死了好些年不知道姓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