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因为有他生长的土壤。对真善美的漠视,对假恶丑的包容甚至认同,就助长了这种不顾道德和人性的世俗功利的行为。
宝钗可算是成功人士,大观园里面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上上下下谁不夸个几句。这样的人,行事老练,周到,得体,自然会成为很多人欣赏的对象,尤其年龄增长以后,可能更理解更喜欢了,对哪些有棱角的毛头小子更看不上了。有网友说,如今年纪见长,更理解宝钗了,我说,你到王夫人的年纪,可能就更喜欢了。没有要冒犯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说,等你自己变成鱼眼睛了,当然就更认同宝钗了,甚至还羡慕还向她学习,希望自己能象她一样的圆滑世故周到得体呢。因为,这样更容易成功。这也是现实的。
年轻的时候单纯,是非对错,分得很清,年纪大了,看事物就复杂了,带进了更多的世俗功利等进来,就影响了判断的准绳。
当然,作为红楼里的第2女主角,宝钗被塑造的很丰满,讨人喜欢也无可厚非。但是要推崇这样的人,就是有问题了。三国演义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西游记中好吃贪睡的八戒,大家都很喜欢,但是你要故意去美化他们的行为就不可取了。
论宝钗之丑(4)…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最近发现又兴起了宝珠和鱼目的争论,看到很多人开始了对宝玉思想的批判和嘲笑,觉得好笑,忍不住又要置喙几句。
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宝珠和鱼目真正含义,个人觉得,宝珠和鱼目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有光泽,一个没有,对应人指的是,是否失去了纯真,有纯真的就是宝珠,失去了纯真的就是鱼目。如果单纯拿是否结婚来判定;就没有意义;失之偏颇了;等于没有抓住重点。宝玉原来是想当然的认为,女人失去纯真是因为男人,是因为结了婚,嫁了人,受了男人的污染。后来发现没有嫁人的也有可能是鱼目,这些鱼目主要是自己变的,是自己内因起的决定性作用。宝钗就是一个典型。宝钗也没结婚,一个清白女子,却把自己弄的比鱼目还鱼目,过早的加入了鱼目的行列。
也有另外一类的,就是婚后仍能保持纯真的,如平儿的良善体贴,如香菱的单纯空灵,老太太的爱玩爱闹,依然都还闪着宝珠的光辉。
还有人甚至把价值观和亲情扯在一起,拿宝玉和他的鱼目老娘的关系出来调侃,以为无法想象,无法想象宝二爷如何能够在自己的鱼目老娘跟前,插科打诨,撒娇卖乖。以此来调笑、讥笑贾宝玉的女儿说,简直是至为可笑。宝玉和他老娘的价值观的不一致,和他们的母子关系有什么联系吗?值得要拿出来调侃一番?宝玉和他老爹老娘的价值观都不一致,这不影响他可以在他们膝下承欢和尽孝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代沟,最多有点儿矛盾而已。这就是宝玉玩劣,老爹大发脾气,暴打一顿;晴雯死后,宝玉的祭文牢骚几句,批判一下。但他们的亲情血脉不改。
《红楼梦》性格分析系列1……贾宝玉很软弱吗
说宝玉性格软弱的原因;大都会把晴雯和金钏挂上钩。无非是:
1。金钏的事情;王夫人甫一发怒;宝玉就跑没影了
2。晴雯被撵甚至死;宝玉没有作为。
3。怕他老子
先看金钏的事情;金钏和宝玉调笑的时候;老王只当没听见;比如说吃胭脂;把你求我屋里呀等;只是说到去捉奸贾环的时候;老王才突然火山爆发。突如其来;宝玉自然吓的溜之大吉。在这件事情上;宝玉搞不清楚做错了什么;搞不清楚老王发怒的原因;最重要搞不清楚金钏为什么跳井。是因为宝玉吗?实际上是因为金钏说了贾环的那句话。贾府有很多肮脏事;大家心知肚明;但是你不能说;不能曝光;这或者是一种";潜规则";。
宝玉在这个事情上没有能力作为;当然也不知道怎么作为。看不出软弱的表现。
有作为的是老王;掉了两滴鳄鱼的眼泪;还有宝钗的“不过一个丫头而已”的诛心之语;和伪善之举。
再看晴雯被撵;涉及到抄园子;是老王发动;小王/老王亲抓的整风运动;波及到除宝钗衡无苑所有的园子里的太太小姐丫鬟婆子。老王给晴雯定罪最可笑;不干活有错;干的多更是错;最后干脆定性为长的象狐狸精。老王甚至找到老太太汇报;已经先斩后奏了。这个时候;宝玉能做什么?能找老王求情?那就更加重了晴雯的罪。找老太太求情?老太太不好为个丫鬟翻脸;而且老王知道是宝玉求的情;自然更加重了晴雯的罪过。只看老王最后撵的几个;都没什么实质性的过错;只一句话就全打发了。
在这种宁可错杀1千;也不放过1个的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宝玉自然是无力的。
而气急败坏的宝玉质问袭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抗争。偷偷跑出去见晴雯也是一种抗争。
这个事情上;看不出有什么软弱的地方
最后来看宝玉怕他老子。儿子怕老子;基本上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宝玉真怕他老子吗?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好好读书;好光耀门楣;若是宝玉真的软弱;真的怕老子的话;自然是应该好好读书中举中进士;混个人模狗样出来才对呀。但是宝玉没有;他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反抗到底。被打了半死;还死不悔改;你认为他是软弱吗?
当然宝玉平时多愁善感是有的;这是感情丰富的表现。祭晴雯吊金钏;落红阵阵葬花去;白雪皑皑红梅来;都是这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的写照。
这种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的可能显得软弱;比如哭的比较多。只是哭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抗争;一种宣泄。
父母高堂尚在;娇妻美眷环侧;贾宝玉却悬崖撒手;红尘再见的出家;是一种软弱吗? 。 想看书来
法网之漏………凤姐抄检大观园
抄检大观园一出戏为《红楼梦》中一大高潮,期间折射了贾府许多深层次以及盘根错节的矛盾,有刑王的,有主仆的,有两代管理者之间的,等等等等,煞是好看
唯其好看,则尤觉奇怪
奇怪之一
凤姐作为纪检组组长,奉命抄检整个园子,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各方势力的都有。查了李寡妇的,查了宝公子的,也查了外戚的(林),更不用说三春的,却只单单放过了";恨无缘";,让人费解。
难道她不怕最后如搜检不出的话,岂不坐实了宝钗,污了宝钗的清白?亦或者,她早知道宝钗有问题,怕查出麻烦来吗?若是单是考虑亲戚因素,则实在说不过去。宝钗作为亲戚长期住在园子里,都不怕麻烦;更有宝钗作为3人组之一行检察之能,管理贾府,都不怕麻烦;怎么一到纪检就怕麻烦亲戚了?
奇怪之二
宝钗次日急忙忙搬出去,又是一怪。按宝姐姐平日端庄行为,原应该心底坦荡,笑看风雨才对,怎么一见势头不妙,就撤呀?是自己本身就有问题?还是管理园子失当?还是别的什么怕见光?
应该身正不怕影子斜才对。看人探丫头…
要说宝姐姐是顾及自家名声,则又有些说不通,毕竟这个时候搬出去,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奇怪之三
结案了…
最后查到了迎春大丫头司棋。看原文:
又有一个小包袱,打开看时,里面有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一总递与凤姐。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便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上面写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查出了男女情事。但是好象无关锈春囊的事情,而且司棋也大了,迎春是除宝钗外最大了,丫鬟肯定也不小了,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正常。且看后面:
凤姐见司棋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倒觉可异。料此时夜深,且不必盘问,只怕他夜间自愧去寻拙志,遂唤两个婆子监守起他来。带了人,拿了赃证回来,且自安歇,等待明日料理。谁知到夜里又连起来几次,下面淋血不止。
………再后司棋就被撵了出去。结案了
好象最终没有查出绣春囊的元凶,只是认定了司棋。替罪羊?!
简单分析一下,抄园子事件中,因事发突然,几方势力的反应各异:
1. 贾母:不知情,连带林妹妹都一无所知,不知道凤姐干吗来了。
2. 邢夫人:园子里都乱成这样了,你(王夫人)得有个说法。
3. 王夫人:你(凤姐)要出其不意,查个水落石出。
4. 王熙凤:真倒霉,摊上这事,现在又不是我管家,不查又洗脱不去嫌疑。园子里的,得罪了哪个也不好。
5. 探春:我这才管家多久,就背着我组织人抄园子,这什么意思这是?
6. 宝钗:为什么不来我这里?难道你(凤姐)认定我这里有问题?即便有问题,你也要过来一趟走个样子不是,你这不是变相撵我走吗?
中国自古受儒家影响,时时事事考虑‘法理不外人情’。有人情世故,便有法网之漏,既有法网之漏,法又有何用?因有了这样的‘法’,更多了无数的不公。而一向端庄的宝钗形象,因前有薛蟠之行凶而‘法’赏一美女(香菱),后有大观园事件中的特殊对待,终究给蒙上了厚厚的阴翳。‘雪’晶莹洁白不假,奈何一旦稍受玷污,即肮脏不堪。
也谈一盅茶,无关金兰义
(62回)原文:
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因问:“他往那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 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此回尤显宝钗之可恶!
有人说,二人此时共饮一杯茶,正体现了二人的金兰之义,我却以为大谬。说这话的人,实在是欺人之言,诛心之语。即便真有所谓的金兰之义,也只是在林黛玉一人心中而已。
由原文可见,原是袭人送茶给林妹妹的,宝钗自己不渴就罢了,偏要抢过来漱口,更可恶的是,漱完还递给林妹妹喝。何其没有家教!
且不管这宝钗是否真的口渴,如果她真的有金兰之义,就该拿出姐姐的关爱来,自当是时时事事以妹妹为先,至少要先让妹妹才是,断不至于自己不渴也要抢着先喝。而林妹妹能够坦然接受宝钗喝剩的残茶,说明她是真的把对方当成了金兰姐妹,不嫌弃对方的剩茶,不以对方的无礼为忤。当然,这里面也暗含了后面宝钗的鸠占雀巢,宝钗得到宝玉最初的婚姻之实,黛玉得宝玉最终的的感情寄托,以及袭人在宝黛钗三人关系中的特殊作用。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