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版王陵-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什么朱元璋会对钟山情又独衷,渴望在那里营造自己的地下王国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玄机和奇妙之处呢?相传钟山古称“龙山”,早在东汉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其险要之势可见一斑。朱元璋已经选择了有虎踞之势的石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作为都城,自然也就会将有龙蟠之势的钟山作为自己的安息之所了。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古代的风水学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
  朱元璋的陵墓就在中峰之南的玩珠峰山下的独龙阜。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而正对陵宫的孙陵岗(今梅花山)与远处江宁境内的东山构成“近案”“远朝”的风水形势,宝城后所倚玩珠峰为玄武象,其低垂的地形正符合“玄武低首”的风水要诀。明孝陵的“北斗星”布局恰好处于“四象”之间,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取得了巧妙的结合。
  这样孝陵就具备了左青龙、右*、前朱雀、后玄武(在风水学上,凡是屋宅,左边有流水的,称为青龙;右边有长道的,称为*;前面有水塘的,称为朱雀;后面有丘陵的,称为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这种水,在风水上称“冠带水”,也是十分的难得。其实除了风水要求外,这也是朱元璋和他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刻意利用大自然的地形地势。朱元璋因势利导,将三条河纳入自己的寝陵范围,既可以保留泄洪通道,又让河流为陵墓增色。试想如果朱元璋建造寝陵时将此三条河填平,一旦山洪暴发时,其地下王国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呢?
  开创明清陵寝先河
  朱元璋的帝王之宅不仅在风水上占尽了虎踞龙盘之势,在陵寝的制度上也可谓独树一帜。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开创了明清陵寝制度的先河。
  首先,孝陵神道建筑走向呈弯曲设置,一反前代帝陵笔直排列的布局形式。神道为何被设计成弯曲状?其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也许这和朱元璋出身农民有关,做事比较随意,包括建造自己的陵墓也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也有人说,因为神道环绕的梅花山为孙权的陵墓所在,当时也有人提议将孙权的墓迁走,朱元璋却敬重孙权是条好汉,于是留着他的墓给自己的孝陵看大门。所以为了避开梅花山使得神道弯弯曲曲。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神道弯弯曲曲是为了顺应山水的形势,因为从风水上看,神道所环绕的梅花山孙陵岗,正是整个陵墓布局的“近案”所在,“近案”通俗地说,就相当于现代的茶几。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国(3)
其次,孝陵陵宫建筑布局,打破了秦、汉、唐、宋历朝的覆斗形陵台和陵垣四面对称设置“神门”的做法,而代之以“前方后圆”的崭新的陵寝布局方式。孝陵的陵寝制度为什么会形成如此有别于皇陵乃至以前历代帝陵制度的特殊模式呢?这一点,古代文献没有留下相关记载。其原因当与孝陵的卜选采用的风水有关。当时的风水追求皇穴应处于“形止脉尽”之地,通俗地讲,皇穴应定在来龙尽端与平坦地带相交处,亦即“垄葬其麓”,追求皇穴的左右两侧须有“龙虎抱卫”之势,与穴相邻的最内侧的龙虎护砂与穴之间还须有“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线”。正是由于孝陵地宫的位置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水要求选在了钟山的山脉尽处,亦即山脚下,而不是远离山体的开阔平原上,所以才导致了孝陵陵制在皇陵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刀阔斧的变革。由于玄宫之后紧贴钟山,左右又有护砂抱卫,地势所限,于是有了平面为圆形,前设一座明楼的宝城。宝城左、右、后三面临山的地理环境,直接造成了宝城前纵深布列院落,安排殿宇的格局。而四面环山,兆域内明堂广大的地理特点则使得神道长远深邃。孝陵的这种崭新的山陵制度,有力地烘托出了帝陵的雄伟高大形象,因而被以后诸陵继续沿用,并奠定了明清两代的山陵的基本制度。
  神道石像生的秘密
  或许正是因为处于“开创”的缘故,没有先例可依,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孝陵的石像生因此有了一些我们今天看上去无法理解的特点。
  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共十二对二十四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这在以往的帝王陵神道从未出现过;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据说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一般等到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做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到了孝陵。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相比之下,这些石兽重达数吨,其中大象更是到了80吨,时隔600多年,这些石兽为何没有下陷丝毫?原来啊,在修建的时候,工匠门在底下铺设了一层完整的六朝砖。 在寻找这个谜团答案的时候,另外一个谜团出现了,那就是明孝陵石象前腿弯反了,石象整整跪错了600年。究竟是当时工匠一时疏忽或是因为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还是中间有着我们所不知的特殊含义,抑或是这不合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别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国(4)
日常生活中的大象庞大的身躯跪坐下来时,前后腿都是往后弯的,而石象的前腿是往前弯曲跪下的,后腿则往后;这个大象的姿势怎么这么别扭?难道这对大象练过瑜伽?这似乎也太玄了点。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明代难得见到大象,石匠粗心搞错了。
  可根据历史记载,明初,作为京城的南京是有大象的。这从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大、小驯象门,还有保留至今的象房村,当时从国外或南方等地进贡来的大象,进入南京都得先住在象房村一带驯养,待到驯化好了,没什么野性才能进入皇宫内的“动物园”。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意万象更新。每当皇家举行盛典或皇帝出巡,象群必定在仪仗队里,负责驮宝。有时候还站立在御道左右,很壮观。虽然它是皇家的宠物,但毕竟平民百姓还是有机会见到的,从石象雕刻得如此传神来看,石匠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要说粗心,也不太可能。明孝陵神道上,跪着的石马前腿往后,后腿往前;石骆驼则前腿往前,后腿往后。都完全符合它们的生理习性,可见雕刻的工匠很细心。
  其实这和大象的一个生活习性有关,大象很少会跪下来。因为它们的身体太庞大了,跪下来,腿都吃不消自身重量。除非特殊情况大象才会跪下来,比如在泥坑里玩耍,或者*。作为皇家宠物,百姓对大象本来就难得一见,更别说见到它的跪姿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看上去一切都解释通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泰国的一些画里,竟然与明孝陵石象姿态一样。难道这个盛产大象的国家也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佛经里有个故事,说提婆达多和国王想消灭佛及僧众,请佛陀来宫里供奉,之后灌醉了500只大象,计划用醉象踩死他们。佛陀和阿难率领500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疯狂的大象冲出来,大家惊慌走避,然而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竟然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这个特殊的姿势或许就是指“五体投地”,为了显示佛陀的神通,而创造出现实中大象不可能做到的姿势。
  究竟事实真相是怎么样的?是明代工匠难得见到大象跪姿,粗心犯下的错误; 还是工匠刻意制造佛教故事里的“五体投地”?到了600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个不解的谜。
  明孝陵有没有被盗
  皇家陵墓因为葬宝巨多,历来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历代皇陵往往是十室九空,朱元璋的明孝陵究竟有没有被盗呢?很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8年那群特殊的游客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庞大的孝陵地宫保存完好。 这就奇怪了,明朝灭亡以后,明孝陵地面建筑在历次战火中毁坏殆尽,为何若大的地宫却安然无恙。难道盗墓贼对朱元璋这个曾经是农民的皇帝格外手下留情?
  事实上,600多年来,有很多盗墓者光顾了明孝陵,清嘉庆年间,更是曾有百余人乘夜色集体盗掘明孝陵,但是都没有成功。 也就是说明孝陵被盗过但仍然保存完好。是什么使得明孝陵能在数百年间屡屡躲过贼手?莫非是明太祖神灵大显,吓跑了那些贼子?还是地宫里暗藏了些杀人于无形的机关,挡住了盗匪的入侵?根据曾主持明孝陵申遗工作的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贺云翱的深入研究,认为明孝陵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不可能成功。横穴式设计使得墓道成了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孝陵的墓道并不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正中间,而是偏向了东南一边,这种一反常规的设计使得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此之外,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铺设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一方面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也是重要的防盗措施。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另外,离南京城近也是明孝陵躲过贼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使得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