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溪亦即苏州至太湖的苏太运河,时属吴国,功成者却是楚国的伍子胥;
秦国的郑国渠,功成者为韩国的水利专家、入秦充当间谍的郑国;
蜀地都江堰,功成者并非巴蜀人,而是秦国派驻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地属楚国的灵渠,功成者却是秦始皇麾下的十万秦军。
……
“往事越千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对世界充满了友好和期待,世界也对中国充满着热忱和希望。为人类造福,天下之共识。
让我们记住赵南起将军向*汇报时所说的话吧:“‘大西线’调水工程,我们这代人不做,下一代也要做,总有一天会有人去做的。”
人们坚信,功成“大西线”的勒塞普迟早是会出现的。
历史的模式总是那么惊人相似,不管勒塞普何时出现,那“10米落差”便是阻碍前进的头道障碍。好在中国人多,一人一袋泥沙,13亿袋泥沙足矣!关键的关键:思想上“那袋泥沙”准备好了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版本中所列举的事例、数据和情势,似觉陈旧,有人建议“吐故纳新”。我觉得,那“故”正是“西藏之水救中国”的立论依据和支撑力量,保留下来,算是保留历史的见证吧!所以,我给新版本定下了这样的撰稿原则:故不吐,新要纳。
怎么纳新?如果把添加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内容分插在旧版本中而“对号入座”,势必造成许多读者的阅读疲劳和精力浪费,因为许多读者对原版内容业已熟悉了,有的甚至看了好几遍。
为提供阅读之便,我在新版末尾续貂,增补了答网友22问。
欢迎阅读,欢迎关注。不当之处,多请指教!
作者按:(1)
《西藏之水救中国》自2005年出版以来,广大读者一直念念不忘。至今还有许多网民常常给我打电话,询问近况,切磋方略,交流心得,甚至为伟业的推进而出谋划策。一些移居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海外华人,以及国内各省区、各个阶层的网友们也引起了广泛兴趣。他们自称“粉丝”,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字字句句,充满着爱国热忱。尤其是世界许多媒体的积极报道,加上联合国环境署学者崇高评价,更使我听到了世界的回应,看到了人类共谋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传递新的信息,揭示新的矛盾,回答新的问题,以答谢广大网友的关爱,现将网友们的提问归纳为22个问题,回答于后:
一
网友问(以下简写为“问”):《西藏之水救中国》已在读者中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网上很多文章,称赞这是一部奇书,能否归纳一下,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奇书奇在哪里?
李伶答(以下简写为“答”):回答这个问题,似有自吹自擂之嫌。好在网上的诸多评论大家都看到了。我将各网站精华加以综合,报告如下:
原版《西藏之水救中国》有3点称奇:
一是奇特的治水方略。西藏每年有12条黄河的水白白外流,“大西线”引水方案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和配套工程,将其中约4条黄河的西藏水调向缺水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永解北国之渴。中国北方多出4条黄河。水进沙退,全中国每人多出半亩耕地,外加几十亿亩绿地、草场。罗布泊、艾丁湖、居延海均成泽国,沙尘暴有了克星;水力发电翻番翻番再翻番;好几亿人喝上清洁水;新增8000万个稳定的就业岗位;驯化长江,保护三峡;根治黄河,“悬河”消失,永不泛滥;十大江河连网,彻底摆脱水旱灾害……奇特效益举世无双!
二是奇特的治水理念。周子健部长刚从人民日报《内部参阅》上看到郭开那篇《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后,立刻归纳出这一方案的6大全新观念:
(1)治水从源头下手,从高处下手,等于为全中国修建了一座大水塔,水塔里有水了,下边的事就好办了。
(2)正确认识了横断山。表面看来,横断山是藏水北调的大敌,仔细想来却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只要在合适的地方筑坝拦水,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的水渠就形成了,这一条条天然沟渠,省力省工,也很少破坏环境。
(3)汲洪济旱,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我国的大江大河,都受季节影响,雨季闹洪灾,洪水也是资源,这笔资源不利用,还闹灾,损失更大了。郭开的蓄洪济旱,十分可贵。
(4)利用青海湖和岱海作为巨型蓄水库,体现了咸水湖的利用价值。
(5)以治水为突破口,带动沙漠治理、土地利用、资源整合等综合效益,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6)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战略口号50年了,迄今没有很好地研究一番,实现这一战略口号的进军方向究竟在哪里,搞来搞去,还是从低水上做文章,急功近利,泥巴萝卜揩一段吃一段,事倍功半。郭开方案给人以启示:建立中国水塔,沟通江河联网,这才是南水北调的战略目标和进军方向。
由于周子健的荐举,*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从此,这一民间方案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三是奇特的视角和视野。常见的报告文学是视角朝后:事情完成了,或者进入重要阶段,写成文章,向世人宣传。这本书不同:工程尚未上马,书出版了。这就是前瞻性报告文学的特点。所谓前瞻,就是立足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实践,通过未竟的时空隧道,展示梦想成真的必然前景。它像一盏灯,照亮后继者的前程;又像一面锣,为奋斗者鸣锣开道。也就是说,它与一般常见的报告文学相比,区别在于投视方向有区别:一个是向前看,一个是向后看。本书言别人未言之言,状现实未竟之物,寓科学性、启发性、指导性于未来的征程之中,这正是报告文学在选取题材上的一大奇葩。。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作者按:(2)
二
问:你是军旅作家,为什么花17年时间打造这部奇书?
答:简言之:缺水形势,忧患意识。本书出版前,我接触过好多年轻的记者,问同样的问题:我国严重缺水,西藏每年却有12条黄河的水,白白流入南亚诸国,几乎没有派上用场。这个现实,你们知道不?大都回答:“没听说过。”只有两人说“知道”。这样的回答令我吃惊:这么重要的事情没人宣传!华夏子孙并不了解自己的祖国母亲。出版此书的第一用意:把祖国的地理资源状况告诉读者。
第二用意,希望对我国的决策层专家起到影响和激励作用。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所以功垂千秋,我认为,关键的关键是,聪明的先祖们分别为蜀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和岭南地区的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建造了巧妙的水塔。认识到这一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我国地形是三级台阶,几个丰水区又偏偏分布在高高的台阶上,治水不从高处下手,越治越乱!我把这层意思写进书中,就是给专家们看的,就算“班门弄斧”吧,只要他们在制订规划时把“弄斧”因素考虑进去了,批我、骂我,我心甘情愿!
第三,郭开现象的出现说明,多年形成的治水垄断体制遏制着当代李冰的出现。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仍缺乏让当代李冰大展宏图的土壤和条件。我把郭开等人所经历的“绞杀”和冷遇隐隐约约地带出几笔,目的不是“揭短”,而是让人思索:如何正确对待民间专家之所为?我们的科研管理体制还缺少些什么?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以兴奋的心情向大家报告,就在我为该书新版撰文时,从中南海飞出了好消息: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签发了《国务院关于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13号文件。文中第二部分第六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实行政府补贴。通过业主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这个文件的出台,加上接踵而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我相信,跨流域调水工程一定会有新的起色,这是很大的进步。我花17年时间使《西藏之水救中国》得以问世,又经5年的社会实践,出版了新版《西藏之水救中国》,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欣慰。我今年70岁了,有生之年,很希望看到它能上马。大家共同努力吧!
三
问:《西藏之水救中国》出版一两年内很火,但近些年来,无论书店还是网站,都买不到了,是否遇到了*?
答:*之事,未听说过。市场断销,确有其事。什么原因,没作调查,无可奉告。这里谈谈《西藏之水救中国》出版过程中的周折。因为书名中有“救中国”三个字,好几个出版社“怕出问题”,不敢出版,建议改书名。理由是,“只听说共产党救中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你来个西藏之水救中国,大忌,麻烦!”我不答应,解释说,那是就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而言。领导层面,共产党救中国;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主义救中国。就水资源领域,西藏之水救中国。任我怎么解释,人家还是不放心,于是,这本书在出版之路上“旅行”了很长时间。幸亏碰到长安出版社,幸亏碰到了“敢吃螃蟹的”责任编辑宋强、李多等,他们共同努力,将这本书出版了。没想到上上下下,反应如此强烈。面对火爆局面,当初“胆小者”追悔莫及!。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作者按:(3)
都说世上没有鬼,一个人走夜路,风吹草动疑是鬼!都说解放思想,遇上新问题往往总是自己吓唬自己。真正解放思想,谈何容易!
感谢春风,“奇花异草”有了立足之地!
四
问:你在《西藏之水救中国》中披露了“中国缺水”的大量事实,近5年来,这种状况是有所改善还是愈加恶化?
答:旱魃向我们频频攻击,水资源形势愈加严重,中国已经进入了水危机集中爆发期。
2007年春,四川、重庆发生严重干旱,全省10余万人依靠送水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长江缺水已是不争的事实。
年年都有某区大旱的报道,省略不提,简述今春西南大旱。江河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人畜饮水困难,这就是西南五省大旱的真实写照。截至2010年3月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五省份受灾人口613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万人,饮水困难的牲畜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万公顷,绝收面积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到4月份为止,饮水困难人数达2000多万。旱象新的特点:北方旱情加剧,南方丰水区也不时大面积地受到旱魃的攻击。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焦虑万分,北京、上海等各地小朋友将一瓶瓶矿泉水寄往昆明等地。我们的国务院总理简直成了抗旱队长、抗洪队长、救灾队长,太累啦,泱泱大国,何时才能在洪旱灾害中摆脱出来?
地面缺水就抽地下水。一味索取,抽出了世界水漏斗之冠——华北地下“大漏斗”。目前,大漏斗继续扩大,恶果早已表露:河北邢台王家庄乡小里村至西汪乡寨里村之间出现了长8公里,深10米的地裂,其后的楼塌地陷绝非危言耸听。地裂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海河流域就有200多条地裂缝。地面严重沉降,仅河北省就有4万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