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间之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站在时间之外-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伐魏也并非一无好处,因为处于那样一个军事*的年代,即使蜀国不伐魏国,那么反过来也会产生战争,只不过系数可能不会那么高而巳。

鲁迅为什么被认为是叛徒
鲁迅为什么被认为是叛徒

  ——科方式

  二十世纪的国际形式促使中国必须发生转变。而形而上的文化运动应运而起,特别是三*义,五四运动等西方意识下的新文化运动更使现代工业主义的价值理念影响中国的思想精英.而鲁迅就是他们中的推动与被推动者.

  众所周知,鲁迅之弃医从文是缘于国人之伤下的国民性反醒.在众多的基于鲁迅意志的叙述中呈现出的故事情节是鲁迅在无意间看到的:日本人抓到一个作为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要以之兴师于中国的国民性.而处决间谍人时围观的国人非但没有愤慨还依然饶有兴趣.于是在国别的判断之中这俨然成了对国人的麻木,对国家利益的愚味.这同之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中日战争卖国求荣的普遍现象一同被视为作为国民表现之中的劣性根.

  然而这是基于西方国家意志的视角所认知的国际性的现实.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则具有另一方面的认识意志.中国由于地理形态之上演变的政治环境所孕育的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中华的文化意识之中缺乏国家观念,而是一种天下的的存在意识.中国古老文化相信文化的差异及文化的可塑性,而西方所标榜的国家意识是淡薄的.所以有李世民称为"天可汗的文化语境.而元,明,清诸朝的广阔的国土和无为的政治表现以及周孔礼教的影响更使得华人倾向于文化认同而非国家的政治认识.所以匈奴,突欮皆有大量为汉者.中国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着重人格的完善,讲求“至人,圣人”的人性追求,而间谍行为自是为道德所不齿的.所以从道德立场而言被处决的只是一个小人之类.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学人的假借西方文化的观念而行批本位文化价值之实的行为受到传统文化学人的抨击.并且被视为“叛徒”。这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被认为是对文明的本位的叛变.

  但这种现代性认识显然是作为现代国家之立的必要转变,固然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什么作《鲁迅为什么被认为是叛徒》
为什么作《鲁迅为什么被认为是叛徒》

  ——科方式

  很多人都相信文化具有差别,而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就被定义为不同文化的性质。西方文化所表现的是一种强势方式这从西方文化的资本主义的崛起,强盛以至全球性的文化生成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直接导致了现代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就近代的文化表现而言,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主张强力对抗的;内部阶层对立的;意志条件鲜明的文化是否能够完成人类社会的进程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我把目光放在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这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吗?

  若是,我也是理解的。

  中华文化是广义文化,这首先源于文化中对人的存在的认知。由于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文化发展的地缘条件,使得文化行为具有一种天下意志。周孔礼教的影响使得华人形成“内圣外王”,“至人”“完人”“圣人”的道德文化追求,讲求人格的完善与自我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美表现.而老庄道学则以无为的人性表现提倡认识自然法则的人的本真表现,表达率性而为的生命方式,以使和谐(这间接促使了被广泛指责的“麻木”的国民性)。而这些思想则多受《易经》的影响,而《易》是以认知方式的谐和发展为理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这一认知的意义表达。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这种从个体到文化体的自为的存在方式是源于中华地狱的广大和文化的自生自成状态。它自然难以承受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所以它迅速的受到了打击并且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强力的表现方法。而中国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也是由此而得以形成。可以说这一转变是顺应世界发展形势的。而新文化运动所呈现出的文化意识的变化也是基于国家生存的必然选择。所以对鲁迅的思想内容并没有贬低意指。

堕落了的大命题
堕落的大命题

  ……科方式

  这个话题现在,甚至现代提及我都感到不合适宜。但自己从来未曾对这种现状用心的写过什么,所以,

  生活在现代,最大的好处就是 可以只考虑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想得。因为前提是我们都生活在自己认为已经自由的境况里。这种自由被认为是自我行为与结果的一种,既被大命题说为自私的那些。因为我们已经可以遗失大命题,同时似乎因此而遗失自己对存在的切身追求。

  在此之时我突然想到的是佛教(其实只是一种表述说法。“佛”并不是一种宗教形态)的伟大之处。宗教在世界上的表现虽然说总体上弊端大于贡献。但那主要是动作层面的表现。因为在宗教的精神本质世界里它是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升华方式。人的形成与真实的发展几乎也是在宗教时代被发现的。但宗教的经济形态,比如说它与政治的联姻、与神话体系的结构等以意识形态形式对人进入思想控制的表现,使得现代的思维觉醒有理由对其进行彻底的反驳。但是在反驳形式化表现的虚伪结果之后,人们却也无视了宗教对于命题的把握。这命题是什么?伟大宗教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命题。虽然从本质而言命题总是一种形态。但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形态方式。宗教的观念总是试图使我们认识到那么一个世界:人间世。

  宗教给予人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具象的对等感受。既它总是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是和神的感知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就有了神之万知万能的宗教表述。这是神性宗教迷信的起源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历史发展之中也消解了宗教的意义教化,成为宗教历史中形式表达的主题。这种本未倒置的状况,使得宗教成为农业世俗社会的主要的参与者。而它参与的方式就是形式化的现实存在。比如教堂、庙宇等。而这种方式的直接动因就是宗教精神世俗化、世俗利益化。这在各种宗教存在的表现形式上都是可见不鲜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就是宗教场所。而宗教世俗化机构所动用的神性外衣又成为对人的观念认识的一种要求,特别是当它和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联合的时候,这种要求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要挟,是一种潜在的,常常不被意识到的要挟,它的表现实质更像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

  文化形态是一种表现的潜意识。它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在宗教、社会、经济、政治等人为建构的存在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反对一种政治形态必须也要对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进行改变。所以无论如何,虽然东西方,甚至全球对于社会变革的认识和介入方式不同,但是想要改变一种文化存在状态,必然要对文化存在整体进行改变是被共同认同的。但是具有这种认识却并不代表具有这种观念的普适的实施行为。这也就是在对传统宗教世界进行冲击之后的今天,不但*教、印度教没有消失,而且天主教的势力依然宠大,就连根本没有宗教主旨的道教也依然香火旺盛。

  在现代这样一个精神和物质追求混合成不伦不类的表象的语境之下。我们需要审视的其实不是大命题的消失,而是大命题是否存在过以及是否存在。而这也就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佛教的赞叹。因为佛教不仅在教义宗旨上阐述了人间世的大意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通过自为而达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境遇升华的方式。这种升华不是指向世俗生存,而是通向精神度的存在理念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要求的就是以佛的认识对世界进行规定。其实这种规定的本质是一种共同的自我世界的完善。而完善的最终目的是相互的完成。是成佛的最终化追求。

  形式化瓦解导致的精神追求的价值理念的溃败具有广泛性。因此而言似乎无关乎终极精神追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但是当我们仔细认清了西亚形式宗教和东亚精神宗教的区别之后既可发现,其实追求的不同也有可能直接的影响着人对自己未来形态的定位。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向在精神影响的实质意义上而言的。其实宗教形成的实质和表现只是在于形式化的现象。在此我们指的是某种理念的宣讲场所,也就是教堂之类的所。但是东方教化与西方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佛陀还是孔孟其实都是在宣扬一种人格形式的自我修为。佛的意旨是使每个人通过修行而成为佛,君子的要求是使人用君子的价格行为方式处世而达到君子的价格自行。东亚的教化在于意旨的潜意识自我成就而西方宗教在于以教旨主体形态约束主体。那么在未来的世界化发展中东方的教化理念是具有运用的必然的。

  但是形态真的会在瞬间改变吗?我们知道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一直以来的一样。人们相信宗教更多于相信教旨本义。这说明了香火旺盛的背后依然是迷信的精神状态的事实。而且在急切之间似乎根本没有可资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命题在人世本身上都没有存在过,那么为什么在现代会有大命题堕落的普世感觉呢?这只是在于宗教的形式化方式的影响力并不再那么强势了,比如宗教信仰自由等现实表现就是这一点的说明。宗教的社会介入方式被极大的打压,而这种结果就是自由精神需求的表现。很多人不在信教了。这种脱离了传统宗教形态的社会状态正是社会错觉的来源。其实脱离了宗教形式的束缚的人被认为是大命题的堕落,正说明宗教形态的传统影响力。而在现实的实质上所谓的信仰所指的依然是以迷信崇拜为主。这也正说明了宗教形态日益受到批判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世俗权力性。

  那么堕落从何说起。如果说在西方的宗教意识是以对人的意识挟持为主。那么在东方的宗教形态里也是具有此种意图的重要表现。虽然佛和孔子的意义主旨不在于此,但是一旦沦为宗教的现世介入方式。意向主体往往会成为被扭曲的教义。那么在这种结果之下,和本命题有重大关联的意识实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向往世界的可被完美建构的意图。在这一前提之下。无论是耶稣教会的赎罪主旨还是佛陀教化的成佛意向都是给人一个总体向善的存在行为指导。虽然其不具备绝对的有效性。但却成为人的行为动机的重要的前意识参照。我们完全可以由此而说明它对行为事实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那么宗教的神性体系瓦解之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这些指望文化变革而改变社会发展形态的人的意想的结果。迷信的形式依然普遍的存在,其实质内容更倾向于对宗教形式本身的迷恋。似乎那是精神母体一样。而社会多样化的信仰的实质也更多的被呈现为一种无信仰的形态。于是各种存在的认识已经达到各执一念的状态了。而这种结果的表现实质就是精神世界的空虚无以寄托的现实。从而导致精神世界的混乱。终极精神追求的可能被工业主义的生活条理所搁置。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