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贪报告-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饱尝国破家亡的中华民族致力于寻求一条独立自主之路,曲折多舛的民族命运,赋予了中华儿女特定的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对外交流,学习外国长处的重要性。一些仁人志士也在努力寻找开放兴国的道路。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的思想,到“款既筹不出,时又等不及,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上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请君看看,便宜不便宜?”孙中山著:《总理全集》(第2卷),第145页。观点的提出,从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些均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只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未能实现,事实上也根本无法实现。因为,没有国家的独立、主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的。鸦片战争以后,虽然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虽然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门大开,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剧增;但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的主权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因此,准确地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百年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被剥削、被掠夺、被奴役的过程。总体上来说,这种对外经济文化往来不可能使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而只能使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第二种开放形态。

(一)民族振兴之路(3)
1949年10月1日,伴随天安门广场28声礼炮的巨响,中华民族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被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又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我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基本上限于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内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加之,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封锁,致使刚恢复和起步的我国经济遇到了罕有的困难,我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并胜利地渡过难关。在这之后,恰恰正是世界科技革命大潮汹涌,产业结构转换机遇扑面而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却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愈来愈严重,对自力更生的理解也越来越片面,特别是震荡五洲的“*”的严重破坏,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不仅没有任何发展,反而在批判所谓“崇洋媚外”、“洋奴哲学”、“卖国主义”的一片声中,关起门来,热衷于窝内的“斗争哲学”,闭关自守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穷得快吃不上饭了,还说什么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对此,*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载《*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这样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一度曾经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甚至导致整个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人以直观的对比和深沉的启迪。追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兴盛总是与开放相伴,衰落始终与封闭同在。虽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这种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暂时还不像现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近代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则必然促进国家的兴盛。违背了对外开放这一历史潮流,国家经济就必然贫穷落后,社会就必然衰退,而衰退和落后就得挨打。这是我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启示。
  2国际化发展大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各个组织基本上是在孤立的状态下缓慢发展的,各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落后的国家从外界吸收的营养很少,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偶然的机遇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大炮”打破封闭的世界格局之后,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中,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开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成果和积极因素,通过自身的努力迅速崛起。相反,在世界日趋开放的历史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赶上和超过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封闭只会使差距越拉越大。纵横观察现代资本主义的发迹史,无论是一度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老牌英国,还是一次、二次大战后崛起的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抑或是近在眼前的有“跨国公司的乐园”之称的新加坡,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韩国,一个个都是在对外经济开放中逐渐繁荣起来的。后者总是利用前者已经取得的成就作为跳板,迎头追赶。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到相互依赖都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民族振兴之路(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使一批新兴技术领域迅速崛起,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通讯卫星等不仅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并且使得社会生产力的规模、速度、劳动生产率等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从而大大改变了人类生产结构的面貌。为了与这种物质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相适应,在生产力的结合方面,国家之间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已成为一大趋势,世界经济各种形式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了。可以说,世界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本的日益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以及随着国际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等构成了当代整个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世界的政治、文化、体育的相互关系趋于密切,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各国政府在着眼于国内的同时,愈来愈重视利用国际发展的机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世界经济的拓展,客观上要求各国更广泛地进行经济交往和合作,这就导致了各国政策在总体上更趋于开放。尽管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个别国家的局部利益不时发生矛盾,尽管各国由于各自的不同经济利益而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国际经济合作因此遇到障碍或遭受破坏,但总的说来,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根本经济利益,或迟或早都会不得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日益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我们已经看到,目前的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障碍已大为减少,社会主义国家正日益积极地同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贸易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正转向发展“多边化”的对外经济关系,当今的世界已很难找到一个完全闭关锁国的国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正如*同志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3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需要富强,强国必须开放。当历史的巨轮驶入2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我们开始真正意识到:通过对外开放,加速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我国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历史性的问题,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的科学论断,并以巨人的胆魄,毫不犹豫地推开了共和国尘封已久的国门。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出现重大的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对历史的痛苦反思和对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摆脱了僵化观念对思想的束缚,我国跨出了具有革命性、历史性的重要一步。那就是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并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并敢于以全方位开放的形象大踏步迈进世界舞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外开放与国内的改革改革和开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一方面,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向下放权,解除禁锢,也就是对内开放。而目前(指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主要是从集中、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即对内搞活,所以,目前我国的改革主要就是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本身也是改革。但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并且困难得多。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的延伸和扩展,并反过来推动对内开放,有的地方这种推动作用相当突出。据此,本书的一些地方把国内的改革看成是开放的范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两翼齐飞,使长期压抑着的生产力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量引进和消化,各种人才通过国际交流和培养迅速成长,国际旅游业务和劳务输出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迅速、最活跃地得到全面开发,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82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10 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21亿元增加到1986年的3890亿元(包括未纳入国家预算的财力),增加了近一倍半。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7年的463元,城市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1987年的916元,扣除物价上涨,分别增加一倍多和将近一倍,这是改革开放前20年无法比拟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在不断解放思想和始终顾全大局的基础上,改革开放10年实现了两次大飞跃,上了两个台阶。即从1979年到1984年农村改革的有效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生产成倍增长,上了第一个台阶: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