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跎岁月。这是人生旅途中难得的缘分,让当年所有的老三届们和我一起,共同珍视那难忘的经历,珍重那患难中的友情,珍藏那青春的记忆,珍惜今天的夕阳人生。
  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情感的生命是苍白的,失去记忆的生活是空虚的。当年我们正值豆蔻年华,*岁月,既没有记忆的缺失,更不乏涌动的激情。然而在那特殊的政治氛围笼罩下,精神受禁锢,心理遭扭曲,情感被冻结,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所特有印记。这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拥有自由绽放的花季。当年在传统观念束缚下,也许彼此间在心灵深处,曾有过默默的相思相恋。但是为了彰显灵魂的纯净,每个人竟不惜以殉宝贵的青春情感为代价,极力标榜精神境界的圣洁和高尚。相互以缄默和矜持掩饰着内心的忐忑和萌动,把情爱的流露当成是对崇高信仰的玷污和人生理想的亵渎,讳莫如深,谁也不愿越雷池半步。激情的追求和超脱尘世的兀傲,成全了当年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涅盘。回首当年那苦行僧般的执着,那清教徒样的虔诚是多么的愚钝和荒诞呵……可以坦率地讲,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当年也正是凭着那匪夷所思的执着和对某种信念的坚守,才让枯燥的生活不再空虚和苍白,才使我们摆脱了沉沦和颓唐,始终乐观地承载了人生的历练,支撑我们走过了那段艰苦的行程。那执着信念影响了我们的整个人生,甚至还可从下一代人身上找到踪影。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性格,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

保安堡…那难忘的歌(5)
反思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怀旧是我们一代知青所特有的情结。它是对历史的揣摩和回味。在这难以割舍的情结中,埋藏着我们对共和国的真情挚爱,蕴含着对社会底层父老乡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真谛的理性思考和诠释。50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当人们置身于时代潮流中的时候,很难留下深刻的感悟。只有回过头来反思那段历史时,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是恋故怀旧的魅力所在。
  一个民族只有认真地反思历史,才能清醒地认知将来。一个不了解自身历史的民族,很可能会再次受到历史的惩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那段历史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已成为当代青年认知历史过程中的缺失和空白。“插队知青”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特有名称也越来越为当代人们所陌生。今天我们追忆那段往事,绝不是在这里顾影自怜,自作多情;也不想怨天尤人,慨叹人生;更不愿撩开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乞求后人的怜悯和同情。我们之所以追忆那段往事,就是要通过那段经历的反思和回顾,反省历史,感悟人生,告知当代,警示未来。这是我们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有责任向年轻人讲述中华民族那段椎心泣血的历史教训,要让他们知道,在共和国的青年时期,他们的父辈……共和国的同代人,为了防止所谓修正主义的侵入,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运动,几乎浪费了个人的宝贵青春。他们给历史留下了一条断代,一条人才的断代,历史给他们留下的是一块文化知识的空白,一块足以令人抱憾终生的空白。
  要让后代人懂得,不但共和国的建立,需要有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民族的进步,共和国的成长,同样需要有人为其做出牺牲、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有时甚至是惨痛的,而代价的承受者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些用热血、热泪、用一代人昂贵的青春所换取的历史教训,能被世世代代永远铭记。那是共和国不可回避的一段悲壮的历史,它将永远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有付出才有挚爱
  60年来,我们这代人始终与共和国同行,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苦痛,共同经受了各种自然灾害和政治风云的磨难。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逐步清醒地认识了个人与共和国的联系。今天在反省那段人生经历的同时,我们有责任告诫自己的儿女,不要一提起祖国就妄自菲薄,更不要奢谈什么超脱于时代的人生价值。经历过那场人生磨难之后,才使我们真切感知到,每个人时刻都在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甘苦同在。共和国的命运始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共和国的前途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个人与祖国无法分隔,共和国永远是我们的依托,没有共和国的安宁和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个人价值和前途。这就是那段动荡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一代人以青春为代价,所悟出的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
  同时也正是由于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中曾付出过青春的代价,才使我们对共和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爱。那是一种诚挚而深沉的爱。它会让我们每当听到国歌响起就会热血沸腾、每当看到国旗升起就会噙满骄傲泪水的爱。这种爱是未曾品尝过那段经历的当代青年所无法理解的。
  60年来,随着岁月长河的冲刷,年轻时的浮躁和张狂渐渐被滤去,我们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练就了我们每临大事的静气、淡定和从容,增添了几分豁达与平和,对人生有了超然的解读。正如宋代词人苏轼所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苦短,岁月无痕。今天我们无须再寻觅那稍纵即逝的人生,更无须纠缠那永远也理不清的怨悔与得失。该逝去的将永不复返。其实,过去的一切已变得无关紧要,而唯有那段经历留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将永远沉淀在心底,让人受用终生。
  当年我们曾战斗过的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美好的怀念,纯真的友情,神圣的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执着。今天只要我们守望住那精神的执着,一如既往,有所追求,豁达、从容地面对人生,我们的生活就将更加充实,就将充满活力和生机。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吟唱那支歌吧。那是一曲悲与欢的重奏,苦与乐的和弦,是饱蘸着青春的激情和热血谱写的一支歌,一支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歌……
   。 想看书来

难忘的岁月(1)
难忘的岁月
  葛元仁
  作者简介:葛元仁,男,1947年8月出生。*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工学士,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电气工程师。1966年7月北京师范学院附中(现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同年在北京师院附中参加“*”,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68年12月至1975年6月在山西夏县禹王乡西其里村插队,任大队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6月至1978年3月在太原铁路分局太原工务段任团委书记。1978年3月考入山西矿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任校学生会主席。1982年1月至1993年3月在山西煤炭规划设计院工作,任机电设计室主任。后调回北京,现在京兴国际工程管理公司技术质量部专家组工作。
  1975年6月我被招工到铁路工作,离开农村的前一天晚上,办公桌上堆满了乡亲们送的雪白的馒头,那是他们用过年才舍得吃的最白的面蒸的;地上还有两篮子的鸡蛋,那是他们平时用来换钱,买盐和日用品的。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对我在农村七年插队的肯定,使我特别感动。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的。第二天早上,大队副支书违反了前一天晚上的承诺,在广播里宣布了我动身的时间。结果,各小队干部和一些群众都来送我。到了村口,在我一再让大家回去收麦的劝说下,大家才离去。
  一  我的学习之路
  我从小生活在科研部队的大院里,父亲参加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当时人们那种为了国防现代化拼命工作的精神始终在熏陶、感染着我。所以,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掌握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信念我从没有动摇过。
  1966年的4月,我即将高三毕业。学校要召开高三年级“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家长会,而我的父母因为工作的需要,随部队研究所搬离了北京。所以,我问班主任:“是否需要我父母来北京参加家长会?或是监护人来?”他说:“你的家长和监护人都不用来,你还考不上大学?”我知道老师是指,能够在中学连续六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德、智、体”和“学习成绩优良”奖状的,全校只有我和班里其他两个同学了。所以他对我充满信心,但是,我心里没底。另外两个同学都是共青团员,而我不是。初中升高中时,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和另一个同学没有被“保送”。现在又碰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心里沉甸甸的。“*”中,我才知道,班里一些受当时社会上“左”的思想影响的团员,认为我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不属于工农或革命干部家庭出身,抓住我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话,认为我没有阶级观点,是走“白专”道路,所以一直反对我入团。尽管学校党总支了解我父亲在部队从事保密的科研工作,又在老师中间了解到我的表现很好,并通过班主任做团支部工作,发展我入团。然而,“*”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1966年6月7日,北京师院附中被卷入“*”,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当时,“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血统论盛行,知识分子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我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
  1966年7月24日,*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主要精神是讲“阶级路线”,“政治第一”。1966年高校招生工作推迟到1967年1月1日开始,1月底结束。

难忘的岁月(2)
1966年8月8日,*中央公布的《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中,关于“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的内容,实际上宣布了大学不可能在1967年招生了。可是自己觉得,既然1967年1月招生是*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说的,就一定会实行。所以后来不管是到工厂、农村劳动,还是徒步长征,“1967年1月大学招生”这句话,总在我脑海中萦绕。1967年3月7日毛主席对天津延安中学的批示公布不久,解放军进驻学校,开展军训,帮助“复课闹革命”。我被同学们推荐为军训领导组副组长,在成立“三结合”革委会的“巴黎公社”式选举中,又被老师,同学们以的选票,选入革委会担任副主任,分管教学。
  1967年10月14日,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我积极、努力的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在军训解放军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不仅各年级又回到了教室,还招收了六六、六七两届小学毕业生。当时我想,既然小学毕业生升入了初中,初中毕业生必然要升入高中,高中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升入大学,感到大学招生有望了。没想到在1967年底,我刚表露出自己还是希望上大学的想法后,就遭到了几十张大字报的批判。1968年春节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由于自己的大学梦不死,一直拖到12月才报名到山西插队,无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