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往事:新疆最后一个王公200年的家族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域往事:新疆最后一个王公200年的家族记忆-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母女俩说着话不觉到了深夜,母亲实在困倦,径自睡着了,响起轻微的鼾声,热依姆蹑手蹑脚吹灭油灯,刚要躺下,忽听门外传来纷乱的脚步声。她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本能地推醒母亲:“阿娜(妈妈),您听,是不是有人来啦?”
  母亲刚抬头竖起耳朵,就听到真的有人敲门:“开开门,开开门啊,是我……”
  热依姆一下听出来,是自己的新郎官鄂对在叫门。
  全家人做梦都没想到,鄂对和他的朋友们在这深更半夜,带着他们期盼已久的伊玛木回来了!对于伊玛木的父母、鄂对的岳父母来说,这个谜一般的儿子,意味着永无休止的担忧和突如其来的狂喜。为了表达这种狂喜的心情,父亲和母亲点亮了四盏油灯,在半夜时分让满屋子一片光明。他们在灯下没完没了地打量着儿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好大一会儿母亲终于憋出一句话:“你咋这么长时间……要不是你妹妹热依姆的婚礼……你咋知道妹妹要办喜事呢?”
  伊玛木只是笑,什么也不回答。他从母亲开始,轮个儿拥抱了家里的每个人,也不顾朋友们在场,泪水毫不拘束地挂在脸上。他低着头,让母亲抚摩了他的脸、胡须和头发。
  父亲在旁边小声地问:“傻小子,这些年都去了哪儿,在外面都干了些啥?”
  “我去的地方可多啦!”伊玛木兴奋地告诉大家,“头一年我在哈密呆了三个多月,结识很多朋友,啥地方人都有。后来我就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了祁连山,那山里好多雪啊,我们走散了,多亏一个番人朋友把我带到凉州,过了凉州又去了长安。我在长安住了半年,烤羊肉串,挣了一点钱,又结识很多汉族朋友,他们陪我到了黄河边,那河啊,可了不得啦,大得很啊。我沿着黄河走了好几个月,就去了洛阳,在洛阳做了一年的买卖,挣足了钱,跟一个汉族朋友去了北京……直到今年夏天,我才又回到哈密。”
   。 想看书来

夜深远归人(2)
“你老是汉族朋友、汉族朋友,哪有那么多汉族人?”父亲好奇地问道。
  伊玛木说:“那边都是汉族人,可多了!那边的天地大得很啊,根本就没边没界,一辈子你也走不完!”
  母亲心疼地叹道:“去了那么多地方,可受累了!你整天在外面跑,有水喝不?碰到了沙漠戈壁咋办哪?”
  伊玛木苦笑着:“我的阿娜耶,那边可不像咱们这边,水多得很啊,到处都是大江大河,连石头都能挤出水来,山上面的树,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根本就没有沙漠戈壁。那边的老百姓想喝啥喝啥,想吃啥吃啥……”
  “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好,那……你咋还瘦呢?”母亲对儿子的话有点儿将信将疑。
  伊玛木哈哈大笑,他说:“我知道你们不相信我说的话,出去看看你们就全明白了!”他告诉大家,大多数汉族人很和气,你不惹恼他们,他们从不欺负你,他们对待客人礼节重得很,有很多很多讲究。伊玛木居然能细细说出汉族人在很多场合的礼节,比方说温良恭俭让之类,特别说到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更是头头是道。他跟妹妹说了很多汉族女人的为妻之道,什么相夫教子、举案齐眉等等,看得出来他眼里充满着羡慕与景仰。
  这时,色提巴尔第坐不住了,他笑着问:“伊玛木兄弟,人家汉族女人那么好,你就没在那里相中一个?”
  一句话噎得伊玛木满面通红,结结巴巴好半天说不出话。鄂对看出他有难言之隐,急忙站出来打圆场:“汉族女人再好,也不如咱们穆斯林姐妹啊,伊玛木咋能……”他说着走到色提巴尔第跟前,狠狠捅了这个坏蛋一下。
  其实,达吾提的祖先鄂对伯克那一颗心,早已随着他的这位好友和舅兄伊玛木,飞到另一个广袤的天地之间。他相信在伊玛木那段不平凡的经历中,肯定还会有更多精彩的传奇,但那是不便于与众人分享的。他帮着伊玛木按住了话头,那份心思也许只有新娘子热依姆看得出来。
  父亲接过鄂对圆场的话,认为说得很在理。但话题扯到女人身上,大家又都觉得别扭,便一个个低了头,不再说什么……一阵沉默过后,天似乎也渐渐看到了亮光,迎亲的仪式要进行了,于是人们赶紧分头准备。
  因为伊玛木的出现,第二天的婚礼更加热闹。人们把两桩喜事儿叠加在一起,投入了双倍的热情,大肆狂欢,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连豁了牙的老人们也加入进来,新娘子热依姆的父亲和母亲,心里更别提有多高兴了!
  还有一个人,也在悄悄地心花怒放,她便是热依姆的好姐妹琳莎。没料到昨天还在想入非非的事,今天突然成为现实。新郎、新娘决定:伊玛木要和她一起配对儿担当伴郎和伴娘。从大清早开始,琳莎姑娘就尽心尽责地守护在新娘跟前,她的眼神总是情不自禁地偷看伴郎。与三年前相比,伊玛木除了胡须更黑、更茂密,几乎什么都没有变,而他的传奇经历,经过热依姆渲染地介绍,更让琳莎敬佩得了不得!
  热依姆终于穿上那身洁白的婚纱。配上格兰姆缀珠小花帽,她真的就像一只即将飞翔的白鸽。她的脸上始终挂着迷人的笑容,知道迎亲的队伍到了,当着鄂对的父亲和长者们的面,她又不能不按照规矩,表现出对娘家的依依不舍之情。
  清晨,太阳刚冒出尖儿,这只可爱的小鸽子,已经被年轻小伙子们用绿色的毯子抬了又抬。不用说,他们中间少不了色提巴尔第、噶岱默特、阿什默特等鄂对的那些朋友。这是维吾尔族婚礼必不可少的程序,是这个古老民族传统的一部分,年轻人乐此不疲,心中都珍藏着一个美丽的心愿。
  母亲拿出一条紫色和一条白色的纱巾,让女儿挑选。母亲觉得一个大户人家,把婚礼办得如此潦草,很对不住女儿,她千方百计想让女儿舒心一点。
  热依姆揣测着母亲的心思,挑选了一条紫色的纱巾。
  母亲将白色纱巾仔细叠好收藏起来,然后眯起眼睛朝女儿雪白粉嫩的脸上最后端详了一遍,这才将那块紫色纱巾轻轻盖在女儿的头上。
  

夜深远归人(3)
就要离家了,热依姆心里真的涌出一种依依难舍的感情,她禁不住抱住了母亲,小声抽泣起来。父亲拿出一个特制的图额西馕,在女儿的头上绕了几圈,这是传统仪式的一个环节,表示父母永远理解女儿的心情,永远祝福女儿一生平安,衣食富足。
  各式各样的陪嫁品装满几辆大马车,乐手们一边起劲地吹奏、一边站好自己的位置,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帮助下,骑上了高头大马,迎亲的队伍终于要出发了。鄂对的父亲及迎亲的长辈,分别与热依姆的父母行礼、握手,然后挥挥胳膊,告别。
   。 想看书来

迎亲途中的意外邂逅(1)
伴郎伊玛木和新郎官鄂对在迎亲的队伍里,表情很不和谐。伊玛木总是垂着头,闷闷不乐想着自己的心事,而达吾提的祖先鄂对伯克,却显得情绪不错,一脸神采飞扬。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让伊玛木当伴郎完全是鄂对的一厢情愿。事情是在清早决定的。当时大家说完话,鄂对便将伊玛木拉到自己的牧马小屋,说:“伊玛木,你赶快洗个澡,我还等着你当我的伴郎哩!”
  “我?可新娘子是我的妹妹呀,你不是开玩笑吧!”
  “嗨,我哪有工夫同你开玩笑,叫你当你就当呗!”鄂对不容商量,拿出自己的一套新衣裳来,推着伊玛木往里屋去,“水都备好啦,你快洗个澡,换身衣裳,晚了恐怕就来不及啦!”
  伊玛木无奈地摇摇头,进屋。鄂对掩上柴门,隔着门又补充了一句:“人家色提巴尔第想当,我还不愿意呢!”随即收拾伊玛木换下来的衣服,没想到从里面掉出一个精工巧线的鸳鸯荷包。
  新人两家相距并不太远,迎亲队伍故意绕着山路走出五六里地,拉长这段幸福的行程。新郎、新娘骑在马上,伴郎、伴娘分别牵马相随。后面便是乐队和亲朋长辈的马车,最后才是装在大木箱里的陪嫁礼物,队伍行进得十分迟缓,也不大齐整,好像这喜庆的滋味,非得这样自由自在掰开了揉碎了慢慢咀嚼。
  迎亲队伍上路走了一段,鄂对在马上俯下身子,试探着问:“喂,伊玛木你看见了吗,热依姆身边那位小伴娘咋样?人家可一直在偷偷看你呀!”
  伊玛木一抬头,果然碰上琳莎的目光,两人对个正着。
  伊玛木心里扑扑乱跳,想,姑娘家长得真快,三窜两窜就成人了,汉族人说女大十八变,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鄂对仍不放过伊玛木,说:“你的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我看琳莎这姑娘就不错,她最听热依姆的话。”
  伊玛木使劲儿搓着手,踮起脚凑在鄂对的耳边:“我对你说句实话,你肯为我守住嘴巴吗?”
  “对热依姆也不能说?”
  “对谁都不能说,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鄂对想了想:“你说吧,我答应你。”
  “不瞒你说,我现在是在清朝军队那边做事,这次回家一来参加你们的婚礼,二来还有一桩公干。你们的婚事一完,我就得走!”
  鄂对瞪大眼睛好半天:“公干?什么公干?”
  “这个你就别问了……你跟热依姆成了亲,咱就是一家子了,以后我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就交给你了……”
  鄂对满心疑虑:“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咋就知道我跟热依姆这会儿办婚事?”
  “我在哈密遇到一个人。”
  “谁?”
  “迪里娜,格木萨尔管事的老婆——那个哈萨克女人。”
  鄂对懵了。
  此刻,米尔扎·鄂对有太多的问题要问伊玛木,有太多的话想对伊玛木说,然而这时恰巧迎面过来一支驼队,把他一肚子的想法全都打断了。那驼队只有五峰骆驼,拉骆驼的几个男子从装束上一眼就可看出是汉族人。马鞍上还驮着一个女人和两个孩子,伊玛木见到他们,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擦肩而过时,伊玛木用汉语主动问候道:“各位师傅,你们好啊?”
  打头的中年男子听到汉语的问候很兴奋,便朝他的同伴吆喝道:“喂,大伙听到没有,这位兄弟能讲汉话呢,咱让让道啊!”说着带头把骆驼往路边拉了拉,立在路边作揖打躬,笑容满面连声地说:“恭喜贺喜,早得贵子;百年好合,代代人杰!”
  鄂对伯克新奇地勒住马,让伊玛木把这汉人的话翻译出来听听。伊玛木一译,鄂对乐了,哈哈笑着说:“问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于是,伊玛木兴致勃勃地与那中年男子攀谈起来。
  原来这人名叫关大良,老家在河南,黄河发大水逃荒唱着莲花落出来的,五个骆驼手是弟兄五人,只有老大关大良一个人成了家,生养了一男一女,其他兄弟都还是光棍一条。他们在乌鲁木齐那边种了几年地,养了几十头羊、几十头牛,而今倾家荡产买了这几峰骆驼,在天山南北跑点小买卖。乌鲁木齐那边还有几间屋、一个妹妹和60多岁的老父母。
  

迎亲途中的意外邂逅(2)
听说伊玛木到过洛阳,关大良来了兴致,说:“俺们汉族人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相识是缘,相聚是福’,今天咱们在这里相识也算是有缘分,莫如让俺的闺女和小子给新人来段莲花落,图个吉利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