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义,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口增加,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世史学家誉为“文景之治”。
  在二十四孝中帝王有二,其一为舜,其二就为汉文帝刘恒了。汉文帝是一个孝子的典范。古人说得很清楚,“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的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儿女吃饱穿暖,所以作为儿女的也要照顾父母的温饱;儿女在父母怀抱中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儿女要守孝三年。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范围上是无限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面对这广大而无限的“慈”,子女照顾父母,是理所应当的。
  对待自己的母亲,汉文帝做到了“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一个皇帝能够在母亲生病时“亲尝汤药”,这种至孝的行为自然能够成为万民表率,在无形中起到以身作则的教化作这就应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一人有庆,兆民赖之”那句话。
  朱元璋以孝规定新礼制
  提到朱元璋,都知道他是一个杀害功臣最多的皇帝,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狠毒的皇帝之一,虽然史学界普遍认为政治上的屠杀有其特殊性。后世总是贬斥他如何杀害大臣,并且对他的乞丐出身问题颇有微词。
  不过要是都这样看待朱元璋,无疑是不全面的。朱元璋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动辄斩杀、廷杖大臣,但同时他又是一个颇有孝心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自称为孝子皇帝的第一人。
  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诏书,规定皇帝只能够称为孝子,至于皇太子要称为孝元孙皇帝或孝曾孙嗣皇帝。朱元璋每年都要参加主持太庙的祭祀活动,有一次,朱元璋不能自持,在大臣面前流下了眼泪,参与祭祀活动的其他大臣受到感染,也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朱元璋为了教育子孙,便叫人绘制了《孝行图》,让子孙朝夕观览,牢记前辈的孝思孝行。朱元璋讲孝,竟至于把两千多年来的丧礼给修改了。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的妃子成穆贵妃孙氏去世了,死时年仅32岁,无子。按照《礼仪》的规定,孝子的父亲若是还活着,孝子只能够为母亲服丧而不能够为庶母服丧。依照这个规定,穆贵妃就没有孝子为她服丧了。朱元璋认为这个规定不合理,就叫来太子师傅宋濂在历史上去找依据。宋濂不愧学富五车,他很快就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了二十四个孝子自愿为庶母服丧的例子,其中自愿服丧三年的有二十八人,愿意服丧一年的有十四人。
  朱元璋见历史上有先例可以遵循,就说既然历史上自愿服丧三年的比一年的多出一倍,那么这些孝子都是出自天性,为庶母守孝三年应该立为定制。于是,他当即叫朝臣们做《孝慈录》一书,做了一些新的规定,规定子女都得为父母服丧三年;嫡子、众子都得为庶母服丧一年。于是,朱元璋就把周王朱肃过继为成穆贵妃孙氏的儿子,为她服丧三年,其他诸王都得为成穆贵妃服丧一年。
  康熙孝顺康熙之孝顺祖母,不独自有帝皇以来从未有过,即使是平常百姓家也是非常罕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时分,孝庄文皇后突然得了中风病,右侧身瘫痪,右手伸展不直,说话已经不能说清楚。此时玄烨(即是康熙)正在外地巡视,留在宫中照顾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将太皇太后得病、医治情况飞报皇上。康熙得知祖母患病后,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宫中。从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十六天中,看望祖母达三十次之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为了给祖母治病,玄烨“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一连熬了35个昼夜,身体变得非常消瘦。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十二月初一日,玄烨决定为了祖母的康复祈祷上天,地点选在了离皇宫近三里的天坛。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玄烨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
  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值兹危殆,方寸愦迷。用敢洁蠲择日,谨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恳悯念笃诚,立垂昭鉴。俾沉疴迅起,遐龄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为此匍伏坛下,仰祈洪佑,不胜恳祷之至。
  玄烨读罢祝文,泪水满面。这篇祝文发自肺腑,出于至诚,同时也把当场的臣子们感动得无不落泪。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戒骄戒躁—诸侯之孝章第三(1)
经文释译
  在上不骄①,高而不危②;制节谨度③,满而不溢④。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⑤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⑥也。
  【译文】
  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个地方的首长,地位已经算很高了。地位高的人,往往难以保持长久,且容易遭受危险。但如若不骄傲自大,且谦恭下士,地位虽然高,也可保无虞。其次,对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预先要有计划的管制,做好预算,按照既定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会收支平衡,财库充盈,物资充裕。然而满则易溢,如果按照以上的法则严格地执行,库存充盈,而且不会浪费,自然也不至于溢流。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险,这自然能长保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丰盈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能长保富有。
  【注释】
  ①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分封国的君主,地位仅次于天子,居分封国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中有“敬上爱下,谓之不骄”之语。
  ②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所封国最高的地位。危,危险。此处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的崇高地位,如果不自高自大,便不会轻易发生危险。
  ③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俭省节约。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
  ④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随意奢侈浪费。满,充满,指国库充实,财物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指奢侈、浪费。
  ⑤长守贵:永远守住尊贵的地位。贵,此处指政治地位高。
  ⑥长守富:永远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①,而和其民人②。盖诸侯③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
  【注释】
  ①社稷:社,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的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的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的代称。
  ②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
  ③《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著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
  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唯恐一不小心掉下去;如同脚踏薄冰之上,唯恐一不小心陷进去。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
  【译文】
  诸侯能长久地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他而去,那么就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作为一方封地首领当行的孝道。《诗经·小雅》里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会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会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解读
  运用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经言札记】
  每个处在社会中的人,就像处在坐标系中的点,由其横竖坐标决定一样,由其社会关系决定着。其实,一个人的职位越高,他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大,对上、对下的责任是免不了的。这里以上奉天子之命,下受民众的拥戴诸侯为例,来说明只有不骄傲、处事谨慎,才能够长久的平安、富贵。在现代社会中,一方的行政长官,或者极有影响力的大众人物,都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出启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戒骄戒躁—诸侯之孝章第三(2)
【故事演绎】
  郯国的由来郯子是春秋时代的名人,他的具体名字没人知道,郯子是历来人们对他的尊称。郯国的由来和郯子有紧密的关系。
  古书记载,郯子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就他一个孩子。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是,郯子的父母却不这样做。他们从小对郯子的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读书写字、待人接物等,都进行了很严格的管教,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郯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了眼疾,经诊治,要经常喝野鹿乳才能治好。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眼睛,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而且还不能让母鹿受到惊吓,否则鹿乳的药用价值就会降低不少。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鹿群中都有好几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了一点异常的动静,整群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至于想挤取鹿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郯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混进鹿群中,挤取鹿乳,然后供奉双亲。 有一天,他又上山挤取鹿乳,不巧遇到猎人捕猎,猎人把身披鹿皮的他当作野鹿了。正当猎人要猎杀他的危险时刻,郯子急忙掀起鹿皮露出头来, 告诉猎人自己是为了挤取鹿乳给双亲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猎人听后很感动, 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把鹿乳送给了他,还护送他出山。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子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接受郯子的教诲。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变成了邦国,被人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