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远方-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三年后,许建站在一座异乡的小山上,想着一股无形的力量且称之为命运,促使着自己走上了这座小山。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仿佛注定了自己落魄异乡的窘境。似乎也昭示了与王芳经历许多时间的沉淀后,终究劳燕分飞。这一切仿佛遥远未知,又仿佛冥冥中都已安排。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上走。山路崎岖,草木丛生。茫茫的大地在又一个秋天来临时,萧条又冷清。草木枯黄,秋风在山顶吹的是那么的强劲儿。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想起了一些如烟往事和这多年来所接触过的人。说起和王芳的相识,还要从那次全县教师核编讲起。那是他毕业的第二年的一个秋天。秋雨朦朦的。他倚在教室的门旁,瞅着外面淋淋沥沥的细雨。陈校长开会,从乡里回来。表情很沉重。放学后召集大家开了个会。讲了一下核编的事。从那天后,大大小小不知开了多少次关于核编的吹风会。

  学校里的陈校长叫陈天忠。曾经是许建初中时的英语老师。许建和他儿子陈斌又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追根溯源的话。陈天忠和他母亲又好像是什么表亲。至于什么样的表亲,许建也从来没有弄清过。母亲比他大了十多岁。他和二舅的年龄大小差不多。前两年他的小舅子刘家信从县委下来当了乡长。他顺理成章的从初中,来到许建所在村小学当校长。陈校长所在的村和许建他们村邻近。凭着这多重的关系,他对许建格外照顾,隐隐约约中寄予着厚望。

  核编就是省里到下边各县市直到乡村里的学校进行一次调查核实,看到底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教师。然后在根据学生的人数对教师进行重新编制。用陈校长的话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多余的人,拿工资不上班的,不拿工资也不上班的,顶岗替岗的全清理出去。当时说过之后,闹的人心惶惶的。谁也不知道谁会下岗。一时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比比皆是。

  核编从深秋开始进行全县动员。一直到一个月后的初冬才开始。许建目睹了为了核编忙乱过程。看到了乡长刘家信在台上,意义风发,侃侃而谈。党委书记张明一张杀猪的脸,酒糟鼻通红通红的。沉闷的坐在主席台上。乡领导们在最关键的时刻站了出来,给大家打气。许建觉得那会议开的不怎么样。不知道别人是否感受到了领导们的关怀。

  他们村学校和仅一河之隔的程集乡王楼学校在那次核编中,结成了相互支援的对象。许建所在的乡比程集乡先开始。一天之内,要结束。秋天的日子,天空始终阴沉沉的。仿佛稍有不慎,天就会跌落下来。凄风还加着点零星小雨。在苍茫又荒芜的大地,远远近近的村庄和人家横七竖八的散落着。那些光秃的树木,零零散散的在远方交织成一个阴郁,灰暗的圆,让人不管走多快,走多远。都难逃它的束缚和包围。许建在河的东岸再次看到曾祖父的坟头。再看着遥远得无法想像的远方,以及那树木交织成的无数的圆,感到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让自己难已逃脱。他仔细地打量着埋着曾祖父的那个小黄土堆,想着这是往上能追寻到最远的祖辈留下的痕迹了。在这个小土堆面前,人生显得多么虚无飘渺。赤条条的来到世上,生生世世劳作在这片黄土地上,死后便是一身黄土掩身。这就是祖祖辈辈的命运。许建想着,朝曾祖父的坟,又投下一抹难以言语的目光,转身朝河西岸走去。

  这条小河,在儿时的记忆里,终年流淌着清清的水。在此时,却不大能见到河水了。许多美好难忘的童年,在河里嘻戏的日子,像所有的光阴一样,一去再不复返。我们总是多情的以为,能再回到那些岁月。这条小河仿佛就是一条天然的屏障,让近在咫尺的两岸人,形同陌路。许建觉得对小河西岸村庄的了解,还不如对八里远的乡镇上的村庄了解的多。尽管经常站在河的东岸瞭望河的西岸。

  第一次走进王楼学校。一个普通的院落,仿佛一户人家。砖铺的一条道路,把学校的院子从中间一分为二。教室前那一排排整齐的杨树,仿佛用绳子标着载上去的。干枯的土地上,吹来几片树叶。星星点点的雨,滋润不了这季节的干渴。许建一眼瞅见路东侧那间里教室空荡荡的,猜想着这间肯定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便径直走了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东边墙上挂着的*,列宁,毛泽东这些人的头像图片。这些图片有些年头了,上面布满了尘埃。他简直难以想像教室里还挂着图片。在他的记忆里仿佛已经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屋子里乱七八糟的放着几张桌椅。桌上也横七竖八的放着一些东西。许建站在教室里,环顾了一下四周。一个教师抬头看了他几眼,什么话也没有说。许建瞟了她几眼,觉得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当时也没有记住这张面孔,更不会想到这个叫王芳的女教师会和自己扯上什么关系。许建想了一下,问她王校长在哪里。她说,可能还没有来吧。许建听后,找了一张椅子,坐下来,呆呆的望着窗外。三三两两的学生从外面走进来。

  一直等到王校长过来。王校长个子不高,厚重倔强的身板,寸发一根根站立着,发梢上仿佛霜打了一般,灰白灰白的。一张四方脸,棱角分明,黝黑黝黑的。黑色中还透着一丝枣红色。脸刮得倒是干净。许建觉得似乎曾见过这个人。便向他说明了来意。他笑呵呵的带着许建来到他的办公室里,给许建让烟。许建摇手说不会。坐了一会儿,闲扯了一阵子。

  下午上课之前,王校长领着一个学校近二百个学生,浩浩荡荡的朝许村奔去。冬天的风阵阵袭来,裹着那浓浓的寒意。学生们的小脸冻得通红通红的。寒冷抵挡不了孩子们对一个遥远未知世界的向往,个个兴高采烈,情绪高涨。望着这些孩子,曾几何时,许建觉得自己也是如此。对远方的向往,在懵懂无知的孩子心里,或许远方有自己所渴求的东西。时至今日,许建像孩子们一样眺望着远方。内心依然有一种懵懂无知的向往。那种向往之情,就如同这阴雨绵绵的冬天一样,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迷惘。

  许建紧赶上,来到桥头。一座破烂不堪的小桥,连接着两个乡的土地。许建感到自己的责任在这一刻是如此的重大。小心谨慎的看护着学生一个个一排排安全的过了桥,他才长舒了一口气。无意中瞟了一眼迎面走过来的王芳。王芳冲他甜美而又神秘的微笑了一下。他怔了片刻儿,想不失礼貌的还给王芳一个微笑。但此时王芳已从他身边轻轻的走了过去。

  人生难免会做一些荒唐事。而一个县的教师集体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都去参与了这个件事。或许真的难以去裁判出个究竟。每个人的内心都很痛苦的。对与错,是与非,有时很难定一个标准去衡量。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保住大家的饭碗,每个人都身先士卒,跃跃欲试。这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了。省市要来核实编制,如果真的核实,就要有人下岗。为了不让人下岗,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不辞辛劳,远涉数里,到另一个去充一下人数。好把编制扩大。如果说非要分个对与错,那只能说是前面的领导们把编制搞大了。后面的领导只能硬着头,扛着。

  冬天的乡村,冷冷清清。站在旷野上,放眼数里,在视线的尽头,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学生们被带到许村学校。安排好教室。陈校长让许建招呼王楼学校的老师到他家去休息一下。许建领着人来到他家里。然后自己返回了学校。焦躁不安的等待着省市县乡四级领导们的到来。等待都是一种煎熬人心的事。特别是等待一群能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人物时,那种随着时光点滴流逝,而心灵更加的倍受折磨。一腔苦恼,还要硬装着笑容。赔着小心,还生恐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此时,许建心想为何命运总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总让别人轻易的随手操纵。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劲儿,为什么站不到山顶,抓不住命运的那怕是一丝即将挣断的稻草。

  想着这些,他不禁朝外面瞟了一眼。村委会改成的办公室昏昏沉沉的。冬天的季节,这房间总是这样的。天黑的特别早。等待到下午三点十二分钟,校外响起一阵汽车的鸣笛声。大家彼此内心都一阵离奇的激动。不管是好是坏,这个时刻似乎终于等到了。等待有多么漫长,等待的痛苦就有多么的漫长。大家都坐立不安。在办公室里,一个个漫无目的乱动着。陈校长一个人迎出了校外。七八个人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院子里。校长室太小。只进去了三个人,应该是省市里的领导。透过窗户,许建看见金副乡长和几个人站在校长室的门外。大冷的天,几个人站在屋外,无所事事的瞅瞅天,看看地,再环顾一四周的院子。金副乡长踱到一棵杨树前,右手扶着杨树,从下仰头往上看。

  陈校长从屋里出来,过意不去的对这些领导们说:到屋里坐吧!天怪冷的。

  众人无语。最后,还是金副乡皮笑肉不笑的,对陈校长说:你去忙吧。外面空气好。一会儿就好了。

  正如金副乡长所说,核编大约持续了十分钟左右。一个人到教室里,挨班清点了一下学生人数。另外两个人都校长室里,对着证件,挨个对全校十五个老师,询问了一下。许建是倒数第二个进去的。感觉像过堂似的。查证件,问话的是一个少妇,三十来岁。坐在正冲门的校长办公桌前,许建站在门内,往前再挪动半步,就碰到了桌子,往后再挪动半步,就出了房门。所处的位置让他感觉很别扭。他瞟了一眼那少妇,感觉仿佛从天上掉下来似的,浑身衣服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少妇的眼睛很明亮。她使劲打量了几眼许建,低头看了一下毕业证上的照片。然后不待许建回答,就一口气不停的问了他好几个问题。何年生人?那个学校毕业。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参加的工作。许建一一作答。身旁站着一个肥胖的男人,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许建。许建感觉后背直发凉。少妇沉默一会儿,说好了。许建听了,如蒙特赦,转身头也不回的走了出去。

  金副乡长看着他,笑呵呵的。许建本想走过去跟他打个招呼,又恐别人说他拍领导的马屁。礼貌地冲金副乡长笑了一下。然后回到了那间昏暗的办公室里。陈校长最后一个去核实的证件。又过了片刻儿,领导们便起身赶往下一个地点。全校老师,跟着来到了校外。汽车早已驶向远方。

  大家都如释重负的回到办公室里。在暗暗的房间里议论了很久。四点半左右,就让王楼学校的学生们回去了。许建又一次站到队伍的最前方。仿佛指路人一般,在他的内心里深深的意识到,连自己的人生方向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能给别人指路。

  王芳在一群中年人中间,仿佛一朵出水的莲花,不说亭亭玉立,美貌惊人,倒也清秀端庄,忍不住让人多看几眼。许建想,在农村不管一个少女是多么的漂亮,清秀,只要一结了婚,再拉扯一两个孩子,用不了几年,便成了一个被生活摧残得一脸皱纹和风霜,什么也不再讲究的农村妇女。生活的磨难让留下来,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向往着遥远的远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