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义诗经 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绪义诗经 心得-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斯大人年青的时候做小吏,有一次如厕,看到厕中的老鼠吃的是人拉出来的脏物,盘缩成狗那样,怕人,一天之中受人惊吓不知多少次。后来他去仓库,看到仓库中的老鼠,吃的是大米,住的是宽敞的房子,从不怕人。两相对比,李斯大人终于顿悟:做人就和做老鼠一样啊,有没有出息,就看他是生活在茅厕里还是生活在谷仓中。
  李斯大人这一悟,如禅宗所说的“醍醐灌顶”那样,悟出了人生哲理,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老鼠哲学”。从此,一心向仓中鼠学习,果然成了大器,辅助秦始皇灭了六国的老鼠,一统八荒,官至宰相,爵封列侯。
  后人把李斯大人列入“法家”,以为他没有读过《诗经》,也不知《诗经》里面有这首《相鼠》。其实,李斯大人曾拜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和韩非子同过学。毕业后,大概专业不对口,改行了。到了后来六国一统,李斯大人做了宰相,就下令把《诗经》一类书全都烧了。试想,他要没读《诗经》,怎么会对老鼠有那么敏锐的洞察力?后人什么鼠没有见过?可就没有再创造一门子老鼠哲学来,只有李斯能。他要是没读过《相鼠》,怎么会对《诗经》那么痛恨?
  李斯应该一方面要感激老鼠,一方面又恨《相鼠》。这种复杂的心态,现代人不也一样?
  这首《相鼠》可能是诗经中骂得比较痛快淋漓的一首了。它不同于《硕鼠》。《硕鼠》是言老鼠之贪而又懒,应该是贪官一类;《相鼠》则是斥人而无礼、人而无耻。人无礼仪,无异于鼠。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后者则纯粹出乎人性。
  我很感慨先民对老鼠属性了解得如此之细。老鼠作为人类的天敌,可能是人类最讨厌的动物之一了,正是因为它的破坏力,才使得人们把自己痛恨的对象比作老鼠。但是,三千年来,当人们在唱《相鼠》时,老鼠们总在一旁哈哈直笑。现代的老鼠们不再做李斯那样的蠢事,他们知道书是烧不掉的,还不如自己来编书。
  我便想起了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有一道15分的阅读题,我以为,光是这道题的题目就足以显示了命题人的“学问”了。不妨照抄下来:
  鼠,特别是家鼠,本是令人痛恨的动物,然而它在十二生肖的乐队中却有拉首席小提琴的荣耀。古人用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子”位的鼠永远打头。
  鼠与人类关系密切,有关鼠的童谣在旧时深受儿童喜爱。流行于京津一带的《小耗子偷油》,今天五十岁左右的人都会有印象;而《猫拿耗子》中“耗子大爷”的形象更带有几分老北京市民的懒散与穷讲究,十分可爱。不过,最为儿童神往的莫过于“老鼠娶亲”的民间传说,几乎流行于全国。春节前后,有关生肖的年画、剪纸,不仅是成年人点缀年节气氛的物品,更是儿童进入童话世界的向导。
  在浙江绍兴一带,人们常称年画为花纸。鲁迅《狗·猫·鼠》一文忆及童趣有云:“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清代梁玉绳《清白音集·嫁鼠词自注》:“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民间布玩具多有表现这一题材者,颇受儿童欢迎。旧时流行的玩具,用手帕折叠为鼠,或用布缝制而成者,都曾是儿童的宠物。作为生肖,老鼠在民间艺术如剪纸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清光绪间山东掖县“十二生肖童子”之一的鼠。但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老鼠题材者就不多了。元代钱选《桃枝松鼠图卷》所绘并非家鼠,明宣宗朱瞻基则有《苦瓜鼠图卷》,画的分明是家鼠了。
  

相鼠:秦相李斯的“老鼠哲学”(2)
文学作品中,鼠的形象在《诗经》中早见,如《魏风·硕鼠》、《啵纭は嗍蟆返取L拼苴摹豆俨质蟆芬允笥魈拔壑倮簦小端妒蟆芬乓狻L拼醵鹊摹豆啪导恰沸词笱龋笫朗蠡楣适轮群印!段饔渭恰返诎耸换刂涟耸兀次薜锥粗械睦鲜缶铺粕汕祝鞘蠡楣适碌姆⒄埂G宕阉闪洹读恼疽臁分杏小栋⑾恕芬黄慈耸罅蛋瘢允笪荆∪缧硐砂狭死追逅碌陌咨撸詹蝗绾雀呃寺省G宕妗妒骞帷分械穆Π⑹蠹仁鞘笄怨吠抵剑质巧比诵资帧5允笪潞耪撸谖难ё髌分胁⒉欢际腔等耍端按分械陌兹帐蟀资ぃ粢话倭惆私械娜宋铮弧度牢逡濉分写竽侄┑摹拔迨蟆备墙岚莸南酪逯浚艿蕉琳叩南舶
  这段文字大概是一篇替老鼠平反昭雪的宣言了。在命题的大人先生笔下,老鼠简直成为了人们身边的一宠物了。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表明这些老爷们看似渊博的学问底下其实是一幅空皮囊。
  一开头,赋予老鼠以“首席小提琴师的美誉”,大概就为老鼠平反定调了。他并不知道,十二生肖中,以鼠打头,并不是老鼠有什么德,而不过是子时正属一天中的夜未央时,这个时候正是老鼠活动频繁的时候,故古人以鼠对应子时。而民间的“老鼠成亲”,之所以画成“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样子,其实正是对一班读书人的讽刺。儿童玩具中以老鼠为题材,也仅仅是逗小孩一乐罢了;文学作品中的老鼠并不都是坏人,就意味着老鼠可爱吗?“五鼠闹东京”中以“五鼠”作为五个侠义人士的外号,并没有赋予他们以老鼠的习性,不过是借此发泄对朝廷的对抗与不满情绪而已。“五鼠”不过是对应被朝廷御封的“玉猫”展昭,读者喜爱的总还是五个侠士而不是老鼠的习性吧。
  命题的大人先生们大概是想在这里告诉中学生们,老鼠有多可爱啊,要我们善待老鼠。要不然,他为什么偏偏不提“老鼠过街,人人喊杀”,不提“穿老鼠皮走猫步”这类典故呢?看来,这又是继李斯大人之后一种新的“老鼠哲学”了吧。
  网上盛传着两首《老鼠给猫的绝情诗》,传来传去,作者已经搞不清了,兹录一首下来,供来年的考官们命题之用:
  老鼠给猫的绝情诗(两首)
  猫饿了,在鼠的家门口守了一天一夜。
  鼠感动了,跑到BBS给猫发了两首诗。
  ——题记
  ONE:
  你还在那里望着我
  死死地守在我门前等着我
  爱被你炙烈的深情所燃尽
  你怎么叫我狠得下心
  再拒绝你的真心?
  ↓
  999朵玫瑰 都已零落
  999次真心  都已枯萎
  你怕别人 抱走我的芳心
  在门外 如狗般的为我守候
  ↓
  你追追追 追到天荒地老
  我逃逃逃 逃到心都死掉
  你恨恨恨 恨我的铁石心肠
  我怕怕怕 怕你的激情燃烧
  ↓
  你爱爱爱 爱到心都碎掉
  只能怪怪怪 怪缘分已老掉
  你吼吼吼 吼你的心伤
  也只能怨怨怨 怨幸福已死掉
  你怎么能怪我太过骄傲?
  几千年的追逐 也追不到?
  你怎能怨我 爱上粮食?
  连你的心都放掉?
  ↓
  爱上粮食
  是我的骄傲
  连命都可以丢掉
  ↓
  恋上粮食
  是我的依靠
  谁都可以放掉
  ↓
  你还很爱我
  爱到恨不得将我吃掉
  你还是很疼我
  疼到怕我伤到
  却又狠不下心
  让我逃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干旄:古代人才招聘的方式(1)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啵纭じ伸
  古来明君圣主大都以求贤若渴著称。因为,即使是刘邦这种不读书的开国皇帝都知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一个人即使再圣明,也不大可能是全才;即使是全才,也不大可能一人可以独揽天下大事。正如民间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求得贤才相助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的一条成功之道。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才,自古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谁也预料不到,他求贤访贤访求来的是否都是可用之才。因此,一旦一百个人一万个人中出了一个像姜太公或者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求贤之名就千古传诵了。
  细细梳理,五千年以降,中国历史上也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求贤的模式。
  一种模式是梦中得贤。如武丁之求贤,是梦中先王商汤给了他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就叫“说”,武丁醒来,遍察周围之人,没有一个像梦中之人。于是画影图形,派出得力人员遍访天下,终于在一处民工工地上发现了傅说。要不是有先王之嘱,我想,武丁再圣明,也断断不敢把一个搞建筑的民工(在那时是奴隶)请到皇宫做宰相的。后来周文王求贤,也是梦中得人。据说文王一天晚上梦到飞熊进来,就命巫史占卜。《六韬》中是这样说的:
  “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熊的一种),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与语大悦,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倘若没有神的启示,文王恐怕也不敢把一个疯疯癫癫,直钩子钓鱼的老头请进皇宫做太师吧。
  第二种模式是刘备“三顾茅庐”式。被求的一方是名重一时的贤才,这大家都知道,刘备他们也知道,但贤才偏偏隐居不出。为了实现求贤的愿望,刘备们才降格屈尊以求,终于用诚心感动贤才,促成贤才出山,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史书上诸如汉光武帝之访邓禹、明太祖朱元璋之访徐达都采取这一模式。
  第三种求贤模式就是《诗经》中这首《干旄》中所述的模式,明君出求贤令、贴招贤榜。《干旄》大约就是力图中兴卫国的卫文公的一首“招贤令”。他亦想效仿武丁和文王,派出大部队,打出各种旗帜到处散布招贤的榜文。一会儿来了一队打着师都旗的人,束着高高的素丝,带着几匹良驹宝马,虚席以待;一会儿又来了一队打着州旗的人,同样束着高高的素丝,带着几匹良驹宝马,虚席以等;不一会儿又来了一支打着县旗的人,打扮也一样,马儿也备好了,只等贤才上马。
  这阵势看懵了那些自诩为才子的国人,如此贤德如此诚心的国君来招聘人才,我拿什么来回报他呢?我真的有安邦定国之策吗?我想,一些自视甚高的才子面对这阵势,也不得不谦恭谨慎起来,那文公所招聘到的人才也少了许多滥竽充数之辈吧。
  这种模式没有传奇色彩,但更现实,也是历史上被广泛采用的。后世“千金买马骨”的人,大概也从此受到了启发。
  这一模式到了后来又有了创新。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模仿这一模式,加以新的成分。他不仅出布告文书,而且也派人四处相请,甚至还自己作诗以明求贤若渴之志。
  曹操是一代枭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