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央警卫-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当杜丽想开门离开时,听见啪的一声响,杨秀英身边的杯子应声粉碎,杨秀英尖叫起来。有刺客!杜丽扑了过去,把杨秀英推到墙的死角,又一声啪,子弹击中杨秀英刚才的位置,在墙上溅起一团白色粉末。
  还是狙击,从小铁窗射进来的子弹。
  杜丽压住杨秀英,取出手枪,但不敢伸头去看,因为她知道,对方可能已经再次瞄准了她们。
  第一次是幸运,第二次是机敏,第三次露头,就是愚蠢了。
  公安处遭枪击是严重的政治事件,公安处马上进入一级戒备,熟悉狙击的李猛在杀手开第一枪的时候,就初步判明了方向,开第二枪时,他确定了对方的位置,是离公安处六百米外的十字街钟楼顶层。抓住杀手,刻不容缓。李猛和赵大勇急速赶往供销大楼截击。
  拘留室里,杨秀英惊魂未定,吓得发抖。看来,她并不能视死如归。杜丽在确定安全后,把她转移到了另一个比较隐蔽的房间。
  “救救我,他们想杀我灭口。”杨秀英脸色苍白,拉住杜丽。
  “别怕,我们会保护你的。”杜丽说。
  “他们一直想杀我们,这是一场阴谋。”
  他们?他们是谁?杜丽听不太明白杨秀英的话。
  “别紧张,在这里你很安全,把你知道的都告诉我们,争取立功。”
  杨秀英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是被田顺发展进特务组织的,但我真的爱他,从学生时代就爱他。为了他,我可以做一切事情。”
  爱是没错的,就怕爱错了人。杜丽想。
  “在这个特务组织里,你负责什么工作?”
  “联络员,也就是递递情报什么的,负责跟一个代号叫‘米兰’的单线联系。”
  “米兰?”杜丽暗喜,隐语中的“米兰”终于有眉目了,“‘米兰’的真实身份是谁?”
  “我不认识她,从没见过面,每次我都是按田顺的吩咐,把情报送到指定的地点,‘米兰’就来秘密取走了。”
  杜丽略感失望,也许田顺知道“米兰”,可惜田顺已死,“米兰”的身份又是个谜了。
  “那你知道‘蜥蜴’吗?”
  “‘蜥蜴’?”杨秀英一脸茫然。
  这有点出乎杜丽的意料,杨秀英根本不知道“蜥蜴”,当然也不是蜥蜴组织的人。她只是一个外围的小特务,被人利用,一把工具而已。杜丽不禁为这个痴情的女人感到悲哀。
  “你刚才说的他们,是谁?”杜丽问。
  杨秀英的脸上显出惧怕的表情:“我们这个组织代号晨光,田顺前几天跟我说,晨光被怀疑出了内鬼,上面将会执行清除行动,我们自身难保。我想,陈瓯就是被他们清除的。我不敢交代问题,就是怕也被清除,但想不到……想不到他们还是下了黑手。”
  杜丽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蜥蜴”那么残忍地杀死“自己人”。除了灭口,原来是为了保证实施暗杀M首长计划,先得把出了问题的“毒瘤”给剔除掉,割肉疗伤,魄力也真够大的。
  “蜥蜴”其实并不轻松,有了“内鬼”,这个特务“子组织”就变得极不可靠,很可能被一网打尽,影响整个潜伏特务网的安全。“蜥蜴”急于甩掉“病变”的尾巴,跟103一样,他同样面临着复杂的问题。
  杜丽暗暗为“山鬼”捏了一把汗。
  

1964年10月17日00:25 台州
十字街钟楼九层高,是台州当时最高的大楼,有点模仿上海外滩海关钟楼的西洋造型。除了收音机里的整点报时,钟楼顶上的四面西式大钟成了人们生活计时最重要的参照。
  李猛和赵大勇赶到杀手射击现场的时候,早已人去楼空。楼下供销社的值班职工睡眼蒙眬,哈欠连天,对潜入特务一事如堕五里雾中。警察都跑上钟楼了,才豁然清醒。
  现场勘察很容易就还原出特务的行踪:杀手利用开锁技术,直接从门口进来,然后径直上了九层楼顶,在平台处对公安处的拘留室窗口进行伏击。开完两枪后,又从原路退出。这是一个极其沉静、老练的对手,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会惊动任何人。
  李猛和赵大勇在平台上勘察,发现杀手第一枪未打准的原因,是平台上风太大。风力是影响狙击精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那么远的距离,第一枪竟能击中杨秀英身前的茶杯,也算是一等一的高手了。
  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连弹壳都被捡回去了。
  “夜猫”赵大勇还是在平台角落里发现了奇怪的东西:“看,这是什么?”
  几片小石子,指甲般大小,排成一个小三角,中间又放了一粒圆形的,像一只眼睛。
  赵大勇只是好奇,但李猛的心却像平湖里乍起了秋风,波动了,疑惑了。
  是他?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已经死了!不可能再回来的。
  李猛感到窒息,慢慢蹲下去,抚触小石子,却像碰到烧红的热石似的缩回了手。
  “怎么了?”赵大勇看了看李猛,李猛的表现让他感到奇怪。
  “没什么。”李猛从强烈的情绪中回复过来,回答。
  陈思被解救的那一刻,刚好是那两个假警察把蓝荧荧的毒针针尖对准他颈部的时刻。他的秘密被发现了,假警察已经等不及“上面”的命令,不得不决定马上消灭他。
  谢天谢地,他们的毒针还没扎下来,门就被踢开了。五六个警察举着枪冲进来。
  “不许动,举起手来。”
  乖乖地举起了手,反抗没有任何意义。
  手脚终于轻松了,陈思热泪盈眶,像见到了救命恩人,抱着其中一名警察又哭又笑。
  “你就是陈思吧?”
  “是的,是的。”
  “请跟我们到公安处做笔录。”
  “应该,应该。”
  陈思和两名假警察都被带回了公安处。路上,陈思问起公安处怎么收到的他那微弱的求救信号,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知道,谁也不肯告诉他。其实是歪打正着,许则安不是派了无线电侦测小组布置在唐小六特务电台周边吗,既然是侦测,那肯定是全方位的,竖起耳朵尖听。结果就听到了陈思发出的信号。于是,定位,追踪,解救,一气呵成了。
  陈思的笔录跟103小组的推测几乎一样,只是通过收音机收到电波,还是觉得有些偶然,但这个世界就是由很多个偶然组成的。偶然中的必然,偶然中发现必然,这是客观规律。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和保护证人,陈思被关照安排在了一间留置房间里。范哲亲自去看了他,当他故意把特务电台的型号透露给陈思时,哪知道这个无线电专家直摇头,他愿以人头担保,一口咬定收到的电波绝不是MF-6型快速电报机发出来的。
  如此肯定,让范哲心里也打了鼓。
  难道还有另一个电台?
   。 想看书来

1964年10月18日00:31 台州
午夜如墨,万籁俱寂,唯有风在动。
  公安处仍然灯火通明,但窗帘紧紧拉上了,为了防备再有人暗袭。
  两个假警察的身份查清了,是当地的小混混兄弟,叫梁海、梁涛,平时好吃懒做,爱打架,稀里糊涂被特务诱惑,为其卖命。一旦进了特务组织,卖不卖命就由不得你了,不管划不划算,都得卖,命是廉价的,何况你的命在别人手上掂着呢。
  其实这两个小混混还算不上特务,至多算打手,完全听命令行事,脑子也不会打弯。所以干的都是些造谣生事、扰乱治安的低级活。这些事情,有田顺这只大蟹在公安处罩着,自然没什么大问题。他们当然不知道背后撑腰的是谁,只是觉得,特务组织真不简单,什么事都可以摆得平,就愈加敬畏了。
  问及上线,答,不知道。每次任务,都是有人以敲两下门为暗号,塞字条在他们家门口的信箱里。他们去取时,那人早走远了。昨晚十点不到,他们刚要睡,又来暗号了,跑下去一看,门口放着个包裹,赶紧拿进屋里拆开,里面包着两套警服、一枚毒针。
  这次的任务把梁氏兄弟吓傻了,但任务条上写着,如果不完成任务,这枚毒针就不是打在别人身上了。他们相信“组织”说得出,做得到,与其打在自己身上,当然不如打在别人身上,这个道理连傻瓜都懂。
  但103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上线。顺藤摸瓜,总要先找到藤的。
  人走远了,不等于看不到,至少能看到背影,说,从实说。
  从实说了,背影是个女人,三十岁的样子,喜欢穿蓝布雪花点衬衫。
  女人,又是女人。敌人正是运用了人们对女特务疏于防范的弱点,长期潜伏,伺机活动的。
  蓝布雪花点衬衫?袁智强看了梁氏兄弟的口供,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似在哪儿见过这种衣服,好似不经意间一瞥留下的模糊印象。
  人的记忆就是这样神奇,你看到的任何东西,其实都没有遗忘,只是暂时放入大脑的杂货仓库里了,到需要的时候,它可能会闪现出来。潜意识的空间是巨大的,但过于庞杂,要真正找出它,也不是件易事。
  袁智强苦苦回忆着,回忆晚上经历的每一个细节,猫抓似的难受。终于,让他想起来了——
  是那个男孩,送水果篮炸弹的男孩!昨晚九点半左右,他和赵大勇前往位于肖家里的男孩家调查,经过他家院子时,晒衣竿上就晾着一件蓝布雪花点衬衫。
  没错,是她!袁智强恍然大悟,连忙把这个巨大发现报告给范哲。
  103竟然落入了一个简单的圈套之中——
  谁说小孩不会撒谎?在大人的诱导下,小孩撒的谎可能更可怕,更具破坏力。亲手递给男孩水果篮的,不是嘴边长有绿豆痣的陌生中年妇女,不是别人,是他的妈妈——张氏。不用担心男孩的危险,从触动开关到爆炸还是有十多秒的时间,足以跑掉的。
  疑惑迎刃而解,神秘中年女人踪影全无,并非其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根本不存在此人,子虚乌有。张氏授意儿子送炸弹,又编造谎言,故意误导侦察人员。怪不得当他们再次上门时,张氏变得很不耐烦和特别谨慎,表面上是为保护孩子不受刺激,实则为了阻止深入调查。
  很快,张氏的户籍资料就查到了。张氏,姓名张菊,三十岁,是个寡妇,棉纺厂职工,有独子肖兵,居住在肖家里21组18户。
  张菊是属于“蜥蜴”还是“晨光”?一个是大网络,一个是小团体,潜伏的特务们,都有各自的一条线,特别是外围组织,彼此很少交集,特务间也大多不认识,以为这样可以避免被一网打尽。但是,越往核心,联系就越紧密,就跟蛛网一般。要打开蜥蜴组织的核心,必须抓住关键的那一点,扯出几条线。
  从案情上分析,张菊肯定受了田顺的指派暗杀103小组成员的。那么,其属于晨光组织的可能性大一点,但从谋杀的手段和炸弹的精巧程度看,又不像外围的普通情报组织能够施行的。
  范哲希望,张菊就是那个点,“晨光”和“蜥蜴”间的交织点。
  他下令,由袁智强负责,火速赶往肖家里拘捕张菊。
   。。

1964年10月18日00:35 台州
关于能否用陈思的问题,103和公安处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陈思是无线电专家,熟悉台湾的发报体系,台州公安处正好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可以让他参与到侦测工作中,发挥专长,找出敌特的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