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之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常识之败-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一片沸腾的失序中心,克林顿处于巧言善辩的银行家说客和充满传教士般热忱的罗贝塔中间,他的心主宰了大脑……这不是头一回了。
  他完全明白,他已在黑人和西班牙裔社区新房主中建立了好感,但他不能不留意到一个非常严峻的警告声在他耳边低语……前头可能有麻烦。
  克林顿总统想考虑银行家们的担忧,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罗贝塔强迫提供不安全按揭的高压弄得非常沮丧。一个在美国金融界有着极深根源的相关问题正摆在总统面前。
  这就是传说中的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作为后华尔街崩溃时期的立法,它禁止商业银行同投资银行合并,从而令手段高超的投资家们没有机会把手伸向无限量的存款人的钱。《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就是制造障碍,并且将障碍保持了六十多年,但美国的大银行想要废除它。它们在1988年就曾尝试过,但失败了。又过了四年,这一大萧条时期的立法再一次面临打击。
  克林顿总统明白这其中的分歧,他对改革非常谨慎,也警惕着不要被视为美国大银行的同伙。他理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复杂性,以及其根源和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某些狠毒的投资银行将巨资投给像安然那样的公司,然后席卷不计其数的小存款人的现金轰然倒下。这些都是克林顿总统不愿意看到的。
  一方面,美国的主要清算银行认为,这样的合并会通过增加产生丰厚利润的机会,强化整个金融业。但许许多多经营小银行的人们在担忧,《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除会最终导致巨鲸吞灭小鱼。
  克林顿总统始终关注历史,他意识到,商业银行对股票市场的过度投资是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主因。这些商业银行跨越了禁止线,购买公司股票再转售给公众投资者。这样的做法风险太高,而对高额利润的追逐蒙蔽了它们的判断。
  在20世纪30年代的暴风雨中,坚持立场的是前任财政部长、弗吉尼亚州参议员卡特·格拉斯,他也是美国联邦储备制度的创始人。这位严肃的*党报业经营者坚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应被永远分隔开。
  他得到了住房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主席、亚拉巴马州众议员亨利·巴斯科姆·斯蒂格尔的支持。正是他们设置的严格的法律壁垒,对华尔街的最大危机发挥了拯救作用。大银行从此被禁止在股票市场上大举投机。但即使在那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此法过于严苛。
  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仅三年后,主要的大银行就集结力量第三次试图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但再次无功而返,因为全国的小银行拼了老命抗争,抵制它们认为会灭了小银行的新制度。1996年,大银行再一次失败了。
  然而,1998年早春,华尔街引爆了导火索,并发出强烈信号:市场将抛开政客,一意孤行。4月6日,花旗银行宣布同旅行家保险公司合并。这是一家拥有和控制投资银行美邦证券的大公司,合并将创造出出一个集银行、保险和证券为一体的巨头,公然挑衅《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众议院赶紧整出个改革法案,但克林顿总统对此有多种担心并明确肯定会否决它的态度之后,该提案在参议院就寿终正寝了。但是,花旗和旅行家的700亿合并依然不加理会地继续前行。结果就是产生了一个银行巨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联合体。它有权卖债券、收存款、放贷款、销股票、卖保险,还能经营各种金融活动,而这些全都用一个名字:花旗集团。
  这笔交易显然是违法的,但花旗集团有五年的时间去改变法律,再说他们有的是钱。参议院呻吟了一下,而总统基于对全国小银行的考虑,则有些担忧。
  然而,美国势力最强的银行游说家们就是想要废掉《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他们动用数百万美元的政治献金猛砸政客们,连哄骗带地施压国会终结这个大萧条年代的老土法案。毫无疑问,他们赢了。1999年11月,提案在参议院以54票对44票,在众议院以343票对86票获得通过。接着,两党最终提案在参议院以90票赞成、8票反对、1票弃权,众议院362票赞成、57票反对、15票弃权,一举获得通过。这么大的差距使事成定局。我牢牢记得这一天。我一辈子都在听我老爸说,历史正在不可避免地重演。我听到很多人告诉我,现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一切都进化了,“21世纪的门阶”意味着一切已经比1933年先进多了。
  哦,是吗?我从来不信。没什么不一样的。我知道《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审慎设置是为了保护客户的银行存款,防止内部勾结引发的危机,防止出现由纸牌或多米诺骨牌建造的房子。卡特·格拉斯的法案在他去世后,已经成功地防止多米诺骨牌倒下长达半个多世纪。
  现在一切都完了。他们移动了多米诺骨牌,令其一个压向另一个。我记得1999年11月12日看着电视新闻时的担心。屏幕上的景象以我老爸告诉过我的样子闪现。我看着克林顿总统站出来,也许违背了他的明智判断,签署了全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不到十年时间里,这一行为要对将整个世界带到金融毁灭边缘负直接责任……尤其是对于我的灾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劳伦斯·麦克唐纳对话宋鸿兵(1)
时间: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14:00
  地点:长安俱乐部
  主持人: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财经人士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长安俱乐部,参加由译林出版社和环球财经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对话》活动。出席本次对话活动的嘉宾有来自美国的劳伦斯·麦克唐纳先生。他是盘古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前雷曼公司的副总裁。本书的总策划、出品人宋鸿兵老师;他是环球财经杂志的出品人,也是环球财经研究院的院长。还有环球才智公司的副总杨巍老师,以及宋鸿兵老师的助手潘桐老师。首先我们想邀请本书的责任编辑(陈锐)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本书责任编辑陈锐:首先在此向在座的媒体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对这本书和译林出版社的支持。同时也借这个场合,向本书的作者和译者表示感谢,如果没有这二位也出版不了这本书。这本书在2009年7月出版的,译林社向宋老师联系后,他向我们推荐这本书并担当这本书的译者。我作为一个编辑还是蛮有信心将这本书作为2010年中国最畅销的一本书。首先我作为责任编辑,我读这本书的遍数最多的一个读者,我感觉不同的读者一定会从这本书中读出他们想要的东西。你作为一个金融人员,从一个商学院的学生到一个金融高管,这本书会给你指出一条路。你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2008年金融危机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原来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往往从宏观的角度给出了很多解释,这是从投资银行当中如何去解读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如果你既不是业内人士,也不想进入这个行业,但你想了解金融界的一些东西,可以从这本书当中学到很多的金融界知识。它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常识,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如何在华尔街影响到很多人,如何在华尔街生长、膨胀,到最后泡沫破裂的一个过程,你会学到很多经济学的知识。我作为一个责任编辑强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同时大家读了这本书后,尽管我读的遍数很多,但是其实还有很多疑问想询问作者,而且也希望作者能揭秘更多的秘密。今天是一个很好的场合,作者和译者都在,并且都是金融界的资深人士,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揭示更多的秘密。也希望在座的朋友能借这个机会把这个活动做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责编程先生的介绍。我们现在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座的很多媒体朋友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宋老师愿意来策划这样一本书,以及宋老师的一些想法。现在我们请宋老师简单来说几句。
  宋鸿兵: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就有一种比较深刻的体会,劳伦斯是从雷曼的角度解读,劳伦斯是交易员出身,对这次整个金融海啸核心的源头。他是从雷曼的视角来看金融危机,在房地美工作期间,我们看到了美国整个地产金融行业爆炸的源头,它爆炸的冲击波之所以能够波及到全世界,这个产业链条是各个次级贷款银行创造出了大量的有毒资产,通过我们房地美加工制造,最后销售是在劳伦斯这完成。当他们销售完成后遍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和很多投资人手中都持有这样的资产,当最终这个暴露时从两房一直到雷曼谁也没逃过去。06、07年我大部分时间是从房地美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读了劳伦斯书之后,觉得它非常形象、非常直观地给你一个切身的感受。讲他们是怎么把这个东西交易出去,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初我看到这本书就很喜欢,如果我们能把这两个视角结合在一起,那就能对金融海啸的认识多了一个方面,可以跟我的指示体系进行一次非常有效的结合。劳伦斯很大的特点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融合到书中,这跟我的表达方式也很接近,一读就很容易读懂,很容易找到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当我把这两种经验结合在一起时,发现我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就会有一种更大的视角。这是书本身能给广大读者一个全景式的展现金融危机的视角,这本书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广大读者来说它能让大家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正确认识金融海啸和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劳伦斯·麦克唐纳对话宋鸿兵(2)
劳伦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就是要告诫美国、中国如何避免下一次雷曼兄弟的金融危机。我们环球财经推的主要概念是,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从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不要再一次重蹈覆辙。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中国是,我们把中国模式分成三个阶段,建国前30年是中国模式,我们走了一条模仿苏联和东欧的模式,中国模式是模仿欧美模式。欧美模式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也说明这种发展很有问题,尤其是从金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的。未来中国30年应该怎么走?我们正在研究中国应该怎样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现在在我个人看来中国的知识界也好、经济学界也好,它整体的形态是有问题的,我们一直在说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不彻底,为什么不彻底?我们还在渡河,还没有到达彼岸,谁是我们的彼岸?美国,这就是著名的彼岸理论。中国的改革什么时候达到美国,那才叫完成了。我们这圈人都是有强烈的质疑,在我们看来国家跟个人是一个道理,我常常举一个例子,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他没有必要变成另外一个人才能证明成功。从这个意义来讲国家也是一个道理,中国和美国可能由于历史、文化各方面的自然资源都不一样,这两个国家走出来的都可能会变成一个非常成功的国家,但是走的模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这点跟成功人士发展的道路是一样的。我们国家的知识界的心态应该做一个调整,中国这么一个伟大的文明,成天在想如何变成美国才是成功的,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