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情操论-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到新奇和崇敬,却仍然能够从朋友的角度去体味其中的意蕴,并且为一种如获知己的感觉而兴奋不已。相反,如果朋友对此毫无兴趣,我们会非常生气,再也无心继续朗读下去。这又一次证明,朋友的欢笑无疑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而他们的冷漠定然会令我们失望。尽管这或许可以说明我们为何时而高兴,时而忧伤,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虽然心有灵犀让我们快乐,知音难求使我们痛苦,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另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
  所以说,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
  最能让可怜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吐苦水的对象。他的同情使他们卸下了心头的部分重担,甚至可以说他分担了他们内心的一部分痛苦。他不仅和他们一样的痛苦,而且与他们共同承担,从而减轻了他们心灵的重负。可是在倾诉的同时,那些可怜人的忧伤又在头脑中复活,他们在回忆中唤醒了过去的伤心事,因此涕泪横流,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过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安慰,他们重新唤起的悲痛从别人的同情中获得了更大的补偿;相反,对可怜人最无礼的侮辱是轻视他们的不幸。不愿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还只是缺乏礼貌,而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
  爱带来愉悦,恨产生不快。因此,我们希望朋友接受我们的友谊,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愤慨。当我们身处顺境时,即使朋友很少关心我们,也可以得到原谅。但是当我们受到伤害时,他们表现得无动于衷,就会让我们受不了。如果他们不领会我们的感激,也不会像不同情我们的怨恨那样惹得我们怒火中烧。与我们的朋友关系不错的人很少能得到我们的友谊,但是那些跟我们的对头接近的人很容易招致我们的敌意。即使我们对前者抱有成见,也很少向朋友抱怨,虽然偶尔会因此发生争吵。但是如果他们跟后者友好相处,我们就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仗了。爱和快乐总是令人惬意,让我们内心满足,别无他求。悲痛和愤懑总是让我们耿耿于怀,没有同情我们就无法得到宽慰。
  当一个人由于我们的同情而感到欣慰,由于得不到同情而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很高兴献出自己的爱心,而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自责。我们不仅对成功人士表示祝贺,也会去安慰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肝胆相照,那么在同他交谈时我们得到的快乐,会远胜于偿还我们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对他报以同情,即使因此而免于痛苦,我们也会为无力分担他的不幸而感到难过。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不幸而痛哭失声,而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遭遇之后觉得自己不致如此,我们就会认为他小题大做,胆小怕事。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因为捡了一点小便宜就得意洋洋,我们也会瞧不起他,觉得他头脑发热。如果我们听到一个笑话觉得不过如此,而朋友却大笑不止,没了分寸,我们甚至会生气。我们的感情与别人是否—致能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纠正“不合适”的情绪
如果旁观者的同情与当事人本来的情绪完全一致,他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适度得当的;相反,当他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受了欺骗,那么他必然会觉得这些感情过于夸张,名不副实。因此,认为别人的激情是实实在在、有根有据的,也就是对他表示同情,否则我们就丝毫不会同情他。一个人对我的受害感到气愤,而且看到我跟他一样义愤填膺,就一定会认同我的观点。一个自始至终对我的悲痛表示同情的人,自然会认为我的悲伤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个人跟我一样欣赏同一首诗或同一幅画,他一定会对我的赞美之辞点头称是。如果一个人跟我听了同一个笑话并且一起开怀大笑,他当然不会觉得我的笑声有何不妥。相反,在所有这些场合与我的感受完全不同的人,难免会持有异议,因为我们的感情根本格格不入。无论是我的仇恨超过了朋友的义愤,还是我的悲伤压倒了他们发自内心最温情的体贴;无论是我的评价或高或低总之不合他意,还是我的笑声或大或小反正与他不同,总之,只要他在权衡了客观情况以后认为我和他的感受多少有些差异,就会对我或多或少地心怀不满。此时,他只能用自己的感情作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我的感情。
  如果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示赞同就意味着要采纳它们,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服膺同一个观点,我当然会同意你的看法,否则我自然会表示反对。同样,我也不可能同意你的看法却不采用你的意见。众所周知,对别人的意见是否赞同就意味着它与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感情。
  的确,有时理智上的赞同和情感上的一致并不是完全合拍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可是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承认,哪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理智的信服最终还是来源于同情。在日常琐事中人们的判断不容易被错误的理论误导,所以让我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个笑话很不错,而且朋友们的笑声也非常自然,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笑,那是因为我们或许正好忧心忡忡或者心不在焉。可是根据经验,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笑话会引起哄堂大笑,而这个笑话正巧是这一类。虽然当时的情绪不允许,但是我们知道平时我们完全会跟大家一起开怀大笑,所以我们并不反对朋友的笑声,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所有的情绪。一个面容悲戚的陌生人在街上与我们擦肩而过,继而有人告诉我们他刚刚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此时我们不可能对他的悲伤心怀疑问。然而,虽然我们并不是冷血动物,我们却无法体会他悲痛欲绝的心情,甚至根本想不到对他表示一点关心,这种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也许我们与他和他的父亲素不相识,也许由于杂务缠身,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象他此时的处境。但是经验告诉我们,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必然是痛不欲生,而且我们清楚,如果有时间周到地为他着想,我们无疑会对他深表同情。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有条件的同情,我们才会认可他的悲痛。即使有时实际上并未产生同情,事实也是如此。日常经验使我们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感,于是这种规则就会改正我们暂时的“不合适”的情绪。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面对无瓜葛的客观事物
内心的情感引发行动并且决定善恶是非,我们在考察它的时候无非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产生它的原因或者动机,另一方面是它的目的或后果。一种感情是否符合造成它的原因,决定了随之而来的行为是彬彬有礼还是野蛮粗俗。一种感情的意图是行善还是作恶,决定了其后果是有益还是有害,该赏还是该罚。
  近来,哲学家们考虑的主要是感情的目的,却很少注意激起感情的原因。但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情感及其行为进行裁判的时候,一般离不开以上两个方面。当我们责怪一个人对自己的爱恨缺乏自制时,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还有造成他内心激动的微妙因素。虽然我们觉得他不至于那么激动,或许他所欣赏的人物并没有那么出色,他的遭遇并不是特别悲惨,激怒他的事情也不是非常糟糕。但是只要他的情绪还不算特别离谱,我们就能谅解和容忍。
  根据我们是否对别人的感情抱有同感,我们可以判断它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激发感情的事物与我们和当事人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它们对我们当中的某人有特别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在面对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什么瓜葛的客观事物时,如果对方的感觉时时与我们相吻合,我们就会觉得他品味高雅、见识不凡。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所有这些有关科学和品味的一般事物,与我们都没有什么特殊关系。我们会从相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们,而且没有必要对它们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对象之间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由于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使我们习惯于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或者由于我们意识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我们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朋友对某件事物的观感跟我们完全一致,没有人有任何特别的见解,虽然我们内心会表示赞同,却不会觉得钦服景仰。但是如果他们在观察对象的时候留意到我们所忽视的大量细节,使得他们不仅与我们观点相同,而且还能指引和点拨我们,那么我们不仅会感到英雄所见略同,而且会被他们过人的敏锐和悟性所折服,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惊叹之余,自然会赞不绝口。说出尽人皆知的真理并不能让人钦佩,比如认为绝代佳人胜过丑陋的残废,或者二加二等于四。那些品味不凡的鉴赏家能够在毫发之间鉴别出美丑高下,那些头脑清晰的数学家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一团乱麻似的难题。只有他们才当得起我们的仰慕,无愧于我们的颂扬,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指引着我们,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超凡的见识总是让我们意想不到。
  人们或许认为,我们之所以赞赏这种才气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最初我们在肯定别人的见解时并没有考虑它的效用,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实事求是。毋庸置疑,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合我们的意,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公允精到,恰如其分。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面对特殊关系的事物
2对于那些跟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就很难做到这样的心平气和,虽然这一点至关重要。我的朋友当然不会从我的角度去看待我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这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一套哲学理论那么简单,因此我们的感觉会截然不同,我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如果朋友在评价那些客观对象的时候与我观点不一致,我会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他对我所承受的不幸和伤痛没有感同身受,我就不太受得了。即使你对我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感到不以为然,我们也不至于为此吵起来,从常理上讲我们都没必要太介意。因为这些对于我们双方都无关紧要,即使我们的看法针锋相对,也不致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跟你我都息息相关,那就大不一样了。即使在理性上你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个人喜好上你的感觉跟我格格不入,我都可以很大度地接受。如果我心情不错的话,还可以兴致勃勃地跟你探讨这些话题。但是,如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