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入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腾入海-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对于5年,已是慢下来的加速度。
  1972的若干年后,安东尼奥尼再次扛着他的摄像机回到中国。此刻的他也开始尝试商业化的运作,去迎合强大的主流意愿。镜头里的中国华丽转身,鸟巢取代了天安门成为标志。变化仿佛有些无奈,却印证了一个年轻国家回归世界的冲动和豪迈,这一切无法背离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
  三十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调整和适应财富的过程。我们看到他们在改革初期夹缝中求生存的卑微,也不应忘记如今崛起的这个群体所拥有的影响力。显然,这个社会是一直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的。从重农抑商、重工抑商的阴霾中走出来,需要耐心和时间,三十年远远不够。但是,从这三十年的巨变中,我们看到了革新的力量与不可阻挡的希望。
  在凯鲁亚克一夜成名的《在路上》一书中,这样写道:“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骚动喧闹,因为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我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吸引力。或许,这也正是我所记载地那段岁月里的那群人,坚持不懈的根本动力。
  

1978:光明的中国(1)
光明来自东方,中国从近乎癫狂的政治狂热中渐次醒来,贫穷犹如芒刺穿透复活不久的肌肤,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解放:
  刚摘去“走资派”帽子的卢志民用100元筹建翻砂厂;
  日后的钢铁大王李海仓和日化大王陈凯旋抓住了计划经济的软肋:日化轻工业;
  吴仁宝成为改革模板;
  俞敏洪与顾雏军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
  胡成中在寒风中推销、孤儿牛根生进了养牛场;
  因为父亲是右派,李如成未能随知青返城;而父亲右派*,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
  1978年的新年前夕,一位路透社的记者在文章中写道: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是令人焦急的一年,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人们期望的恢复。大多数地方的通货膨胀仍然很高,这使商店物价上涨,造成了不安全的气氛,使人对未来缺乏信心。人们担心,世界可能回到停滞状态中,还会有更多的人失业……
  在论调如此悲观的国际环境中,1978年元旦,《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却共同发表社论《光明的中国》:一九七七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密切注视着中国:在失去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以后,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
  这是外界抛出的问题,也是内部试图回答的问题。光明从何而来?或许来自浩劫刚刚过去的晴朗心情。不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都还没有现成的答案。与此相对应的是,僵化强大的体制与理论体系,对试探性的问与答毫不感兴趣,只是不断地说“是”与“凡是”,延续着自己的统治力。1978年春,距离北京500多公里,山东一个偏僻的村落,一户农民被当成“资本主义暴发户”典型批斗,原因是村里除了这户农民外,其余各家都背井离乡,在外讨饭。
  然而,中国的现状在外国评论家看来,实在差强人意。不管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意识形态专家,还是拿着放大镜的科学考察员,都对多年积贫后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丧气地摇头。据日本的评论家山川晓夫估计,这一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只相当于日本1877年到1887年这十年中的数据。
  如果人民的生活总是贫苦不堪,又怎么能证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呢?穷则思变的冲动与僵而不死的思想体系已势如水火。
  1月底至2月初,*出访尼泊尔,途经成都时作短暂停留。在听取了*四川省委汇报工作后,*说: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
  *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对政治敏锐的人开始觉察到中国经济风向的微妙变化。这些人多为乡村的基层干部。所谓,大变革的机遇,小村庄的现实。身上的政治属性让这些人时刻留心并揣摩着权力最高层领导人的每一句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论,而所处的基层位置给予了他们更多相对的自由和可实现抱负的空间。所以,我们更愿意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始于农村希望的田野上。
  此时,远在吉林四平红嘴村生产队长卢志民刚刚摘去戴了108天“党内正在走的走资派”的“帽子”。1976年夏天,卢志民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最起劲的生产队长”而关进牛棚。“牛棚”的日子,卢志民无奈、彷徨、度日如年,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现在,他又思前想后,决定办一个翻砂铸造厂,“中央已经允许,此时不干,更待何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978:光明的中国(2)
翻砂铸造厂建厂初期的工作情景
  生存的欲望再加上成长的希望,构成企业起跑的原动力。办厂经费只有100元,卢志却定下了年底盈利3万的目标。建翻砂铸造厂,冲天炉是必需的。买不起,就四处寻觅,看到挡猪圈的,堵鸡窝的,搭小仓的,不管在哪里,只要有块破铁板破铁皮,说服人家先给出来,以后加倍奉还。借来电焊机,用破铁,自己设计,焊接出个冲天炉。
  鼓风机也是需要的。还是买不起,到四平市里求借。终于在制锹厂废料堆搜罗半天,发现一台报废的老式鼓风机,央求人家低价卖出。买不起电机,搬来碾房用来磨米的一台旧电机,装上轴承、瓦盒,凑合用。不到两个月,红嘴翻砂铸造厂宣告竣工。一切因陋就简、拼凑利用,然而一切符合规范。这一年,铸造厂产值达到万元,超额一倍多完成指标。红嘴的成就引起了个别上级部门的注意。有公社领导很不自在地说:“卢志民吃一百个豆不嫌腥,搞资本主义差点没进班房子,一解放出来,就整翻砂厂。他怎么整起来,我怎么给他平了。”卢志民的胆量没有夭折在改革前夕,因为他恰到好处地“撞”对了时机,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地处天津郊区西部的王兰庄村,也在这年开启了改革的变局。一位年仅22岁的新支书郭宝印走马上任了。但过于沉重的现实让村民难以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全村人均耕地半亩,人均年收入160元,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以至于全村4个生产大队垮掉3个,大多数村民连烧火做饭的柴禾都没有;与贫穷相伴的还有日渐恶劣的民风,赌博、盗窃、斗殴的事件层出不穷。
  在逐渐开放的经济形势中,郭宝印开始了探索,筹建第一个企业:小型拔丝厂。拔丝厂需要投资十几万元,这对人均年收入160元的王兰庄无异于天文数字。郭宝印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一家一户地说服,费尽口舌地筹钱。
  几个月的施工和调试,试车成功。可初次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没人要。为了提高拔丝厂的产品质量,郭宝印又开始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国营企业学习,受尽奚落。最终,津南区一家企业的老技术员被郭宝印感动,偷着给他们指导技术,拔丝的质量问题得到解决。正式生产那天,郭宝印亲自开动机器拔第一盘丝。不料操作中,齿轮咬住郭宝印的手套,把他的胳膊往机器里拽。他急忙退步拔手,慌乱中踩断电源,才停了机器。
  产品制造出来,销路又成了问题。七十年代末,乡镇企业刚刚兴起,大众不放心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不相信乡镇企业的实力。乡镇企业仿佛石头下的种子,在努力地发芽,却迫于重重阻力,需要寻找裂隙,破土而出,向上生长。郭宝印三番五次地上门推销,一次次被人赶出来,他还是挂着笑脸。厂家最终被郭宝印的执著打动,答应试用,发现他们的产品质量同样合格,签订了购货合同。心情激动的郭宝印为此流下了眼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任何一个有志于通过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拓去获取成功人生的壮志未酬者,都没有理由不为之落泪。
  不仅仅只是*有意无意的几句讲话,应该说整个78年的政策、舆论环境都在发生显而易见的改变。这恰是大众情绪的体现:渴望改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78:光明的中国(3)
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或者农村的基层组织统一安排和管理下,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文章,批判过左倾向,赞成个体经济的发展:
  赚钱就等于搞资本主义?这是万恶的“四人帮”编造出来的。这个谬论不批判,社会主义事业就还要受影响(《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
  人们爱用“大河”与“小河”来比喻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相互依赖关系。“大河有水小河满”,这说明只有国家和集体经济发展了,个人的收入才能增加。但是,大河的水是小河汇集起来的,“小河水涨大河满”,不也是一个大家熟知的道理吗(《姓“钱”和姓“资”是一家吗?》)?
  江、浙地区的“老虎灶”陆续恢复了,各地历来受群众欢迎的茶馆、风味小吃店、说书场……,是不是也可以恢复,来一个“旧瓶装新酒”,满足广大群众的渴望呢(《恢复“老虎灶”的启示》)?
  3月18日,*主持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大会改变了知识界的命运,这才有了新时期人才辈出的局面。出席大会的若干人中,有个叫任正非的青年。他*时在重庆读大学,毕业后参军,是年从部队转业,10年后,创立了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价 “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的华为。他本人在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世界100位名人,也是作为“商界巨子”入选的唯一中国人。
  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先导。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引发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虽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汪东兴在不少场合指责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思想的”,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加以压制。但讨论受到党中央*、叶剑英、李先念、陈云、*等多数同志的积极领导和支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只有亲历过1978年12月的中国人才会明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