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 第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仅如此,周先生使用的分析方法也难以服人。如果“乾坤”两字的“乾”就代表乾隆,那么今天的任何一本汉语字典词典中都有乾坤一词,不是都成了“妖书”了么?再说,“乾坤”在这里是一个词,代指天下,似乎也不可拆开理解;即使允许拆开,乾为天,坤为地,乾为西北,坤为东南,乾为阳,坤为阴,乾为男,坤为女,怎么也看不出乾隆与弘皙哥俩是“乾”与“坤”的关系,看不出“坤”能代表弘皙,“乾”能代表乾隆皇帝啊?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考证分析,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著名文学家洪昇。洪昇创作《红楼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难”前,洪昇从一个“百年望族”出身的封建正统文人的观念出发,类似孔尚任(其实不止他两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在研究这段历史),以明末清初的柳如是、陈子龙、钱谦益之间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为基本素材,描写改朝换代中的民族主义伤痛;第二阶段是“家难”后,时间已到康熙后期,江南知识分子的不合作情绪已经缓解,恰好洪昇又遭遇了人生的惨痛打击,于是把书中主角改写成自己和“蕉园诗社”的姐妹,转而表达自己“无才补天”与“蕉园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这些考证分析见笔者《蕉园绛云,红香绿玉》及《红楼梦?红楼梦!》等文章,读者朋友可以查阅。
  在洪昇创作《红楼梦》前一阶段的史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汝昌先生津津乐道的“日月双悬照乾坤”的史料,足可证实,《红楼梦》隐写的绝不是什么“弘皙政变”与乾隆皇帝“双悬日月”,而是明末清初的一段真实的“反清复明”历史!当时的风尘才女兼侠女柳如是,与民族志士陈子龙,曾在嘉兴的“小红楼”(南楼)中,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陈子龙号称才子和“神童”,柳如是号称才女兼“神女”,二人的结合,在当时的江南传为美谈。陈子龙后来回忆这段美好的生活,曾写下“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的诗句,此诗所说的“红楼梦”,不仅在形式上是《红楼梦》书名的来源,诗中所表达的内容,也正是《红楼梦》“木石前盟”、悲金悼玉主体故事框架的来源。
  陈子龙在抗清的战斗生活中,曾写下一首题为《九日登一览楼》的七律: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这是一首登临纵目时的寄兴之作。诗人登临的“一览楼”,是陈子龙家乡松江的名胜,唐代所建,明朝后期很兴旺。今天的人们读这首诗,如果不知道当时的特殊历史,是很难理解诗人的用意的。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的首都南京失守,陈子龙联合一批抗清志士,在闰六月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起义失败后,陈子龙侥幸逃脱,躲在嘉善的“水月庵”中避难。其时,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在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对于忠于朱明王朝的江南士大夫阶层来说,此时的局面恰是“双飞日月”。陈子龙诗中的“双飞日月”,指的就是残明出了两个朝廷,两个皇帝的局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红楼梦》历史掌故(6)
虽然两个明政权为谁是正统闹得不可开交,但陈子龙从抗清大局出发,对两个政权都采取拥护的态度。两个政权也都曾封陈子龙“统领”江南义军的职务。从“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陈子龙期望为“双飞日月”率领兵马“神骏”,收复故国河山的气概,也体现了他盼望出来一个“补天”的女娲,补好“半缺河山”的愿望。《红楼梦》中湘云酒令的“日月双悬照乾坤”,说的正是两个明政权同时“照乾坤”的这段史实;黛玉酒令的“双瞻玉座引朝仪”,说的也正是陈子龙曾经先后拜见两个小朝廷皇帝,同时接受“唐王”和“鲁王”封赏的事实。
  诗中说的“南望潇湘”,也并非指湖南,因为从江南松江望湖南,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南望”!这里说的“潇湘”,当指“唐王”和“鲁王”盘踞的浙江、福建。在清代诗人的笔下,经常把江南大好河山称为“潇湘”之地,这个“潇湘”与湖南无关。联想到《红楼梦》中,称黛玉为“潇湘妃子”,也就不难理解了。《红楼梦》初期,黛玉的原型是江南风尘才女、一代“花王”柳如是。柳如是自小被卖入风尘,长大后不知道自己家乡何处,父母何人,是别人听她说话的口音,猜测她原籍是浙江嘉兴,正是文人笔下的“潇湘”之地。《红楼梦》书中,开始说香菱对自己的家乡和父母都“不记得了”,继之让黛玉说自己“湘江旧迹已模糊”,说的正是柳如是的事情。否则,黛玉来贾府时已经记事了,中间又因父亲去世回去一次,离开家乡时间并不长,怎么家乡的形象就模糊了呢?
  在陈子龙写出“双飞日月”诗稍后,康熙三年(1664),陈子龙的好朋友和并肩抗清的名将张煌言被捕,囚系杭州,大义凛然。九月初七日押赴刑场,直立不跪,对面受刑。张煌言死前一个月,曾写了一首《甲辰八月辞故里》诗: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邸夷。
  诗中的“日月双悬”明显指明朝,“乾坤半壁”指南宋。诗人的意思是要学习明朝的于谦和南宋的岳飞,为国家慷慨赴死。张煌言的就义地点就在杭州,康熙三年洪昇已二十岁,正在家乡学习。张煌言就义如此大事,洪昇应该熟悉其中故事。
  可能有的朋友还不信:陈子龙所说的“双飞日月”与《红楼梦》的“日月双悬”虽然意思相同,但文字不同;张煌言的“日月双悬”虽然与《红楼梦》文字相同,但明显是指明朝的“明”字,似乎没有两个皇帝的意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文字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例证:陈子龙的学生、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土室余论》中明确说:“江东岭表,日月双悬”,并在《大哀赋》中进一步说:所谓日月双悬,就是“天南鼎定,浙右龙骞”,分别指福建的隆武政权和浙东的鲁王政权。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日月双悬照乾坤”,完全是套用的陈子龙、夏完淳和张煌言的诗,与什么所谓“弘皙政变”完全没有关系,更谈不到“乾坤”二字代表什么乾隆和弘皙。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创作初期,应该是一部与《桃花扇》、《长生殿》一样的,抒发江南知识分子兴亡感叹的作品。后来,洪昇由于人生遭遇重大打击,他所钟爱的“蕉园姐妹”们也命运悲惨,转而把《红楼梦》改写成感叹自己与姐妹们人生悲剧的作品。但原著中有关兴亡感叹的基调和部分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由于改写的缘故,造成了《红楼梦》中诸多难以理解的谜语。只要你熟悉清初的改朝换代史,知道洪昇及其姐妹们的人生悲剧,这些《红楼梦》之谜,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同什么“弘皙”与乾隆“日月双悬”根本没有关系。
  其实,周汝昌先生在《红海微澜录》一文中,已经清楚地感觉到了《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特殊关系,并断言决不是简单的文字上的关系。周先生也觉察出来洪昇与《红楼梦》作者的契合之处,断言曹寅赠洪昇的那首七律,形容《红楼梦》作者正合适。但周先生虽然看见了红学新途径的曙光,可是仍旧徘徊在旧日的充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没有做出应得的结论。
  第四节    虎兕相逢
  陈子龙的学生,少年英雄夏完淳,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古风《青楼篇》,诗中尖刻地讽刺了南明小朝廷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征歌逐舞、醉生梦死的腐败场景,也为惊醒江南文人如复社中人,纷纷热中同风尘女子卿卿我我的萎靡不振状态而大声疾呼。学界把这首诗视为“风流蕴籍的警世之作”,可以说是一篇“风月宝鉴”!这首诗很长,恕不全文照录,仅举其中四句,供红界同人研究: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楼梦》历史掌故(7)
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
  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
  不知朋友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夏完淳的诗,是讽刺复社诸君子,从崇祯初年到弘光败亡,“二十年来”迷恋“芳菲”,不顾大业,造成国破家亡的悲惨后果。那么,《红楼梦》创作初期,书中的元妃也应该是以南明朝廷的“童妃案”为原型,表达的也应是与夏完淳诗中的同一思想,否则不会套用夏完淳的诗句。
  《红楼梦》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有争议,有的版本作“虎兔相逢”,好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年与“兔”年之间的时间概念,意思是隐含元妃死亡的时间。笔者原来也这么研究过,但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在看,“虎兕相逢”比较有道理。这句很特殊的话,来自吴梅村写给吴兆骞的诗。清初发生“江南科场案”后,吴兆骞蒙冤发配关外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吴梅村在诗中形容当地的荒凉和壮阔,曾使用了一句“前有猛虎后苍兕”的诗句,猛虎当指东北虎,“苍兕”应指一种名“海东青”的凶猛的鹰。
  “虎兕相逢”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与凶猛的老虎苍鹰相逢了。江南人碰到宁古塔的老虎和苍鹰暗示着什么呢?就是清兵下江南!宁古塔是满人的故乡,那里的虎和鹰,不正暗示着如狼似虎的清兵么?为什么在“虎兕相逢”后就要“大梦归”呢?江南半壁河山遭遇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兵祸之后,南明小朝廷已经灰飞烟灭,江南士大夫们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不正是一场南柯梦醒来后的“大梦归”么!
  《红楼梦》元妃判词中出现的“二十年来”、“初春三春”、“虎兕相逢”等提法,都出自夏完淳的诗,从夏诗的本义看《红楼梦》如此使用这些词句的目的,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看“三春”的含义。贾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合称贾府“四艳”,应该是“四春”,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成“三春”?“初春”是元春,是皇妃,探春预示可能做王妃,说她“争即初春景”还可以理解,可是迎春、惜春决没有“争即初春景”啊,作者为什么把“三春”一网打尽啊?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