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之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声色之余-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春天又来了,歌手们出新专辑的热季又到了。在一堆新作中,最抢眼的是老歌手费翔的《野花》和当红唱将萧亚轩的《献给你》。这些专辑一股脑儿地听看下来,发现“变色”是其共同的特点。歌坛新秀近年来多如牛毛,能持续当红的不多。究其原因,恐怕皆因色变换得不勤所致。这里所说的“色”可称之为一种姿态,进而成为一种状态,当年管这叫包装,现如今美其名曰定位。外部姿态是首先考虑的,除了整容,耍靓扮酷最来得容易,也直截了当。其次是曲风和唱法,当然是什么流行玩什么,在“不走寻常的路”的方针指引下,“我怪故我在”,这才够酷。面对这一切我们已无话可说,或许歌坛才子黄舒骏用说的方式替代唱是聪明的:现在只有流行、没有音乐。
  面对年轻人的作为,老歌手处境是尴尬的。因为坚持需要勇气,也要承受代价,与其如此,还不如卖弄老胳膊老腿跟上时代,看到、听到费翔的《野花》后让人感慨良多。不过也得承认,费翔袒胸露背亮相于专辑套封上,够酷!闹不好又会成新人效仿的先锋。
  有唱歌的,就有听歌的,长久以来这一受众群体被称为歌迷。雪村曾说过一句话:“把听歌的人称为歌迷是对这些人的不尊重。”对此言我深感认同,但这又与现状有多大关系呢?某日在音像店,一个可爱的中学生对她妈妈说:“我想买周杰伦的这张专辑。”妈妈看了一眼道:“这是谁呀?”小女孩惊讶地答:“这是新天王啊!”
  “什么,天王?就长这个样!人家刘德华那样不才叫天王吗?”妈妈不解地反问,但这引起女儿的反感:“什么呀,你太落伍了!他还会舞双截棍呢!”听过这番话之后,我逐渐打消了再分析歌不歌、迷不迷的落伍话题。
  酷是姿态还是状态?面对如今的歌坛我一头雾水,甚至对于所发表的感想也产生了怀疑,是否当我们获得话语权后便又成了被革命的对象?这样的心态是酷还是苦?2002…3…2
  

竞选刘姥爷
打开电视机,发现时下最多的节目,该算选秀活动。要搁古代,只有皇帝才会玩选秀,普天下找妃子。如今是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巧立名目玩选秀,我们尽可以说这是社会进步好了。选秀活动多了,人均出头露脸的几率增大,偷着乐还来不及,哪里还有闲工夫仔细分析一下,他们选秀的动机好坏、目的单纯与否。
  先抛开选秀活动,看看同样以竞争为主旨的体育比赛。在多哈亚运会上,比金牌更刺激人们眼球的,当属日本柔道世家的一对父女当场上演“训女”的惊人场面。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事关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金牌,那就是大事了。如果用西方人的哲学来分析,说人们已经被金牌所异化或许也不为过吧。重在参与、乐在其中,表面潇洒、过过嘴瘾,不可信啊!
  回过头来还是说选秀,虽然没有金牌之争,但似乎在所有参与的人面前,还是无形中悬着一样东西吧,黄灿灿的,不像金牌,倒是像胡萝卜。被胡萝卜异化,选秀活动也就有了理论基础。各类活动如今想取得超标的动静及超额的效益,都不择别的手段,单单全瞄准了选秀,道理很简单———胡萝卜便宜啊。如果想要让他们放弃选秀活动,就跟让商人不要唯利是图一样,难!
  说了半天,如果你对自己信心不足,却还是要去参加选秀,那我不妨给你打打气,宝黛钗你不成,刘姥姥也不行,那你就竞选刘姥爷,没准还真能成。放心吧,相对于选秀的目的,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真的跟你这样较真:这刘姥姥的丈夫刘姥爷究竟是何许人也!?2006…12…22
  

点背不能赖社会
相对于《马大帅Ⅰ》,先期增容、后期缩水的《马大帅Ⅱ》无疑是失败的!败笔不是“撒狗血”的演员表演,而是输在编剧上了。
  反映农民进城后种种令人啼笑皆非之遭遇的《马大帅Ⅰ》,在展示小人物于大时代中的无助命运时,充分揭示了当下生活的人情畸形及社会弊端。到了续集《马大帅Ⅱ》,该剧主创人员显然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他们疯了!该剧的主题也从直击社会现实转向了自我作践——点背咱真的不能赖社会!
  老话讲: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马大帅Ⅱ》的编导充分地领悟了这句话,于是他们变着法地在自己身上下家伙,每个人都不例外,婚内恋、婚外情、绑架自己、*前妻、合伙谋害亲夫、联手愚弄家妻、先天聋哑仙女、后天失明乱摸……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该剧都占全了。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孤立氛围里,他们自娱自乐,乐此不疲,疲了还得强打精神胳肢你乐,直到你乐得屎尿全无为止。
  正应了另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马大帅Ⅰ》和《马大帅Ⅱ》的创作基调正是落在“可怜”这两个字上,但《马大帅Ⅱ》却落得个“可恨”的下场。点背不能赖社会,这句话用在马大帅和马小翠父女俩身上最为贴切。《马大帅》系列一路看下来,最为可恨的就是这两个害人精,自从他们俩进城以后,“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瞬间被扰乱,人心惶惶,好人落难。由于他们俩人的出现,人家吴德荣吴总鸡飞蛋打、人财两空;范德彪彪哥气质一落千丈,被迫弃武从勺、弃勺从教,一个白领活活被逼成了个文人;再有就是刚子,放着地痞流氓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干,为了方便第三者插足捎带偷情而改行做小买卖……这还不算可笑的,最为耐人寻味的是,马小翠竟然大义凛然搞婚外恋,同时还跳着脚对亲夫吴总叫嚣:“你还有脸啊,天天监视我!”
  马小翠值得普天下适龄女观众思考啊!
  综上所述,《马大帅Ⅱ》应该改名为《胡作乱闹一家亲》!这结果责任不在演员身上,全是编导的“功劳”。编导不但巧妙地回避了与社会的正面冲突,而且还显示了照搬小报轶闻趣事的创作能力。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编导还充分照顾了赵本山的看家本领,充分炫技,二胡、葫芦丝,带弦带眼儿的全能弄响。末了,还不忘赵本山的“瞎子”出身,生编硬套加进一大段假盲人真按摩的戏!
  《马大帅Ⅱ》的功夫没用对地方,光喊“点背”,却忘了“社会”。要说该剧的唯一一抹亮色,那就是村长及一干乡亲,因为他们始终也不解编导的意图,老是在问一句:这是要干啥呀!?2005…4…7
  

享受不起历史剧这份罪
央视一套的“长篇巨著”《汉武大帝》终于全部播放完了,经过近一个月的历史教科书重温,枯燥乏味有如再度备战文科高考。同时,每天领略3个多小时花哨的镜头叠接,着实让人感觉象晕车,每顿晚餐均消化不良。
  苦苦地捱完《汉武大帝》,让我再度坚定地发誓:要戒掉看电视剧这个“坏习惯”!尤其是《汉武大帝》这样的历史剧,打第一集开始,就应该避之如流行*冒。一来,有限的体力耗不起这么长篇的折磨,看得见开头就老也盼不到那既定的结尾;二来,看这种中远历史的电视剧,还不如失眠时查翻中学历史课本有效,或弄本小人书饭前便后一阅过瘾,至少这样简单明了。
  以前老听人报怨,电视上清宫戏过多过滥。看过几部清宫戏深有同感,丁点破事,翻过来掉过去的讲,居然还不带重样的,让人看过之后老是对曾经学过的历史课本产生怀疑。如今看过非清宫戏《汉武大帝》,才知从前是咱错了,相比之下,还是胡编乱造的清宫戏好看。首先来说,人家像电视剧,拍的好赖还在其次,至少能看出编导用心了,没有照搬有限的历史知识,而是开动大脑尽一个编剧的职责。相比之下,汉宫戏《汉武大帝》可倒好,生生将历史课本上的几条备考要点扯成了50多集的电视剧,中间不但不加任何猛料,而且历史关键时刻也分毫不走样,不信你拿历史教科书对照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
  能把历史电视剧拍成历史课本小人书版,真是服了这部长篇大戏的编导偷懒之余还不失严肃的治学精神。
  清宫戏泛滥时,有人挑刺说“细节不真实,尤其是语言不过关”,对此我认同,虽然我的历史知识很浅薄。但《汉武大帝》播完之后,不知那些喜欢挑刺的人是否还有话说,还是已经被气死了。总之我是没话说了,面对“刺猬”,想挑刺已经无从下手。
  通篇看完《汉武大帝》,对剧中人物颇有亲近感,就像聆听街道大妈在讲时事报告,或是大家酒足饭饱后侃时政方针,总之全是听得耳熟的时髦新鲜词儿,比看电视新闻都过瘾。
  可能是以前的清宫戏看多了,所以对历史剧《汉武大帝》没报太大的期望,想来无非是找几个服装设计师弄点奇装异服充门面,最大的看头,还应该是编导们重现历史、借古讽今的功力。说来遗憾,就这么点儿期望也落空了,而且事儿全坏在了该剧的剪接上。以前,观众形容有些影视剧是“戏不够歌来凑”,如今这《汉武大帝》戏不够,不但不把50多集的戏压缩成20集,相反却在剪接上玩起了花活,一个镜头居然不厌其烦的重复叠加,制造鬼魅气氛,让人看得一阵阵小便来袭。不过不怕,上完厕所回来,也误不了什么剧情,定睛一瞧,刚才那个镜头还没叠加完呢!
  最后还得说说这《汉武大帝》的配乐。什么叫古今通吃、中外兼用,这部戏的配乐就是。如果你光听配乐,弄不好会认为是串台在播《牵手》或《中国式离婚》,不信你耗到片尾曲一听便知,其中一句“我们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可谓天外飞仙,点睛之笔啊!
  作为一个电视观众,我是受不起历史剧这份罪了。如果电视台还一意孤行要播的话,就还是播清宫戏吧,我是不想“反清复明”或“反清复汉”啦!2005…2…1
   。 想看书来

给翻拍支点损招
近来,歌坛老歌、名曲翻唱成风,许多人从中获益匪浅。而时下的影视剧创作,似乎也深受启发,不约而同打起老片翻拍的主意。手快的先抢几大古典名著,眼尖的则瞄上红色经典系列,立项上马,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其实翻拍不易,而且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尤其是古典名著,背后暗藏“十面埋伏”!如果对困难估计不足的话,我劝编导们还是尽早改主意为妙。提到困难,就先拣眼前最明显的两个说说。
  与古老的民歌一样,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无疑是最具翻拍品质的,流传甚广,群众普及度高,这些都是先天的宣传卖点。当然,一把锋利的宝剑最大弱点就是太过锋利,认知度太高则是翻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的社会各个领域流行“放卫星”、“填补空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剧版的空白就是那时填补的。正所谓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外加上当时其他娱乐皆无,一部电视剧颠来倒去地看,其印象不但铭刻于心,而且溶化到血液中。所以,翻拍势必面临超越的难题,备受责难和辱骂的央视金庸剧便是前车之鉴。如果您已经套上了二皮脸,做好了挨骂的准备,那这一关就算过了。
  除却认知度,古典名著电视剧翻拍与主体观众审美的错位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注重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