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争-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支屈邪摇摇头说:“你们不要忘记十二岁的丞相甘罗。石棘奴最为让我忌惮之处,并非勇猛,世上的勇士太多了,徒勇者不过是战场的替死鬼。这个人年纪虽小,但却有让我看不透的地方,一是心如深渊,二是忍如蛰伏。”

  吴彪和王异同时疑问:“忍?”

  ********

  邺城中并没有西华候府,石闵的住处位于靠近太子宫殿的贵族区,背靠着中山王府,这条路上的府宅多是无主之地,原先的主人十有*都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或被吃,即便他们的身份曾多么的显赫,在饥饿的晋人眼里,当朝皇帝也不过是一块肉。

  在中国历史上,两晋时期是各领*的时期,同时也是最混乱最漠视*的时期,在这个时代中,大规模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吃的时候没有民族及贵贱之分,是标准的弱肉强食。石闵是个汉人,识得汉字,他所知道的最详细例子是大约三十年前,中原汉人统治的晋朝最后八王之乱时期(西晋末年),司马家的后人成都王司马颖占领洛阳后,纵容河间王的大将张方抢城,张方在城里掠夺了一万多名宫女和财产,在回去的路上由于粮食缺乏,除一些年轻貌美的宫女外,其他人就直接被当成军粮吃掉(公元304年,见《资治通鉴八十五卷》: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在石闵认知的范围里,以人充当粮食的禽兽行为是由晋人创造的。当然他的了解稍嫌片面,不过他生活在乱世里,生活在一个士兵们的武器没有一天不染血的时代,他看到天下各族都乱作一团,大家只看利益、不分彼此的胡杀。胡汉之间自不必说,汉人之间经常自相残杀,胡人也杀胡人;直至赵皇石勒称帝后,开始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国策,治下汉人生活才好过一点,虽然赵国普通汉人的地位还是很是低,但起码不会饿死,也很少被随意杀掉,杀之前要寻个理由起码已经比不问而杀、无因而杀好得多了。

  偶尔石闵会愤然想:“为什么陛下要令中山王收养父亲;如果收养父亲的是陛下,现在我就不需如此了。”石闵的父亲原名冉瞻,少年时在汉人部队“乞活军”中作战。那个时候石勒还是前赵(匈奴)的大将,他发现敌军中一少年英勇非凡,勇悍而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石勒称赞说:“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后,石勒爱其才,命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其后十几年石瞻为石勒南征北战,公元327年,战死在与匈奴前赵阵前。

  当石闵想到父亲时,一般都是站在中山王府与他家宅子中间的小巷阴影里。每次回宅以前,他都会先到这条巷子里看看,家宅后面有一只高不及膝的小石狮,当石狮被人转朝巷口时,他就必须站在那阴影处等着,直至看到当今皇侄、他的便宜爷爷中山王石虎志得意满的从他家后门走回王府以后,石闵才绕到前门回家。摆弄那头小石狮的是石虎其中一个儿子石鉴,他和石闵年龄相差不远,关系也很融洽,这种做法在石鉴看来或许是保住了石闵的性命。

第四章  伏(4)
(4)

  今天石闵有点烦躁,他没有像往日一样绕到前门;等到石虎回府后,他直接走上前去,将那头小石狮摆好摆正,然后推开自己家的后门、穿过内眷宅、走到前庭东侧的书房处。他从书柜上取下一寸墨,仔仔细细在青釉四足砚上磨起来。砚为宅主所遗之物,年代已甚久远;羯人识字的不多,会写的更少,因而石虎将此宅赏给闵母王氏之时,笔墨纸砚尚存。

  磨墨是一个慢活,砚不是好砚,一般这种砚磨出来的墨色锉而无光;不过此时石闵手下的墨砚却颇能相发,他磨得极为仔细,像早已熟知砚上的纹路,在他妙手调教下,墨彩开始焕发。

  许久之后,石闵呼出一口气,他没有用墨写字,而是将磨好的墨汁用一个小瓶子装起来,走出书房来到前庭处,那里插着他的戟。他拔出戟后,将墨汁仔细均匀的淋在横刃之上。他的戟仅有不到六尺长(约相当现在120CM+),是最朴实的士兵戟缩小版,实际上这个时代最流行的甲士武器是比矛略短的枪,戟几乎已经弱化到仅作为仪仗的功能;究其原因,是因为从这个时期起士兵步甲进化迅速,戟本来的杀伤力异常强大,因为它既有前刺的矛头,还有斜生的横刃,不但可以刺杀,还可以啄、勾;但是步甲已经发展到可以抵御非强力前刺杀伤的地步,至于啄、勾的伤害就更为有限;三国时期李肃欲刺杀董卓,书上记载“其突出门旁觑准卓胸,持戟直搠,谁料卓裹甲在身,格不相入。”可见带有横刃的戟在银盔战甲面前,杀伤力已经大为降低。然而石闵依然用戟,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戟由数十名工匠耗时半年制成,没有像往常一样铁头木身,而是整体锻成,由戟体至刃身同为坚硬异常的合金(晋时已经有合金技术),这样一来发力时可以整戟一致,不会因木和金属强度不同而弯曲减力,二则刃头不会脱落,战场上常有士兵因为刃头脱落武器报废而被杀;第二个原因比较私人,石闵小字棘奴,戟古时又称为棘,所以他认定这就是他命中注定的武器。此时他手中短戟的颜色已经变得墨黑,他淋完了戟刃又淋戟身,每一个步骤都完成得相当细致,像极了石虎府中的那个画工。这把短戟即使没有今天的浇墨,也早已被隐去了金属应有的原色,它看上去暗哑无光,这个磨墨浇戟的过程,石闵作了将近半年,墨色已经侵入戟身,混为一体。

  “你为什么不问?”一个柔似玉带溪的声音轻轻响起。

  石闵手下一停,墨汁成丝,若有若无的从小瓶中垂到戟尾,既未中断也未凝滴。“母亲安好。”

  “你为什么不问?”那个声音还是不急不缓地问,她便是闵母王氏。

  “母亲每每提起父亲时,总强调冉姓,从不称石姓。我便知道我不该问。”石闵手腕缓转,收住了墨丝。

  “可你今天是从后门进来的,我等你从后门进来这一天,已经许久了。”王氏的声音逐渐趋冷,只是她本来的声线已是极柔,外人听来仍是顺耳异常。

  石闵转身,伏于地下,见礼后站起来说:“母亲为何而等,等的又是什么?”

  王氏淡淡道:“我等棘奴长大。”

  “棘奴五个月零七天前已经长大。”石闵答道,五个月零七天前他见到石虎从内宅出来,入宅后又见到母亲衣衫不整,眼角含泪,他在自家书房哭了一晚,用手指在地上挖了一尺多深的洞,直挖到血肉模糊才从身上撕下一幅布,用血写上“不杀此贼,誓不为人。”此后他便开始磨墨浇戟。

  王氏语音终于一颤道:“你忍了五个月零七天?”

  “棘奴不知何什么是忍,仅知父亲是战死刘赵阵前。刘赵是匈奴,大赵是羯人;父亲和母亲均为汉人,我也是汉人。汉人在江北,自然需有活下去的方法。”石闵提起短戟又道了声儿告退,便自去洗戟利锋。

  “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么?冉瞻,你看看你的好儿子。”王氏捻起墙上一绰浮草,轻声低吟:“我又是在干什么,难道是希望棘奴现在就击杀那人么?”继而长叹一声,凄然走回居室。

  *******

  太子石弘坐在大赵皇帝石勒侧面,聆听父亲的教诲。父子二人正位于铜雀台上,俯视脚下苍生。铜雀台高,初建于建安年间,至今已经颇为破落,石勒下令重修扩建,今台基十丈,台上再筑了五层的高楼,离地27丈(相当现在63米左右),前有金凤台,后有冰井台,宏伟无匹,人站在铜雀高楼上,立时有万物苍生尽在掌握的感觉。

  “朕带麾下十八人闯荡中原时已经二十出头了,称王时三十三岁,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你,朕主中原前,南征北战,人人都说朕了得,事实上朕受不识字之苦甚深,于是常常让人给朕念史书传记,朕由此晓得,虽然今时汉人低贱若奴,但其性如绵,从谋国到安邦,无一不备,国人勇猛善战,虽如硬铁,固本经营却弱,经文教化更是远逊于汉人,两相交汇犹如一桶水里掉进了几滴墨汁,数个汉人就染得了一个五百骑的部落,你既要多学他们的长处,将国家治理好,又需坚持将西方各部源源徙入我国,以保持我们天生的强悍。”石勒说道。

  石弘把屁股从椅子上抬起来,颠了一礼后说:“儿臣受教,对汉人既不可压之过甚又不可放任自由,如何把握其中的奥妙,便是儿臣今后学习的大方向。父皇天纵之才,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定国安邦民声昭昭,数月前又命儿臣置小学府于襄国四门(据史书记载,石勒注重教育,小学和考试的制度发端于他的构想,在人才储备方面,他的贡献泽被千余年),教化国人习文,谋略之长远超胜汉祖(刘邦)。”

  石勒一笑说:“我儿此言差矣,汉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前日徐光也和你说一样的话,朕对他说,朕的能力在汉高祖及光武(刘秀)之间,不过比起此台的始筑者魏武(曹操)倒是胜之甚多,欺凌孤儿寡母的人又称得上什么英雄?”又一皱眉道:“倒也不可尽信书,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比如汉人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就不可信,民心是什么?民心向强!只要你够强,就不需考虑民心的意愿,朕初战中原之时,每每屠城,以杀字诀得天下,匈奴也好晋人也罢,那个不是望见为父的战旗就落荒而逃的,可见得天下的秘诀是要强、要狠。但你是为朕守天下的人,守与夺大为不同,朕为了大赵的万里江山统固万代,故采纳汉人的意见,关注民生,开设学府,接纳汉术,劝课农桑,使国库充盈,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比起晋朝之乱已经好了无数倍,十年间人心尽归;可见,得人心者得天下一说仅能局限在和平时期。”

  石弘面色一整:“儿臣一定恪守父皇教诲,宽以待民,只是……”他住口不说,故作欲言又止之态。

  左史蒲明立时躬身口称:“臣恭急。”

  石勒笑道:“去吧。”

  蒲明慌忙离去,边走边想,君举必书!君举必书!现在就把这几个字拉到恭所里去。史官一般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举必书的意思就是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记录在册,老官僚自然明白其中的猫腻,借尿遁就是万全之策;只有新晋的愣头青才会有一颗强健的肾脏。

  “中山王势大。”石弘只说了五个字。

  “朕取天下,中山王居功最伟,他少年的时候已经是个惹事精,当年朕对他也动过杀心。不过幸未下手,这些年来他虽为朕冲锋陷阵,却如当年之畏朕敬朕。”石勒若有所思,双目望向台下如云民宅。

  石弘忙说道:“中山王畏惧的只是父皇一人,其余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

  石勒哈哈大笑说:“朕用人从不决于胸臆,复九品中正制以来,中山王品阶屡获上下,仅勉强够得上品,虎初时杀性太浓,也因此树立了太多敌人,这些年他已经知道收敛,明白朕用汉人是对他的制衡;朕晓得程老头家里的事情,在朕的江山里,没有谁可以瞒过朕。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