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躺着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典躺着读-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概括来说,他个人的政治生涯是以失败至少是严重受挫而告终的。他曾被罢免宰相职务,虽在不到一年内又复出,但经过一年又九个月的任职后,他最终辞去这个高位,彻底离开了中枢机构,以外任地方官而退居二线。在晚年生活中,他曾再次拒绝了宰相的任命。他的政治改革方案也数起数落,在1085年被彻底废除,忧愤成疾的王安石于第二年含恨以殁。像中国官僚政治无数次挫败文人的政治冲动并由此推动着文学杰作的诞生一样,失败的政治生涯也为王安石创造了文学良机。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的文学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这其中又以绝句创造为主,诞生了一批精美的篇章。
  在王的早年,甚至在他出任宰相许多年前,担任地方官时,文学成绩和名气就已经很盛大了,受过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高官文人的宣扬和推荐。王的《明妃曲二首》曾在文坛制造了轰动,引起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唱和之诗。欧阳修一人就有《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两篇。王安石有一批回顾历史人物的诗作,如《范增》、《张良》、《商鞅》、《杜甫画像》,总是独具手眼,总是有个人意见去笼罩往古关怀今生,立意高远而新鲜。《明妃曲》亦是,录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首诗的新鲜,至少有两点:一、佳人之美,是丹青手无从描画的,虽然惹得“君王不自持”,但是确实“枉杀毛延寿”;二、昭君固然凄然出塞,怀念故国是注定的,但并不留恋汉帝的君恩。汉武帝就有过冷落幽闭阿娇的先例,所以“人生失意无南北”。特别是第二点,一扫历代文人对昭君心态的想当然,自有创见。王本人怀才不遇的意态也自然浮出字面。全诗有形象的细部描画,但诗眼所在却是议论点染出来的。说到宋诗,通常少不了编派“议论”的不是。但“议论”本身并无是非,关键还要看具体的议论是否自然而然,是否新鲜洋溢。所谓境由心生,诗情也罢画意也罢,都取决于心,心中的“思”和“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议论,又是诗之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篇都是议论,也是古今绝响。“用典”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章 半山情结 王安石(2)
宋朝前后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比较奇特的大时代。大宋以重文轻武著称,武人会夺权覆国,所以莫须有之罪也可以杀头。文人只是议论,纸上谈兵,虽然犯上也要发配充军,但杀头的事是罕有的。宋三百年是文人阶级的理想年代,至少是相对得意得很的时代。官方也提倡议论,文官考试极重视“策论”,议论得好,便可以做官。文人们便议论不休,顺便也议论到诗里头。议论还要有本钱,本钱一是才气,二是学识。才气何时何代不有,学识,在宋代是尤其普遍的发达。教育体系的健全,出版业的兴旺,都在造就博识。王安石又是极其博识的一个,连他的敌人都承认他“博极群书”。他也自负“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他和儿子及门人专意修订整理过《诗》、《书》、《周礼》的经文和《老子注》等先秦典籍的注疏,并将这些新版“圣经贤传”作为新学推行全国,所以,王安石有资格骂人“君辈坐不读书耳”。所以,王安石在诗中挪用典故也不可避免。
  用典,至少有两种用法。搬过来生硬地用直统统地用,典故只是一词一事的代用品,这是一种。挪过来,但是按照自己的意见嵌到诗中,构成是新的,意思也是新的,这又是一种。王安石称前者为“编事”,后者为“用事”。说:“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他本人在创作中大致是做到了这个程度。
  王著名的《书湖阴先生壁》是传诵得极广的一篇。“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本人对后一联尤为得意,曾指点给来访的黄庭坚看。但这两行名句都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而来。五代沈彬有“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唐代许浑有“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王诗将水的“抱吴来”“巡城转”改成“将绿绕”,不仅多了一层色彩的悦目,而且“绕”字更有水性,更切合水的天然意态。山的“附郭来”“朝阙去”都是臣服之态,不免猥琐,改成“送青来”则凛然堂皇,正气得多。“护田”“排闼”都取自古籍。“护田”见《汉书·西域传》的注疏,“统领保护营田”之意;“排闼”见于《汉书·樊哙传》:“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排闼”有“破门而入”的意思。我们不必知道典故的出处,却一样陶醉于山水活泼泼的动态和情态中。这便是推陈出新的好处。
  “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王精心锤炼的例子。在“绿”圈定之前,王尝试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春风”“江南岸”之间只合一个“绿”来勾连。“绿”的活用并非自王安石起始,李白就有“东风又绿瀛洲草”的先例,但王肯向前人认输,肯终于“绿”,还是大器,而且另有创意。李白的“绿”,受者是“草”,王的“绿”,受者是“江南岸”。这一个“绿”中已含了“春草”“垂柳”在里头。因此,王的“绿”要比李白有一个跳跃。色彩字汇里含景物代景物,是王屡用的方法。如“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鸭绿”代春水,“鹅黄”代嫩柳。“春草”这一形象,在历代诗歌中总是惜别的代辞。《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算是开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送别》是“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等等。所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接下来,便是“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又是旅人思乡的象征。别情这一题目,就是这样顺着意识的流动合力完成的。
  这首《泊京口瓜洲》是早年的即景诗。但王早年还是以怀古诗、即事诗(如《河北生民》、《叹息行》、《收盐》、《感事》)等政治性社会性题材的诗为多,晚年所写,才多是即景诗。这自然与他跟社会政治拉开一些距离有关。不过,即景未必全然是风景,时不时地,王安石的情怀也闪烁出来跳荡出来。比方《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又是“论”在其中了。所以,后人在欣赏其“意蕴幽远”“雅丽精绝”“舒闲容与”一面,也留意到其“覃深精奥”“深婉不迫”的一面,留意到他的“拂云豪逸之气,屏荡老健之节”。王到底不脱政治家的意气。
  王的晚年之作,在诗界影响最为深远。后人称为“王荆公体”、“半山诗”。半山诗都是绝句。绝句可以不讲对仗,但半山老人却有许多对仗精妙的句子,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等。他在绝句上的锻炼之功,很像杜甫晚年在绝句上的用力。王安石是宋代第一个大力弘扬杜甫的人,他编过《四家诗选》,以杜甫为第一,李白置末。编过《老杜诗后集》。杜甫的“读书破万卷”的修养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意,文学家的王安石都有深度的继承和发扬,杜甫对民生疾苦国家政治的汲汲关切,不用说,政治家的王安石也是光大着的。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流放者的归来 苏 轼(1)
清理清理中国文学家的阶级成分,会发现,充满了政治失意分子。或者是流配的罪犯,或者是罢官的退休者、辞官的隐居者,或者是从政根本就不遂者,或者是亡国之君,或者是下层社会的漂泊者。其中,流放者是比较集中的一支,屈原、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等等,都是在此一编的。苏东坡是最著名的流放者,创造了不少纪录:他是宋代第一个被流放到大庾岭以南的配犯,更不用说最后远至海南岛的遥迢了;他是宋代第一桩文字狱的受害者,作为“乌台诗案”的主犯,是因诗中触犯“新法”而被囚禁和流放。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两度发配三地流徙的流放生涯,前后加起来有近十年之久。苏轼一直是一个以达观超脱著称的人物,但这么长久的流放无疑仍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中刻下了许多永远的印记。流放期作品,大多可列入最优秀的苏轼之作行列里。《东坡海外集》收录了苏轼在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两地的流放之作,其诗达到了圆熟的境地,其精神最为温暖平和,一百二十四首唱和陶潜诗可以列为代表。湖北黄州时期,诞生了最著名的词《浪淘沙·大江东去》,最著名的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最著名的抒情短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苏轼陪客两游赤壁,前后不过三个月,有“前赋”有“后赋”,同题之下并为名篇,其中确是各有千秋。前赋写初秋之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波接天”;后赋写晚秋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之游,以咏诗吹箫为内容;后赋之游,以登山为始以放舟为终。前赋以议论为文中主体,后赋以画景为主体。后赋画景,写苏轼独自登山长啸,感觉“悄然而悲”“肃然而悲”,三人同舟,感觉江流的寂寥,思情都在景物中。前赋议论则意气风发。客人怅然于天地不变,长江无穷,人生短暂。东坡虽在流放中却能从大处看世界,说:以变化看世界,天地万物一瞬间都不同;以不变看世界,明月还是那明月,江流还是那江流。万物各自有主,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我们可以共享,而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种恢弘的人生感想最能感动人。以个人偏好论,我宁取前赋为上选。两篇都有感伤情调,后赋的感伤只能以孤鹤入梦的缥缈来冲淡,前赋的感伤则为放达的思想所化解,一变为真心欢笑。“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的结尾何等天然和绝妙,写出了人在山水中的恣肆和放松,写出了山水本色和人的本色。《记承天寺夜游》虽短,也是同样姿色。先记年月日,欲睡见月,起身到承天寺找朋友散步。正文不过三十余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就此打住。真正应了东坡自我的总结,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如是而已。苏文,尤其是他的小品,那些题跋、札记、尺牍,都是这样简约从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