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动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中途再做重大调整已经比较困难了。刘长的方寸有些乱,柴奇给他壮胆道,“大王请放心,我们的行动才刚刚开始,朝廷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微臣觉得大王还是应该去一趟京城,免得引起他们的怀疑。”

  “那你说他们此刻要寡人进京干什么呢?”刘长疑虑重重地问柴奇。

  “也许还是为了开导教训大王注意君臣礼节吧。”柴奇微笑道。

  “但愿如此啊。”刘长自言自语道。

  数天后,刘长随使臣一同来到了长安。

  傍晚,刘长一行刚进到淮南邸舍,廷尉府的衙役们就蜂拥而至,刘长及其随从尽数被捉。

  淮南国叛军没有了主帅,立刻做鸟兽散。匈奴得知了消息,也按兵不动了。

  刘长一案审理清楚之后,丞相张苍(灌婴已于两年前辞世,时张苍继任为丞相)、御史大夫冯敬以及廷尉张释之等联合上奏,要求按谋反罪依法严惩刘长。

  谋反罪在当时应判弃市(在闹市区斩首,陈尸示众叫做弃市)。

  刘恒看到奏章后摇头说道,“朕不忍心依法惩治淮南王,请列候、两千石以上各位爱卿再议。”

  张苍遂率列侯、两千石以上官吏四十余人又议了整整一天,大家讨论的最终结果还是依法严惩。

  看到这种情况,刘恒不得不动用了他的皇权,“赦免刘长死罪,废除王位。”

  之后,有人提议应把刘长发配,刘恒准奏,刘长遂被发配到距淮南数千里之外的蜀郡邛都(今四川省邛崃市),邛都的邛崃山一点儿也不比他们淮南国的八公山逊色,只是此山已非他刘长所有了。

  刘恒再一次法外开恩,允许刘长携带子女及宠妃妻妾十多名一同前往邛都,并责令邛都官府为刘长提供房屋和相应的生活物资,刘长喜欢酒肉,故而刘恒专门在供应物资中提到了酒肉的数量,“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

  在发配的路上,看到娇妻幼儿跟着自己颠簸受苦,刘长渐渐地悔悟了。只听他感叹地对侍者说道,“我太狂妄了,也是你们害了我呀,你们只会说我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但是我的过失却从来没有人真心地告诉过我,有今天这样的下场也是我咎由自取啊。”

  刘长在悔恨伤心之中拒绝饮食,几天后终于气绝身亡。他的死也正应验了老子说过的那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

  追随刘长叛乱的人除了柴奇、孟春等少数骨干分子被赐死以外,其普通士兵全部获得了赦免。

  十年后,刘恒哀怜刘长的不幸,把淮南国一分为三,重新册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刘长被赐谥为淮南厉王(死后被册封叫做赐谥)。

  刘长的王位被废以后,刘恒把当时的淮南国册封给了原城阳王刘喜,此时,刘喜又被徙迁回了城阳继续做他的城阳王。

  刘长的长子刘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巨人,刘安不仅热衷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自然科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以他为主编撰的《淮南子》一书,是集我国汉代以前的思想文化之大成的一部学术名著,《淮南子》内容广泛,包罗百家,在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上涉及了政治、哲学、文学、天文、地理、以及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书中对天地自然、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与探讨。只可惜该书问世不久便被汉武帝刘彻和董仲舒“罢黜”了。

  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发生了刘兴居和刘长的两次叛乱,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贾谊就是其中的一位。

  贾谊时任梁国太傅,他结合当时的形势,博引旁证,写出了一篇具有相当政治远见的策论呈献给了刘恒,这篇策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策》。

  贾谊的这篇策论的核心思想一言以概之,就是居安思危。他认为当时的天下并不象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好了。表面上的安定是假象,假象的背后正隐藏着重大的危机。犹如一个人睡在一堆木柴之上,但是他不知道柴堆之下尚有火苗存在,木柴未燃烧起来之前他是安全的,可这种安全又能持续多久呢?显然贾谊所指的火苗就是那些众多的诸侯国了。

  这些诸侯国有的强大,有的弱小,贾谊认为强大的诸侯最危险,比如淮南国,皇上对他们如此的仁慈,他们仍然心怀不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势力太强大了,因为他们有叛乱的本钱啊。因此贾谊给刘恒建议道,“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一个人如果得了手足肿胀病,小腿肿得象腰那么粗,脚指肿得象腿那么粗,若不及时治疗,必将成为难治之症,那时侯即便是扁鹊再世也已无能为力。贾谊认为现在的天下形势就很象是一个人得了这种手足肿胀病。为此,必须要尽快地削弱那些强大的诸侯国的势力,可以用分封的方式把一个大国分化成若干个小国,直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叛乱为止。贾谊提出,这种情况若不尽快解决,等到将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就会悔之晚矣。

  其实,贾谊的这条建议刘恒早就注意到了,不仅如此,刘恒还曾经尝试过这种办法,比如几年前给刘兴居兄弟们封王时,就是把齐国的土地一分为三,由他们兄弟三个分而王之。

  当然了,贾谊再次地提出这个建议时,已把它归纳成了理论性的东西,也更是上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刘恒非常重视贾谊的建议,不过他没有采取激进的方式,而是用相当稳妥的手段在若干年后又拆分了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前元十六年(公元前一百六十四年),刘恒把势力仍然比较强大的齐国又一分为六,封齐悼惠王刘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同年,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

  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还专门提到了太子的教育问题,贾谊说道,“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贾谊认为,“心未滥,化易成。”在太子的童心未失之前是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教育还要得法,太子身边的人以及周边环境也很重要。

  德才兼备的晁错后来被聘为太子刘启的老师虽然不一定和贾谊的这条建议有关,但是选中才能不在贾谊之下的晁错做太子家令,说明刘恒同贾谊一样,也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问题。

  前元十一年(公元前一百六十九年),刘恒的小儿子梁王刘揖在一次骑马奔跑的过程中不幸坠马而死。太傅贾谊觉得自己对不起皇上的知遇之恩,常常自责“为傅无状”,一年后也郁郁而死,享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英年早逝固然可惜,但是他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光辉篇章,诸如《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吊屈原赋》、《鵩鸟赋》等五十多篇优秀的文化精品,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几十年后,贾谊的孙子贾嘉大有乃祖遗风,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代文豪。

  刘长一案平定之后时隔不久,###国又发生了一件事。###侯太夫人为了抓捕一个逃亡的家奴,不惜动用数百名差役在###国境内大肆搜索,直把个小小的###国弄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

  事情被上报到了朝廷,刘恒对丞相张苍、廷尉张释之说道,“记得朕从前曾发过诏书,要求各地官员切勿扰民劳民。###侯太夫人的此种做法,显然有违朕意,请问二位爱卿,此事该当如何处理呢?”

  张释之考虑了片刻,然后从容说道,“回皇上,虽然###侯太夫人此事做得有些过分,但是按律法来说她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她有抓捕逃亡家奴的权利啊。”

  “依爱卿所说,此事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刘恒很不高兴地问道。

  张释之看出刘恒已经不高兴了,但他并不害怕,“照律法来说应该如此。不过,为禁后来者,皇上可下诏书禁止各地擅自征捕。”

  “既然如此,那就依爱卿所言。”刘恒让步了。

  前元七年(公元前一百七十三年),刘恒下诏除去了擅自征捕之苛法,其诏略云:“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

  张释之刚正不阿、依法办事,刘恒给他让步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张释之,南阳堵阳县(今河南省方城县)人。张释之最初是刘恒身边的一名骑郎将(相当于警卫),后来因为他的才华得到了刘恒的赏识,被提升为谒者仆射(谒者类似于军队里的传令兵,谒者仆射则是这些谒者的负责人)。

  张释之任谒者仆射期间,有一次跟随刘恒巡游上林苑,上林苑中饲养着一些老虎、狗熊、野猪之类的野生动物。刘恒看到这些动物个个长的膘肥体壮非常高兴,他饶有兴致地询问陪同在身边的上林苑郎署(上林苑的负责人)这些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如何饲养、如何繁殖等等,可谁知这位郎署由于紧张竟然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上林苑郎署尴尬万分之时,站在一旁的啬夫(上林苑中的一位小吏),立即上前替他们郎署一一回答了刘恒所提的那些问题。

  刘恒对这位啬夫的回答非常满意,回宫后他对张释之说道,“郎署太不称职了,他还不如那位啬夫呢,你现在就为朕起草一份诏书,罢免上林苑郎署之职,提升啬夫为郎署。”

  张释之认为郎署并没有失职,那些动物膘肥体壮就是明证,只不过是他这个郎署太过于敦厚老实而已,至于那位啬夫,张释之则觉得他完全是一个伶牙俐齿、哗众取宠的小人。因而张释之并没有急于去起草诏书,而是婉转地问刘恒道,“皇上认为绛侯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周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刘恒回答道。

  张释之接着说道,“记得皇上也曾经问过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件,钱粮收支多少等问题,当时不仅周勃回答不出,就连聪明无比的陈平也没有回答得上来,可是这并没有影响皇上对他们的重用啊,因为皇上看重的是他们的实际能力。臣以为,上林苑郎署并没有失职,看那些动物生长的情况就已知道了。而那位啬夫则是一位见风使舵、华而不实之徒,如果重用这样的人,那些踏实苦干的老实人就太吃亏了,而且照此下去,就会在朝廷之中形成一种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的风气。因而臣以为,此事还须慎重考虑才是。”

  听到张释之的这番肺腑之言,刘恒微笑道,“爱卿言之有理,此事是朕考虑不周,上林苑郎署就继续留任吧。”

  不久,张释之被提升为公车令(负责皇宫警备)。有一天,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违反禁令,行车到了皇宫外门的司马门仍不下车,张释之便连人带车一起扣住,后来还是薄太后下了一道赦免诏书,张释之才放走了刘启和刘揖。

  事后,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得到了刘恒的好一顿训斥,刘启也因此开始记恨起了张释之。

  张释之的依法行事不媚权贵的品德由此获得了充分的展现,很快他就被升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