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嬗变-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梅:至于吸取哪些教训,我只能粗浅地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国家兴亡,关键在党。无产阶级政党要想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原*德国统一社会党失去政权留给我们的一条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德国以及东欧其他国家,乃至苏联解体,首要原因是党内出了问题。正如1989年11月*同志所说:“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二是必须选择与本国国情相适合的发展道路,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没有出路。*德国唯苏联马首是瞻,照搬苏联模式,并在经互会内部实行不利于自主发展的分工,致使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严重,比例失调。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来越失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东欧包括东德的共产党,都是在苏联培植的,不是土生土长地从基层发展起来的。尽管统一社会党是领导党,主导一切,但实际上群众基础并不深厚,不像我们中国共产党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真正是和老百姓同生死共患难,是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统一社会党内混进了很多投机分子,这些人入党就是为了做官,因为除了党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升官,而升官就有了一切,很多党员抱着这样的想法入党。党的理论政策常常脱离实际,经济发展落后于西德,使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 。。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10)
四是改革不是改向。德国统一社会党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改革成了改向,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总之,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不是*主义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些国家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主义的基本原理所造成的。
  徐:感谢您接受采访,并作出如此精辟的分析。
  阿尔巴尼亚
  东欧剧变的尾灯
  访谈中国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
  徐鹏堂(以下简称“徐”):范大使,您好。在东欧发生剧变的国家里,阿尔巴尼亚的情况比较特殊,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长期闭关锁国,但还是未能避免剧变的命运。请您先谈谈面对东欧政局激变,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范承祚(以下简称“范”):1989年波兰、匈牙利共产党先后丧失政权,东欧政局激变。为了防止波兰、匈牙利悲剧波及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九届八中全会上,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利雅强调,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必须坚持四个“不许削弱”的原则,即“不许削弱公有制,不许削弱党的领导,不许削弱无产阶级专政,不许削弱民族自由、独立和主权”。但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意愿前行,相反,东欧剧变愈演愈烈,而阿尔巴尼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徐:据资料记载,阿尔巴尼亚政局动荡是从1990年开始的。请您谈谈动荡时的情况。
  范:这年先是在2月份,有大约2000名示威者集合在首都地拉那的斯坎德培广场静坐抗议。后到了6月底7月初,成千上万支持*化的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躲进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希腊、匈牙利等十几个外国使馆寻求避难。据说,仅联邦德国大使馆就冲进了3200人。此事经联合国调停,允许一部分难民出走,但事后阿尔巴尼亚政府却对国内的反对派进行了*,这大大激化了国内矛盾。
  11月6日至7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举行九届十二中全会,阿利雅在会上作了题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完善政治体制,推进*化发展》的报告,对党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指出,“党的领导作用不是靠命令或法令来维持的”,“党不应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建议修改宪法中关于“劳动党是国家唯一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表示要为“思想多元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组织基础。
  12月8日,地拉那大学学生罢课示威,提出了“政治*”要求,与军警发生冲突,打开了所谓的“东欧革命的尾灯”。12月11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举行紧急中央全会(九届十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当晚,阿利雅与罢课学生对话,同意他们成立独立的政党。与此同时,从12月11日至14日,在卡瓦亚、斯库台、爱尔巴桑和都拉斯等城市发生了一系列骚乱事件,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到现场,局势十分紧张。12月12日,阿尔巴尼亚成立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国内第一个反对党——阿尔巴尼亚*党。17日,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通过了《关于成立政治组织和团体》的法令,允许在阿尔巴尼亚成立政党和政治团体。19日,阿尔巴尼亚司法部正式批准阿尔巴尼亚*党为合法政党。继*党之后,还出现了共和党、农民党、生态党、民族统一党、社会*党和独立工会联合会等反对派组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11)
反对党成立后,它们向劳动党提出了推迟议会大选时间、修改议会选举法、释放*等一系列要求。迫于内外压力,劳动党于1991年1月17日,同意将大选从2月1日推迟到3月31日,并允许各党派代表参加选举委员会。2月20日,发生了示威群众推倒霍查塑像事件。当晚,阿利雅宣布亲自接管政府事务,查尔查尼政府集体辞职,组成了以法托斯·纳诺为总理的临时政府。3月2日,政府赦免了最后一批在押的*。1991年3月31日,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巨变”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大选结果,劳动党获胜,得168个席位、占总数的、*党获75个席位、占总数的30%,希腊少数民族联盟获5个席位,老战士委员会获1个席位。阿利雅当选阿尔巴尼亚首任总统。
  大选后,反对党在议会内外向劳动党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政局继续动荡,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骚乱事件。1991年4月2日,*党在地拉那举行*,与治安力量发生暴力冲突,造成4人死亡,50多人受伤。在斯库台的*上,有人打出“用暴力夺取政权”和要求“斯库*立”的标语,焚烧劳动党大楼,烧毁军车和装甲车,破坏公共设施。在地拉那、科尔察、都拉斯、卡瓦亚等地,发生一些青年人打骂和侮辱农民,抢劫牲口和农产品的事件。4月15日,阿尔巴尼亚民选议会首次会议开幕,*党议员团以未公布“4·2斯库台事件”调查结果为由,拒不出席会议,拒绝接受劳动党提出的关于各党组成联合政府的建议,对劳动党政府及其施政纲领投不信任票。劳动党只得单独组阁,由纳诺任总理。新政府成立的第三天,以反对党为背景的独立工会联合会发起了全国大*,提出增加工资50%、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等17项要求。为尽快平息局势,劳动党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增加职工工资50%和调整物价等6条应急措施。形势并未因此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各地爆发了30余万人参加的大*,千余人绝食与群众请愿,示威*不断,扰乱了社会秩序,全国经济和文化生活处于瘫痪状态。反对党抓住时机向劳动党发起新的进攻,要求劳动党下台,它们自组多党“救国政府”,并提前举行大选。5月29日,在地拉那市中心广场,数千名*者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当晚,阿利雅总统同各党代表进行磋商,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协议:劳动党政府辞职,成立由各政党参加的“稳定国家政府”,把1995年大选提前到1992年举行。
  6月4日,纳诺政府宣布辞职。阿利雅任命以劳动党议员于利·布菲为总理,组成新政府,在24名成员中,劳动党和反对党各占一半。此时,阿尔巴尼亚深刻的综合性危机达到了灾难性程度,国家到了完全崩溃的边缘,经济连续下滑,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农村无政府主义泛滥——抢夺集体土地和牲畜现象时有发生,大片果园被毁坏,未成熟的小麦、玉米和瓜菜被抢收——财政赤字每天都在增加,通货膨胀失控,老百姓苦不堪言。“稳定国家政府”疲于应付。*党和共和党连手再次向政府发难,当政府无法满足他们要求时,*党和共和党在11月底、12月初相继退出政府,制造政府危机。
  12月6日,阿利雅任命无党派人士维尔松·阿赫迈德组成新政府,但是国家面临的危机并没有结束。12月3日至7日,在克鲁亚地区一些城乡,大批人打着*的旗号,大肆打、砸、抢、盗商店、仓库、工厂、农场等,并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1992年初,在卢什涅、波格拉德茨、乔罗沃德等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抢劫经济部门和商业机构的行为,数千人涌进商店、食品厂、饮料厂等进行抢劫。在其他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在地拉那以东的佩钦镇,抢劫风潮持续一周。大规模的哄抢造成了新的紧张局势。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12)
在全国陷于极度混乱的形势下,1992年3月22日,阿尔巴尼亚举行了第二次议会选举,此次大选结果,*党以绝对优势获胜,获得全国的选票、议会的92个席位。1992年4月3日,阿利雅宣布辞去总统职务。4月13日组成了以梅克西为总理的新政府,19名内阁成员中有15名为*党人。阿尔巴尼亚*党之所以在大选中获胜并上台执政,除利用劳动党的错误以外,还得到了美、德、意等西方国家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援助和支持。*党一上台执政,立即宣布*党“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力量,同时也是阿尔巴尼亚*进程最大的领导力量”。
  徐:苏联对于东欧各国党执政,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我们知道,从1944年5月第一次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上成立的第一届人民*政府,恩维尔·霍查被任命为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和统一民族解放军总司令开始,到1985年4月因病逝世为止,整整41年他一直是阿尔巴尼亚的最高领导人。请您谈谈在霍查执政的年代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领导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上制定的政策。
  范:阿尔巴尼亚政府在解放初期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造措施,是为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经济创造条件。1952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二大”通过了1951…195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这个国家就像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那样,从“一五”计划到“七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按固定的程序操作:党代会讨论通过,付诸实施,总结完成(或基本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它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简单地将它们排列一下:
  “一五”计划(1951—1955)——“以更快的速度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求在计划结束时,“使阿尔巴尼亚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农业工业国”。
  “二五”计划(1956—1960)——“要在阿尔巴尼亚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求进一步解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