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我和孩子们已经成为一家人了,但是爱丽丝仍然没有完全信任我,这使我心里非常不安,怎样才能使孩子向妈妈敞开心扉呢?
  读懂了孩子的心思后,晚上我对爱丽丝说:“爱丽丝,今天晚上和妈妈一起睡好吗?”
  彼得和南希听到这句话后,也大声嚷嚷着要和妈妈一起睡,我故意大声对他们说:“不行,今天就我和爱丽丝两个人一起睡。”爱丽丝骄傲地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去睡觉了。
  孩子不像成人,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经常把这种感情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坐在街上哭、无理取闹、突然不说话、行为反常,这些都是信号。作为妈妈要能从这些信息中,看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妈妈不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孩子同妈妈的关系,对孩子今后步入社会是否有信心、能否健康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孩子的坚强超乎妈妈的想象
  每天早晨,我总是在上班的时候顺便开车送三个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自从南希上幼儿园后,送他们的时候,三个孩子总是一起并排坐在后座。送三个孩子上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三个孩子也很喜欢坐在车上嬉笑打闹。
  但是没过多久,有一天,南希在幼儿园门前下车后突然说讨厌去幼儿园。
  当时南希所去的幼儿园是一所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因为家里没人照顾南希,而我上班可以顺便送孩子,于是就让南希提前一年上了幼儿园。
  面对无理取闹的南希,我也无可奈何,不管怎么劝说她也不听,最后她抓着我的裙摆开始大哭起来,看着大哭的南希我感到很为难。
  “是不是带着南希去上班呢?幼儿园里出了什么事了吗?”
  我的脑子里产生了很多念头,但最后我还是坚决地对南希说:“南希,其他小朋友不是都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了吗?南希再怎么哭,妈妈也得上班去。你为什么讨厌去幼儿园呢?告诉妈妈好吗?”
  南希听了我的话后,依然不停地哭,我想她只是不想去幼儿园罢了。我又看了看南希,叹了口气对她说:“妈妈要走了”,然后把她交给了幼儿园的老师,转身上班去了。
  到达学校后,我接到了南希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她说南希现在还在哭。我问老师南希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电话一端传来了笑声,老师说,孩子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会不太适应,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担心。
  在那之后,又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过程。每次心软的时候我都想把南希带走,但是,每次我又强忍了下来。我想,如果破例一次,再想开始就困难了。
  南希不久就不再哭了,也不会无理取闹了,她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她明白了无论自己怎么闹妈妈还是会将她送到幼儿园的,于是她开始自己去寻找其他能够带来欢乐的方法。从此以后,南希不仅可以从妈妈这里,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欢乐,她也开始享受这种欢乐。
  南希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她不再是爱撒娇的小孩子了,在小朋友里,她成了一个孩子王,和小朋友们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使我明白了,以前只不过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最小,应该得到格外的照顾。
  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总觉得孩子柔弱娇嫩,应该待在妈妈身边。只要孩子一哭就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担心孩子受到什么委屈。
  其实,孩子比妈妈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对事情的反应能力也很快。孩子又哭又喊,不愿离开妈妈的怀抱时,妈妈可以试着挣脱他们的小手。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
  练习同别人单独打交道
  现在我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相聚,聊起往事的时候,总有一些话题要被反复重提。尤其是孩子们小时候旅行的事情,总要被反复地说上好几遍。
  由于丈夫工作的原因,我们不止在美国本土,而且在日本和夏威夷等地也生活过。那时,一到周末我们就出去旅行,孩子们在旅行的开始总是要接受一番考验。
  “彼得,现在你去订房间。”
  孩子中无论是谁,只要一到宾馆,就要有一个人把行李交给妈妈,然后直接去前台订房间。我要求孩子们直接同那些穿着整齐的服务员去交涉。对孩子来说,直接同素未谋面的大人单独交涉,是一件需要胆量的事情。
  第一次,彼得不停地回头望着站在大厅的我,脸上露出不安的表情。但是我一动也不动,只是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
  “Can I help you?”
  看孩子总是望着我,已经猜出来意的宾馆服务员亲切地询问彼得。面对笑脸相迎的服务员,彼得结结巴巴地对起话来,对话结束后,服务员将彼得领去看房间。几分钟后,还红着脸的彼得向我跑了过来。
  “妈妈,我订完房间了。从窗户能看到外面的大树。”
  我总要求孩子们直接面对面地同陌生的大人交谈,渐渐地,他们克服了畏惧心理。他们可以大方地同别人交谈,有时候甚至还开些玩笑。现在经营公司的彼得,一想起这些往事总是说:“我现在做生意时使用的谈判技巧,都是从那时候学来的。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进行商务谈判了。”
  彼得的话不是在开玩笑,经过这样的练习后,彼得在同陌生人谈话时不再紧张不安了。而且他总是主动同别人交谈,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孩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社会的。
  同陌生人接触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通过这些细小经验的积累,可以更加有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同外面世界的接触,在同陌生人的交谈中获得交往的经验,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在同社会的接触中,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后,妈妈可能还会担心孩子,但是,孩子应该迈出面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后,孩子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
“妈妈您不知道”、“妈妈别管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听到这种话时,心里一定有些酸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开始有了一层隔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妈妈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孩子到了青春期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对于这种陌生感越来越不知所措。于是,总是尝试着通过谈话来消除这层隔膜。“今天学校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和朋友们相处得好吗?”但是,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
  妈妈平时不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经常对孩子唠叨:“你是我生的,我还不了解你?”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了。发生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妈妈。
  “我一直在努力和孩子交流,为什么说错误在我呢?”
  让我们来听听在孩子学习时妈妈同他们的对话吧。“作业做完了吗?”、“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在培训班学的内容复习了吗?”这种关于学习的内容占了谈话的80%~90%。
  如果从妈妈的立场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妈妈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所以妈妈张口闭口都是在和孩子谈学习。但是孩子却不认为这是交谈,对孩子来说,这只是妈妈在命令自己去学习。
  这样周而复始,孩子就不愿再同妈妈进行交流了。如果同妈妈的谈话都是令人厌烦的“学习”,孩子宁可自己一个人深浸在空想之中。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妈妈仍在试图同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同妈妈无话可说”的想法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孩子会拒绝同妈妈对话,甚至回避同妈妈的接触。
  怎样才能做到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呢?妈妈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同孩子进行沟通的习惯。为了同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妈妈在认识上必须做一些改进。
  妈妈不是老师
  在韩国,妈妈总是想成为孩子的老师,于是她们会为孩子检查功课、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复习在学校和培训班的功课……而这些都应该是学校老师的职责。
  为了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妈妈第一个认识上的转变应该是意识到“自己不是老师”。
  妈妈要履行的职责和老师的职责是不同的。老师的职责是授课,老师在学校里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而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老师讲课。如果妈妈在家里也像老师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话,孩子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家里,孩子更希望有人听听自己的想法。
  我是一名教授,但在家里我不会教孩子们在课堂上应该学的知识,我通常是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去学习。在家里,我的身份不是一名教授,而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妈妈。孩子们也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孩子。我在家里努力忘掉自己的教授身份,使自己更像一个妈妈。我的责任就是听孩子们说话,将家庭营造成一个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
  妈妈总觉得孩子在回避同自己的谈话,但我认为孩子其实很愿意找人交流。但遗憾的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培训班,甚至在家里,孩子只能充当一名倾听者,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同别人交谈。所以妈妈不能像老师一样,总是不停地说给孩子们听,而是要经常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可以交流的对象。
  由孩子提出谈话的主题
  韩国的妈妈们在同孩子交谈时,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成为同孩子交流的一块绊脚石。
  一般情况下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比妈妈差很多,无论孩子多么善于表达,也说不过妈妈。妈妈不要总想通过对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孩子会认自己是在被迫听妈妈讲话,没有交流的诚意。
  交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在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的同时,首先要听取对方的想法,同孩子的交谈也是如此。
  孩子在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时,就很难再对别的东西感兴趣。举个例子,孩子想看漫画,但是妈妈却让孩子去学习,孩子能听妈妈的话吗?这种情况下,对妈妈的话孩子只会“左耳进右耳出”。
  如果妈妈愿意坐下来倾听,孩子才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孩子才会有兴趣听妈妈讲话。他认为自己已经表达完了自己的意见,应该听听妈妈的想法了。在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妈妈同孩子的沟通就容易多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相信交流的话题不是以妈妈而是以自己为主的。
  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我的孩子直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第一个寻求我的意见。但是,我从来不会给孩子答案,而是通过同孩子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
  我们家在吃完晚饭后,有1个小时的对话时间。说是对话,其实就是随便地聊天。聊天的主题多种多样,聊同班的朋友、所看的书、听的音乐……总之,和自己有关或者关心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聊天的话题。
  在这段时间内,我通常什么也不说,只是饶有兴趣地听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