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因你不同-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而且反应的能量显而易见。《撬动地球的 Google))里这样描写他们的见面,“当时谢尔盖的任务是带着拉里和其他可能到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参观校园并熟悉其周边环境,当时的斯坦福加州校园正阳光灿烂,毫无预兆的,这两个人突然开始为一些随机的话题展开辩论。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争论得热火朝天,火花四溢,这不是很奇怪吗?”
  1997 年,这个以google.standford.edu 为网址的引擎开始被斯坦福大学内部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在校园里,人们对这个引擎的性能有口皆碑,它很快就流行起来。随着数据库的规模越来越大,用户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计算机不够用了,但没有足够的现金,所以他们只能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购买零部件组装机器,还在仓库里翻找没有人认领的计算机。当时,这两个天才,甚至想过把自己的专利卖掉。不过,Google 遇到了天使投资人,而且Google更为聪明地利用了互联网泡沫争抢人才。当.泡沫破灭,很多跑到硅谷的教授遭遇了公司倒闭和裁员,而一些创新实践者也接受了降薪加入Google。正是这些人发明创造了更廉价的数据中心,这使得需要更多资源的Google 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硅谷,Google 声名鹊起,从默默无闻到被人向往。硅谷的工程师们都跃跃欲试地希望去Google公司工作。凡是去过Google 面试的人,都会被贴上
  “聪明人”的标签。而在微软,大家也使用Google的产品,人们一方面对搜索引擎是否能赚大钱表示疑惑,一方面又对Google 的文化表示不可思议,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卡通王国的孩子们会长大,他们会知道现实世界的厉害!”
  当 Google 在微软内部已经成为最大的假想敌时,当 Google 成为新闻媒体追捧的新星时,当Google 的搜索技术越来越领先时,微软内部对待Google 的心情也逐渐变得更加矛盾起来。但是,每年都有成百的微软员工奔赴新东家Google。
  如同探险,很多去了Google 的朋友,都有一种释放的喜悦写在脸上。一些朋友见了我,都会一改以往憔悴面色,神采奕奕地说,“开复,来Google吧,这里很有意思!”“是吗?”“嗯,这里的工作简直像打游戏那么有趣!”那些去了Google 公司的人,似乎都把工作当做了一种享受。
  除此之外,在硅谷,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Google 公司“自由+透明”的价值文化,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然后按照相同的兴趣结合成一个个的团队。每个人考虑的重点都是如何能让公司更好、如何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更没有“三角沟通”。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一个员工刚加入Google,但是他找不到一间办公室有空座位,于是就直接搬进了CE0 艾瑞克·施密特的办公室,艾瑞克面露难
  色,小声地对这位员工说,“你要不要去问问别人,看还有没有别的选择?”那个员工出去晃了一圈,回来说:“我到处去问了,他们都说我就坐这儿最好。”于是,这位员工和施密特共用一间办公室,时间长达半年。在这半年间,Google 正处在上市的过程中,每次施密特接到和上市有关的机密电话,都只有跑到室外去打。半年后,Google 终于买了新办公大楼,施密特刻意挑选了一个面积非常小的办公室,根本不可能容纳第二个人,他这才终于得到了清净。这样的故事,在别的公司可能只是“奇闻轶事”,但对于Google 来说,却是确有其事。
  最让我震撼的是 Google 对公众利益的态度。Google 上市时,坚持让股民直接买Google 的股票,而不是由大投资银行分配给大户,这种做法得罪了不少投资银行,但却得到了民众的好评。Google 是一家先让用户满意,然后再考虑赚钱,如果不赚钱也没有关系的公司。Google 大部分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免费的,而且许多软件和服务虽然推出多年却仍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但只要用户觉得有用,Google 就会继续做下去。这种对商场上惯有的“唯利是图”作风的摒弃,赢得了用户的心,这也是让我尊敬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当“卡通王国”的神话在硅谷不断上演时,一个和Google 有关的工作机会出现了。
  2005 年5 月的一天,我随意地打开新浪网,一个标题映入我的眼帘,“Google 在中国将大有作为!”打开这个专题网页,我知道Google 已经在中国购买了google.an 的域名,也准备在上海开设办公室了。
  回到中国,去一家很酷的公司,做一项创始的工作——面前的新闻正在告诉我,这就是三者最好的结合,这样的机会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吗?
  当我看到GooSe 准备进入中国市场时,浮现在 
  我脑海的就是我给大学生的第三封信中写到的:“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最让我激动的。
  
  遇到机遇的时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罗曼·罗兰曾经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我想,如果我没有主动出击去把握潜藏着的机会,很可能,我会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我没有等,而是主动在网上搜索了Google 总裁艾瑞克·施密特的电子邮箱地址,发出了我希望加盟GooSe 的意愿。我表明了我愿意去中国工作,我知道,这是一次“追随我心”的行动。
  没有想到,当天晚上,效率奇高的GooSe 就伸 
  出了橄榄枝。一个叫艾伦·尤斯塔斯(Alan Eustace)的高管打通了我的电话,电话那边是一个如沐春风的声音:“开复,我很惊讶,你居然对我们有兴趣。我们接到你的邮件非常高兴。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你的背景,觉得你曾经在中国工作过,创建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个奇迹,你在多个公司从事过研究和开发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内部也讨论过,大家一致认为‘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高尔夫球场上的面试
  尽管我对GooSe 心生向往,但是我并不知道,他们能否给我安排一份完全符合我理想的工作,比如是否是一个全权负责的职位,能否有发挥的空问?比如是否不仅仅是单纯的研发中心,而是能够制定战略、策划和执行的实体?
  于是,我和艾伦·尤斯塔斯有了以下的对话:
  我:我确实对去GooSe 有兴趣,不过我想知道,你们要在中国建立多大规模的团队?
  艾伦:嗯,对于这个,我们是很有弹性的。如果你去,我们愿意建立500 人以上的队伍。
  我:太好了,我认为互联网是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因此,我希望在中国不仅仅建立一个研发中心,而是一个有完整性的工作,比如,我希望我可以负责战略规划、计划制订以及决策的执行。
  艾伦:我想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们很重视中国
  市场,也希望那里的机构能够做出很好的业绩。
  我:那真的是太令人向往了。
  艾伦:开复,我会和其他的高级管理人员进一步沟通。我们都相信,你是这个职位的不二人选。我们会告诉你飞到加州来进行面试的时间。
  两天以后,我果然接到了Google 的邀请,要我飞到加州小城山景城(MountainView)去面试。有趣的是,面试的地点不在Google 大楼里,而在一大片高尔夫球场。原来Google 考虑到微软当时已经有几百人跳槽到了Google,他们随时可能认出我。因此,为了保护我的隐私,他们特意挑选了一处优美而僻静的地方让我面试,地点就在海岸高尔夫球场
  (Shoreline Golf Course)中的麦克餐馆(Michael’SRestaurant),而这也是我人生中最为传奇的一次面试。
  2005 年5 月27 日,我飞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一天,阳光明媚,天色蔚蓝,绿草茵茵。去面试地点的途中,路过一大片蓝盈盈的湖水,这让我的心情不知不觉变得更加快乐和开朗。
  我第一个见到的面试者是中国工程师王昕。这也是Google 的奇特之处。不论你位居多高,都需要经过那个领域优秀的普通员工的面试,而不仅仅是高层说了算。而且因为我在中国需要管理的都是很难被管理的天才工程师,因此,有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给我打分极为重要。王昕5 岁随父母来到美国,15 岁就考入了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
  她问了几个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现在能够想到什么技术,可以帮助Google 把搜索技术做得更好?”等等,我们也谈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裁艾瑞克·施密特此时已经悄悄走进了房问,他头发苍白,满脸微笑,非常和善地和我打了一个招呼。第一轮面试之后,他开始非常随意地和我聊天:“开复,今天让你来其实算不上是面试,我的主要任务是希望了解你还有什么顾虑,也想知道你怎么看待跨国公司在中国总是失败的命运,你希望我做什么?”
  “艾瑞克,你知道凡是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会遭遇‘滑铁卢’,运营方面都很失败,我想知道,Google 会不会也陷入到其他互联网公司失败的陷阱当中去?”我把心中的顾虑一吐为快。
  艾瑞克·施密特点了点头,说,“我们希望中国用户通过Google 找到全球的信息,并认识到这是一个好的品牌,我们在中国是长期的计划,不会用一些短视的想法来逼你的。”他看到我在静静地倾听,就接着说,“Google 的瓶颈不是用户不增长,而是没有中国团队做中国人需要的技术和界面,我相信你能够招聘到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做中国用户最需要的产品。你认为如何在中国运营才能够成功呢?”“最重要的是要放权给本地的团队,另外,必须有耐心做长期的投资。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如何在中国成功》的文章,我会发一封邮件给你,其中阐述的是我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先决条件,我希望你能认真读一下。如果你真的能够理解在中国成功的艰难和特殊,我就会欣然接受这个挑战的。”“好的,我会考虑的,我也会仔细阅读你的邮件。”艾瑞克·施密特非常和蔼地微笑。
  轮流见过几个副总裁之后,Google 的创始人,
  “传奇小子”拉里·佩奇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面试地点。他穿着随意,像个刚刚运动完的大学生一样,把自行车往旁边一放就走了进来。环顾四周,他看 
  到谢尔盖·布林还没有来,嘴里嘟嘟囔囔地说,“我就知道谢尔盖不会准时的,那个家伙总是迟到。”我心里觉得好笑,又觉得他很可爱,也终于感受到一些 Google 的风格了,他们的创始人年轻而又有点
  “另类”。拉里用手往后梳了梳头发,然后坐了下来,开始问问题,他的问题包括:“你觉得我们能在中国找到好的资深工程师和研发总监吗?你觉得需要几个?”
  “你觉得Google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