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策略思维-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告诉各位,五月花家具公司最近举办了一次减价促销活动,是清仓结业那种减价促销。
  在上述这些例子里,:博弈参与者是怀着非常直接而有意识的目标来培植信誉的,他一心想为自己日后的无条件行动、威胁和许诺创造可信度。不过,信誉也有可能出自非策略的理由,却同样有助于树立可信度。从不食言的自豪感就是一个例子。托马斯· 
  霍布斯写道,对言语的约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到强化:一是对食言后果的恐惧,二是不食言的荣耀或自豪。这样的自豪感通常借助教育或者一般社会影响灌输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中。其中甚至包含改善我们多方面日常人际关系可信度的愿望。不过,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之所以要为自己拥有正直荣耀而感到自豪,原因在于这将带来策略上的好处,使我们的威胁或许诺变得可信;人们只是告诉我们,荣耀本事就是一件好事。
  一个有着举止疯狂名声的人可以成功地发出威胁,但若是换了一个头脑正常、沉着冷静的人,当他作出同样的威胁时,人们就会觉得难以置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显的不合理性可以变成良好的策略上的合理性。你甚至可以有意培育这么一种名声。由此说来,一个看起来疯狂的人也有可能是一个超级策略家,因为他的威胁总是更容易就使别人信以为真。卡扎菲(Ghadafi)上校和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会不会真的比跟他们打交道的西方国家的冷静而理性的首脑更明白这一点呢?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愿意打赌说,你的孩子若是由于太缺乏理性而毫不俱怕你的威胁,那么,你的孩子会是一个比你更出色的天生的策略家。
  合同要使你的承诺显得可信,一个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同意在你不能遵守承诺的时候接受某种惩罚。假如负责重新装修你的厨房的工人事先得到一大笔订金,他就会有动机减慢工程进度。不过,一份具体说明了酬金与工程进度有关,同时附有延误工期的惩罚条款的合同能使他意识到,严格遵守商定的时间表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这份合同就是确保承诺得以遵守的手段。
  实际情况并不会像这个例子这么简单。设想一名正在节食减肥的男子悬赏500美元,谁若是发现他吃高热量食品,谁就能得到这笔赏金。于是,以后只要这名男子想起一道甜品,他就可以轻易判断出这东西不值500美元。不要以为这个例子不可信而嗤之以鼻;实际上,一份类似的合同已经由尼克·拉索(Nick 
  Russo)先生提出,惟一的区别在于赏金高达25000 
  美元而已。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于是,受够了各种减肥计划的罪的拉索先生决定将自己的问题公布于天下。除了继续坚持每天1000卡路里的食谱,他还会为任何一个发现他在餐厅吃饭的人士提供一笔赏金,高达25000美元,这笔钱将捐献给对方指定的慈善机构。他已经告知附近的饮食店……张贴了他自己的照片,上面注明“悬赏缉拿”。'6'不过,这份合同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防止再谈判的机制。拉索先生眼瞅着精致的法式小甜饼,嘴上却会争辩说,按照目前合同的承诺,没有人可以得到25000美元赏金,因为他永远不会违反这份合同的规定。因此,这份合同也就一文不值了。再谈判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比如,拉索先生可能说他愿意请客,支付一轮酒水费用,以此换取在座各位放他一马。在饭店吃饭的人一定愿意免费享用一杯饮料,这无论如何总比一无所获更好,因此也就乐意让他暂时丢开那份合同。'7'为使合同方式奏效,负责强迫执行承诺或者收取罚金的一方必须具 
  备某种独立的动机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减肥的问题上,拉索先生的家人大概也希望他变得苗条一点,因此,他们不会为区区一杯免费饮料就动了心。
  合同方式更加适用于商业交易。违反合同一般都会造成破坏,因此,受害方一定不愿意善罢甘休。比如,一个制造商就可能要求一个没能按时送货的供应商支付罚金。这个制造商不会对供应商究竟有没有送货漠不关心。他更愿意得到的是自己订购的货物,而不是罚金。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份合同进行再谈判将不再是双方都觉得有意思的选择。
  假如供应商使出那个正在减肥的先生的理论,又会怎么样?假设他打算再谈判,理由是罚金数目实在太大,因此人人都会遵守这份合同,那么制造商也就永远得不到罚金。不过,这正是制造商希望看到的结果,因此他不会有兴趣进行再谈判。合同奏效了,因为制造商并不单单对罚金有兴趣;他在乎的是人们在合同里许诺的行动。
  立下合同的时候,也有可能加人中立方,负责强迫各方遵照合同行事。中立方的身份在于,合同能不能得到遵守并不牵涉他的个人利益。为使中立方的强迫执行作用显得可信,必须要求他通过建立一种信誉影响,让大家知道他确实关心这项承诺是否得到遵守。在某些例子里,假如合同监管人任凭别人重写合同,他就可能丢了自己的饭碗。托马斯·谢林为如何实施这些想法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例子。'8 
  '在丹佛,一家康复中心治疗富有的可卡因瘾君子的办法是,让他们写一份自首书,假如他们不能通过随机尿检,这份自首书就会被公告天下。许多人在自愿陷人这样的境况之后都会反悔,想方设法要赎回这份合同。不过,假如监管这些合同的人让他们重写合同,就会被炒鱿鱼;进而,假如该中心不能及时炒掉这个同意瘾君子们重写合同的员工,它的信誉也会大打折扣。
  这个故事的窝意在于,单有合同并不能解决可信度的问题。若想奏效,还需要另外一些可信度工具,比如雇用对强迫执行或者他人信誉面临考验间题具有独立兴趣的人士。实际上,假如信誉影响足够大,可能根本没必要正式签订一份合同。这就是“一言既出,驯马难追”的意义。①① 
  另一方面,在大学教授中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法:“商人之间握一握手已经足够。不过,若是你的大学教务长许诺你什么东西,最好还是请他写下来。”
  切断沟通切断沟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管用的确保承诺可信的工具,原因在于它可使一个行动真正变得不可逆转。这一做法的一个极端形式是一份最后的遗嘱或者证词中的条款。一旦这一方死亡,再也没有进行再谈判的机会。(举个例子,英国国会就不得不专门通过一个法案,才得以修改塞西尔·罗兹(CecilR 
  Rhodes)的遗嘱,从而为女性成为罗兹奖学金获得者打开了大门。)一般而言,只要有心,总有办法使你的策略变得可信。
  比如,多数大学都会为捐赠教席定出一个价码。现行价码大约是150万美元。这些价码不会刻在石头上公告天下(当然也没有用常春藤遮掩起来)。人人都知道,为了接受已经去世的捐赠人的条件和捐款,假如其并未达到目前的价码要求,大学就会修改自己的规矩。
  我们没有必要通过死亡的方法使自己的承诺显得可信。不可逆转性其实就站在每个邮箱旁担任警戒。谁没有寄过一封信,然后又觉得后悔,想把它拿回来?反过来也一样:谁没有接过一封信,然后又觉得后侮,但愿自己从来没有接到过?不过,一旦你打开这封信,你就不能把信寄回去,假装自己从来没有读过。
  在这种邮政做法普遍推行之前,实现承诺的一个成功的工具就是,在用支票付款的时候,选择没贴邮票也没写回信地址的信封寄出自己的支票。寄出一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承诺。邮局1 
  朋过去常常投递这类信件,收信人只要支付邮资就能收到这封信。公共设施公司或者电话公司知道,这么一封信很可能装了一张支票。他们宁可支付邮资,也不愿再等一个收费周期才收到付款(或者另一封没贴邮票也没有回信地址的信)。
  这些公司的代付邮资问题终于在邮局修改自身政策之后得到解决。邮局宣布,没贴邮票的信件不再投给收信人;若有回信地址就退回发信人处,若没有回信地址就不再发送。这样,这些公司可以宣布不再接收任何没有贴足邮票的信件了。
  不过,假如你在回信人和收信人处都写上该公司的地址,又会怎样?这么一来,邮局就知道应该把信退给谁了。记住,你不是第一个听说这个主意的人。而且,假如这个做法开始流传开,可以肯定的是,邮局的政策还会进行修改,以后没贴邮票的信件甚至不会退回发信人处。
  将切断沟通用做一个确保承诺遵守的工具,其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假如你被单独囚禁,与外界隔绝,那么,你要想确定对手是不是真的按照你的愿望行事,就算还不至于完全没可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必须雇用其他人,确保合同得到遵守。比如,遗嘱就是由受托人而不是死者本人负责执行的。父母立下的禁止吸烟的规矩虽然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仍然可能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却也不能强迫执行。
  破釜沉舟军队通常借助断绝自己后路的做法而达成遵守承诺的目标。这个策略至少可以回溯到1066年,当时,征服者威廉(William)的侵略大军
  烧毁了自己的船只,从而立下了一个许战不许退的无条件承诺。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Cortes)在征服墨西哥的时候沿用了同一策略。他刚刚抵达墨西哥的坎波拉(Cempoalla)就下令烧毁和捣毁自己的全部船153只,只留下一条船。虽然他的士兵面对着数目大大超过自己的敌人,但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有战而胜之。“假如(科尔特斯)输了,那么他的做法很可能被视为疯狂…… 
  不过,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他的心里除了取胜就是灭亡,再也没有其他选择。”'9'破坏自己的船只使科尔特斯得到两个有利之处:首先,他自己的士兵团结起来了,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全体都会战斗到底,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可能中途放弃(甚至逃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一承诺对敌人产生了影响。他们知道科尔特斯要么取胜,要么灭亡,而他们自己则有撤退到后方的选择。他们选择了撤退,而不是跟这么一个已经横下一条心的敌人较量。要使这类承诺产生预期效果,光有作战室里的策略家们达成一致还不够,你必须让(你的以及敌人的)士兵们都有透彻的了解。因此,这个例子当中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捣毁舰队虽然是科尔特斯的提议,但士兵们不仅知道,而且表示支持”'10'。这个破釜沉舟的想法显示了策略思维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发展的历程。特洛伊人似乎早在希腊人乘船前往特洛伊抢夺海伦(Helen)的时候已经通过倒推法了解了这一策略。① 
  当时的情况是,希腊人企图征服特洛伊,而特洛伊人打算烧毁希腊人的船只。不过,假如特洛伊人当真成功地烧毁了希腊人的船只,他们大约只会使希腊人变成更加坚定不移的敌人。实际上,特洛伊人没能烧毁希腊船只,而是眼看着希腊人败退回家。当然了,希腊人留下了一匹木马作为礼物,这一次轮到特洛伊人在接受这份礼物的时候显得匆忙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