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山海经-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海经---古地貌与大洪水
凡是读书的人,或者喜欢读书的人一定知道“山海经”。凡是文化人一定读过山海经。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没有人 不知道红楼梦,没有人不知道红楼梦故事一样。但是,山海经是一部2千年以前的古书,这部书讲述的事情距离今天实在是遥远。读山海经能够知道距今万年以后至距今6千年中华人的生活。请想一想,中华文明5千年,而山海经主要讲述5千年以前,也就是“中华文明”以前的事情!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从口传到文字)很早,很长,从“周”以后逐渐不能被理解。这是因为山海经的那个时代逐渐远离了“古人”,那个时代逐渐被“古人”遗忘,以至今天。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是一部被忘却的书。

  山海经是一部古书,从起源到成书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在初始,在成书以前,在氏族时代的早期,叫作始族的时期,有主持“祭祀###”的“文化人”。这样的文化人宣讲自己始族的经历。祭祀辞,宣讲词由始族的文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这其中包括了山海经的起源和流传。这个时期的“始族文化”收集在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公元前4千年以后,始族人逐渐定居,他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在祭祀,宣讲,传唱的基础上有了歌舞表演,有了固定的场地。这固定的场地古人称作“祠”,在山海经书中叫作“山”和“冢”,主持祠的人叫作“巫”。时间久远,名称的变化很大。始族人的文化“资料”保留在巫祠那里,(山海经以后的资料保留在道德经书中)。不晚于周代,巫祠退出社会,走进宗教。“资料”不再被社会知道。山海经成了一部被忘却的书。这些事情从山海经书中看出来,相信读者细心读过山海经也能够看出来。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是一部古文献。

  公元前4千年以后,出现了新的社会成分,新的社会成分成长起来。这新的成分叫作生产氏族,更早的古人可以叫作采集始族。不是说中华文明5千年吗?不是说黄帝时代吗?黄帝时代已经是生产氏族时代。生产氏族的经历(在今天叫作神话传说)由春秋人制作了历史:三黄五帝,尧舜禹。采集始族的经历保留在山海经书中。始族人的文化是什么呢?就是对始族人采集生活的记录。你可别小瞧,这些记录可是宝贝:我国的考古出土了1万多遗址,遗址的主人是谁?这些记录就告诉你了。

  山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它是中华文化之源。

  读者,说到这里,你已经觉出点味道了。是的,被今天称作原始社会的时期经历了采集阶段和生产阶段。公元前4千年以前的采集文化在古书山海经中保留下来。黄帝时代的神话传说是对采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对于许多莫名其妙的典故,许多不知出处的典故,你尽管到山海经中找答案好了。山海经,它的丰富的内容,珍贵的价值无法用语言概括出来。

  山海经与考古学

  对于山海经,在古代,在过去没有读懂,被忘记了。在今天,能够读懂,这是因为有“考古学”的帮助。

  我们的历史从“周”以后开始清楚,因为从周以后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早于周的“商时代”,确定的资料有“殷墟”,“青铜器”和“甲骨文”等等。可惜,凭借这些资料我们对商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楚。从商时代再向上是黄帝时代。对黄帝时代的认识更加不清楚。从黄帝再向上,史记说,有一个很长的神农时期。

  在考古学建立以前,对历史的认识大致这样。

  在上个世纪,以“仰韶文化”的发现为标志,考古学诞生了。从考古知道,公元前6千年出现村落。村落的出现标志了社会的开始。对于村落,考古学叫作“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到了公元前4千年,“文化”已经遍布中华土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和渭河)的文化称作“仰韶文化”。读者是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仰韶文化人与始族文化是怎样的关系。“仰韶人”与“山海经人”发生了惊人的吻合:从公元前6千年到公元前4千年这2千年里,凡是出遗址的地方,就有山海经人生存,凡是山海经人讲述自己的地方就有遗址出土。对于我们的祖先,考古的仰韶人用遗址讲述自己的生活,古书的山海经人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

  因为考古发现,中华人的历史提前到了至少距今8千年。我们能够确定的知道中华社会开始的时间。但是,从遗址中不能清楚8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细节”,我们对古人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楚。十分欣慰,从古书山海经中发现了关于古人生活的记录,山海经的奥秘显现出来。记载确定的讲述了考古“文化人”的生活,而且是文化人的“亲口”讲述。

  关于山海经的评论

  不少于2千年的采集时代以后有一个千年的“动物崇拜”时代,动物崇拜以后是千年的黄帝(巫祠)时代,黄帝时代以后是千年的大商时代,大商时代以后是千年的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时代逐渐被忘记,巫祠时代逐渐被忘记,因此,古书山海经也逐渐被忘记。秦汉以后对山海经的评论有3处:1,史记的评论。2,鲁迅的评论。3,词典的评论。这些评论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对山海经的不同的认识。

  西汉时的历史学家,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至禹本纪,书中的怪物予不敢言之也。”

  司马迁的话写在“史记”里,是交待一下史记没有采用山海经资料的原因。为什么没有采用?因为对山海经讲的事情不清楚,不确定,不敢言之。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司马迁比今天的任何(历史)学者都伟大。他治学严谨,写“史记”20年始成。对于山海经这样一部现成的“资料”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司马迁为什么不敢言之?为了说得清楚一些,打一个比方:读者知道,圣经表达的思想成为今天宗教的经典思想。但是,圣经的记载不能当作历史的资料使用。司马迁是将山海经当作了宗教的经典。因为有史记的“定论”,历史从黄帝开始,山海经不再被当作“历史”研究。

  “怪物”,是说山海经书中写了一些“动物神”。山海经书中记录了怪物是因为在山海经时代有一个“崇拜动物”的时期。动物崇拜主要有由人扮演成动物的伴歌伴舞的形式。这是古中华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动物崇拜时期以后,动物神被吸收进了巫祠,成为巫祠的神像,这就像今天庙宇里供奉的神像。山海经书中写的“怪物”是对“巫祠”中“塑像”和“绘画”的记录。动物神的歌舞盛行了千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细心的读者就是在今天也不难看到动物神的影子

  司马迁时代的“学术界”受到历史的局限,对我们的祖先有过动物崇拜不能理解。认识就这样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到了近代,鲁迅对山海经有评论。他说,山海经是一部巫书。

  “巫”,是能够沟通人与“神”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有巫婆神汉,巫师等等。在山海经时代,巫是专门一类人。在山海经书中,是代表“氏族”向祖先“汇报”,“请示”,主持祭祀的人。山海经的记载就是“巫”说的话。巫在祭祀时候说的话叫作“祭祀辞”。这些祭祀辞是比“甲骨文”更宝贵的文献。鲁迅看出了山海经的奥秘。鲁迅的见解是精辟的,可惜,鲁迅对山海经的评论只有这一句。

  鲁迅的话说得很对。山海经是一部巫书,是古中华时代“巫”讲述的事情。

  巫的事情在今天见不到。在巫的时代,不象今天这样统一的国家。那时候是大小不一的氏族。不管氏族大小,都实行祭祀。主持祭祀的人叫做巫。巫是一批职业人,文化人,巫构成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阶层。

  祭祀是一项很重大的活动,很象是今天的大型###,节日###。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巫就是这样的主持人。做一个职业的巫需要许多的知识,需要组织能力,巫是远古时代的社会活动家。

  有了上面的简单的介绍,读者可能对巫有了一点认识,远古的巫不同于今天的巫,也不同于今天的宗教。象巫,冢,祠,山,这些远古的事物消失了以后,这些文字“挪做他用”。读山海经如果按照今天的字义读就读不通。

  在今天,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保留向祖先祭祀的习俗,流传下来叫作“史诗”的祖先歌。山海经的记载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歌至少从公元前6千年开始流传,公元前4千年基本结束。中华史诗传唱了2千多年,发源了中华文化,构筑了史诗时代。中华文化经由巫哺乳了“春秋文化”。亲爱的读者,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为我们民族的史诗时代自豪吧,为世界民族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部史诗古籍山海经自豪吧。

  今天的词典对山海经词条这样解释: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书中主要记录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的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词典的解释代表了今天人对山海经的通常认识。

  上面例举了司马迁,鲁迅以及词典对山海经的评论。从有文字书以来几千年了,有多少“书”因为古人不再保留,不再流传而消失了?例如,在今天被当作“宝贝”的甲骨文是从地下发掘出来,古人并没有流传它。例如,在今天发现的考古文字,包括古墓中的发现,被当作珍贵的资料,其实是古人的弃物。山海经流传了下来。一方面,山海经不被理解,一方面又被当作“经”流传。当我们考察“春秋文化”的几部古书时,也能够发现这个现象。代表春秋文化的古书需要解读,需要揭秘。这其中山海经为最。

  古地貌与大洪水

  山海经的故事从距今万年说起。那个时候的地理环境与今天不同。读者读山海经要注意到古今地貌的变化。如果对古地貌的认识不清楚,也要增加阅读的困难。

  在距今万年以前,黄河土地不是今天的样子。那时候,从渭河到黄河的河道不相通,中间被山地隔成两段。西面的一段,今天的渭河积聚起来一片大湖。大湖西边的土地叫作“六盘山”,渭河就是从六盘山里发源出来。大湖东边,渭河和黄河中间的土地叫作“豫西山地”。从豫西山地往东是黄河河段。那时候的黄河是一条海沟。今天的华北平原,河南平原,黄淮平原也浸没在海水下面。在燕山的南边,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有一条河,叫作“桑干河”。在1万年以前,桑干河又宽又长,北边的黄河水直接从桑干河流进大海。海水有过低落的时候。在海水低落的时候,今天的渤海没有多少水,两个半岛,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也连接起来。

  古人在山洞居住:

  在桑干河的南岸(中条山和太行山的北段),在山东丘陵,在豫西山地,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在发源渭河的六盘山,在秦岭山地,这几块山地分布着“古中华人”。

  从公元前6千年以后,古人开始移向平地。到了公元前4千年,古人广泛分布在平地的水边,这样的地方考古叫作“台地”。古人为什么从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