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洋天下-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袁世凯的保荐下,林铄已经升任全国铁路帮办,在唐绍仪手下做事,主要负责京张铁路的资金调度。

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已经修到了宣化府,林铄借着这个时机投资兴建的龙烟铁矿和宣化炼铁厂也开始动工。和另一个世界不同的是,京张铁路数万民工被组织了起来,而且朝廷已经批准铁路延长至包头。

冬季铁路停工后,大部分民工都已经放假,而数千名从中挑选出来的青壮被组织起来在数个聚居点进行军事训练。

每月三两银子的例钱并且还管吃住,在这个年代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为了这些银子,这些原来的农民们在咬呀忍受着老兵们的折磨。还好,难熬的日子就要过去,随着天气变暖,大家又要回到铁路或着矿山。

栋军营务总办黎承恩带着带着数名亲兵,远远地看着这支“民兵”的操练,这些人的总体表现还算让这位老行武感到比较满意。过了一会儿,他点点头对身旁陪着的郑以经说道:“少爷吩咐尽可能地动员一部分受过训练的民工随招收的难民一起去蒙古,蒙地并不安靖,科布多将军手下那些驻防卡伦的蒙兵根本指望不上,我们要有自己的武装来保护各垦区的自身安全。”

郑以经说道:“大约有一千五百多人报名愿去蒙地,毕竟管吃管住每月还有六块大洋的饷银,我只是奇怪花费那么多钱安顿难民到蒙地屯垦究竟值不值?”

黎承恩瞪了一眼郑以金,“值不值是少爷的事,你只管把事情做好就成,再胡乱说话当心我割下你的舌头!”

郑以经收住笑脸,“是,保证这事做得让少爷满意!”

自庚子年后,满清政府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边疆危机,不得不废除关外的移民禁令,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鼓励内地失去土地的流民去关外垦殖,光绪二十八年,又宣布蒙地开禁,在绥远城设立垦务局主持蒙地的土地招垦及清丈。

林铄将目光放到了河套。

西二盟各部王公早就眼红招垦所收到的“押荒银”,林铄借所控制的旅蒙商号天义源向绥远将军联魁询问在蒙地的招垦事宜,这位正为没有银子而发愁的满州将军在收到五万两的“押荒银”后就将此事一口就应承下来。

大批的内地流民以招工的形势有组织地被安排在黄河两岸,一开始的规模并不算大,每年约有不到一万的难民被安排进入蒙地。

林铄采取的是类似后世军垦的军事化管理方式,设立五原、包头和定远营三个垦务局,分别主管各大垦区。招收的民工经造册后分发至各屯垦点,每人每月发给4元薪资,粮食和必要的生活资料由垦区统一配给,但生产资料却属于垦务局所有。

最初招收移民的工作相当困难,有时各垦务局不得不采取一些欺骗和强迫和手段,而且林铄每年要投入五、六十万银元以补贴各垦局收入的不足。但三年之后,各垦务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许多北方穷苦的百姓也知道了蒙地这个还能让人吃上饱饭的地方。

清末各地灾害不断,能吃上一顿饱饭对于许多老百姓来说都成了一种奢望。

蒙地垦区的传说对于许多人来说简直就象一座天堂。

虽然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人很难抛舍故土,但在生计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涌向蒙地,1907年春,绥西各垦区就已经招收到了近两万户流民。

联魁因招垦有功,受到朝廷的特旨褒奖。

借助屯垦,林铄控制的天义源商号渐渐控制了科布多乃至于到伊犁的商路,每年的贸易利润都会超过100万元,大有超越大盛魁成为蒙地第一商号的趋势。

这个世界由于有林铄的资金支持,京张铁路将在1908年10月就全线贯通,比另一个世界的历史提前了近一年,而且朝廷也已经批准京张铁路继续向蒙地延伸。一路向西延伸到宁夏镇,一路向北沿着称之为“张库大道”的驼路修至库伦。

詹天估亲自赶到张家口,布置蒙地铁路的勘察准备,没想到却遇到了邝荣光和曾溥、容尚谦等人。几人都是当年的留美幼童,邝荣光和詹天佑曾一志在开平矿务局任职,两人也有数年没见,而曾溥回国后又专门去英国学习矿业,其后被林铄招揽到了汉阳铁厂,其后又主持繁昌和马鞍山等地的铁矿建设。

老友相见,不免寒喧了一阵,詹天佑好奇邝荣光等人怎么会到张垣。

原来林铄通过天义源商号参股到山西的保晋公司,准备在太原建立一家炼铁厂。此时他已经能够利用袁世凯手中的资源,这次派邝荣光带领一支地质队是为了普查晋北的矿产资源,按照林铄指定的地点,地质队果然在代县和岚县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铁矿带。

而容尚谦则应林铄之聘出任通海轮船公司经理,这次是为宣化铁厂的一批设备运输问题而专门考察道路情况。

詹天佑转头又问曾溥:“听说你在芜湖主持铁厂的建设,现在情况怎么样?”

曾溥摇了摇头说道:“本来巡抚恩铭对芜湖铁厂很是上心,铁厂的征地和手续都很顺利。可铁厂刚开工就遇到了恩铭被革命党刺杀身亡,新上任的巡抚朱家宝很是守旧,铁厂建设中间又费了许多周折,本来预计明年就能投产,现在看还要两、三年才能建成。”

“你们怎么又跑到山西来建铁厂,加上宣化铁厂,这林安华都建了四家铁厂,国内哪有那么多销路?”

“要不我们一直支持你修铁路,你造的铁路多了,我们才好生活。”容尚谦笑了起来,“汉阳最新新上了一套中厚板轧机,一年以后国内各船厂就能用上国产钢板了。”

“哦,可别影响了铁路上钢轧的供应,现在国内就这么一家铁厂,每年还要从洋人手上买数万吨钢材。”詹天佑说道。

邝荣光笑了起来:“詹姆士,刚才你还担心生产的钢材卖不出去,这会儿又怕钢轨供应不上,岂不是前后矛盾!”几人不由大笑起来。

几人正说话间,却听不远处传来整齐的口号声,扭头望去,却是新近招募的两千多铁路工人正在进行军训。几人都曾在马尾船政学习,多少都受过军事训练,而容尚谦更是在北洋舰队经历过近十年军事生涯,看了一会儿就明白了其中的用意。这些经过军事训练过的精壮民工很有一些国外工兵的意味,而且人在受过军事训练后,懂得令行禁止,有很强的服从性和纪律性,这要比一般散漫的民工队伍效率要提高很多。

容尚谦看了一会儿不禁赞道:“真行啊达朝,你用这一手,民工变工兵,京绥铁路的施工进度就有了极大的保证。”

詹天佑笑道:“这可不是我的功劳,主意是林安华出的,而且驻防宁夏镇的栋军补充兵也都是从这些受过军训的人中间征召,他贴补一部分训练费用,却让我帮他养着数千名补充兵,你说他这算盘打的精不精?”

容尚谦一怔,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寓兵于民”几个字,想到听说林铄手下的工厂和矿山在招工时也要进行军事训练,许多人只是当作个笑话来说,现在看来这个林老板却有他独特的想法,一但国内出现如庚子年般的混乱状况,他立即就能征集数万受过训练的军人。虽然这样的军队比不上袁世凯手上的几镇北洋劲旅,但绝对要比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巡防营兵要强上许多。

但这林安华到底想要干什么?

林铄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自庚子之后,西太后痛定思痛,象换了个人似的,极力支持和推行所谓的“新政”,甚至比前几年光绪皇帝推行的“维新变法”做法还要激进。如今朝政反而前所未有的开明,国内奖励工商,民间投资逐渐活跃,情形倒与后世八十年代早期改革开放初期有些相似。

如今正处于蒸汽机向内燃机、电机过渡的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如果国家如此平稳地发展二、三十年,未尝不能取得象后改革三十年那样巨大的经济成就。

时下朝廷正准备仿行宪政,如果这皇帝是汉族的皇帝,也许这君主立宪还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眼下统治中国的皇族却是一个异族,而且是个仅有数百万人口的小民族,在这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数万万汉族人从内心来讲是极不情愿接受一个万世不易的满洲皇帝,这是件极可怕的事实。

历来“反清复明”思想在民间大有市场,这也是革-命-党人提出的所谓“排满-革-命”得到起来越多的读书人和大多数会党认同的原因之—,若是换作皇帝是个汉族人,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

也就是就乱世基本上无可避免,林烁也只能悄悄地积攒实力,为将要到来的动荡时期作好自保的准备。

第一章清末 二五、造船和钢铁

限于马尾的自然条件,船厂的未来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从长远来考虑,林铄将兴建船厂的目标锁定在了海边,福建海岸线曲折复杂,环绕出一个个优良的港湾,福建沿海可以说是世界上天然良港最多的海岸。

位于闽江口北不到50公里的罗源湾和再北面的三都澳都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三都澳封闭的水域面积超过700平方公里,但各国势力在那里纠缠不清,都想吞下这块肥肉,意大利人首先向清政府提出要强租三都澳,并以武力相威胁。幸好当时的海军统领叶祖珪在比较了两国的海军实力后,上书朝廷大清水师可与意国海军一战,意大利人才没有得逞,这也是大清海军唯一一次给大清国长面子的事情。

其后,德国人在强租胶州湾后,又要求清廷将三都澳租借给德国,由于日本人将福建看成它有势力范围,美国人也想租下三都澳作为海军基地,各方势力纠结,迫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在1898年宣布三都澳“对外开放”。

林铄把目光转向了罗源湾。

罗源湾位于闽江出海口的北部,距福州约七十公里,入口窄小水深,两岸多为山丘地和海滩,为天然的封闭状避风海湾。其海域面积为220平方公里,湾内海阔水深,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之一。

林铄在关于马尾船厂改归商办的折子里,把在罗源湾新辟港口,新建船厂的计划也包含了进去,在收到林铄的银子后,把持朝政的庆亲王批复就四个字:“照准办理”。

《罗源港港口及造船厂建设计划》是个庞大的工业和商业计划,总投资超过了4000万两白银,这相当于大清国三分之一的年收入。

各国闻风而动,但林铄最终把合同都给了德国人,德国在华最大的机器和武器供应商礼和洋行与德华银行联手,原意为罗源港及造船厂提供1亿2000万马克相当于3000万两白银的无担保商业贷款,此项合同又经过了德国政府的再担保。

德国人给出了年息5厘,从借款5年后开始偿还本息的优惠条件,只为了得到整个港口和船厂建设工程及所有的机械设备供应。合同中规定此项贷款仅用于支付德国公司的工程款和从德国购买机械设备的货款。

本来林铄就偏好德国机械,不光是因为作工精密,而是因为德国人使用的是国际标准计量体制,相比较英美等国在机械加工方面使用的英制标准,他更习惯于国际标准。不然整天看到图纸上1又4/5英尺,脑子里得再想这到底是多少厘米,他就会感到别扭,林铄在自己的工厂里一直在强制使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他手中的上海量具厂也因生产国际标准量具而知名,米、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克、千克、公吨,这些东西逐渐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