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同人)迢递故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倚天同人)迢递故园- 第8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话到这里,忽地反应过来自己这话在这全营挂白披素的时候说得极是不合时宜,想起自打刚来第一天就受到的严厉吩咐,立时住了口,一双小手捂住说错话的嘴巴,大眼睛略有惊恐的看着阿瑜,“夫、夫人……我、我说错了……”
  
  阿瑜也不计较,“你是要说元帅对我很好么?这是真真的,你可没说错。”
  
  “夫、夫人……”小丫鬟仍旧不安的小心翼翼探查阿瑜的脸色,生怕勾起她的伤心事,又想赶紧带过这茬话,“您千万别……别伤心……我娘说女人有身子的时候要是哭,会给娃儿折福的。而且、而且就算元帅他……还有那么多人待您很好很好啊!您看罗军爷,每日那么忙,都要来帐前……”
  
  阿瑜闻言,竟是脸色微微一黯,一反平日风流笑意,皱眉轻声道:“那呆子还在外面站着么?”
  
  小丫鬟一看阿瑜脸色,更不敢多说,轻轻跑到帐子门口将帐帘掀起一处缝隙,但见得冰天雪地之中自晚饭时分便站在那里的人影仍旧动都未动,不由咋舌,回来同阿瑜道:“还在呢!这都一个多时辰了,都没挪过地方,可也不怕冷……”
  
  阿瑜叹了口气,妙目微合,摇了摇头,“这呆子!由他去吧。过会三更他便得去守灵了。”说着看向小丫鬟,嘱咐道:“这事你看便看见了,可不许出去乱嚼舌头,知道么?”
  
  小丫鬟连连点头:“知道知道!这事传了出去,总是对夫人名声不好。不过……罗军爷……”说到这里偷偷看了阿瑜一眼,“罗军爷可是真心喜欢夫人的。”
  
  阿瑜噗嗤一笑,一只素指戳在小丫鬟额头,“你个小毛丫头,又懂什么喜欢不喜欢的?”
  
  小丫鬟小脸粉红,分辩道:“怎么就不懂呢?我听人说,元帅头七那天,罗军爷半夜守灵时候一个人喝酒,喝得醉了,一开始哭元帅怎么就去了,还哭着说什么自己对不住元帅。后来哭完了,就守着元帅牌位跟元帅念叨,说是让元帅安心去,说此后一定敬您为主母,还说一定和兄弟们一起把元帅的孩子教养成人,继承什么遗……遗志什么的……香儿是不怎么听得懂,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似乎那以后,罗军爷每日里在帐子外面站的时间就格外的多……而且总是很难过的样子……”
  
  阿瑜揉了揉小丫鬟头发,忽而感慨道:“所以说,这长得好看又有什么用呢?都道是红颜祸水红颜祸水,祸的是世事,伤的是人心呐!”
  
  她少艾年华出身风尘,遭遇坎坷,世道人心看得再清楚不过。跟在沈浣身边多年,身处颍州军中,虽然不会执枪拿刀,然则这些将领兄弟之间的心思,她却是看得一清二楚。
  
  狄行缘何坚持要替沈浣守柘城。沈浣又缘何坚决不让罗鸿去战皇集。
  
  自己孩子的父亲是谁,她与谁都没说。三军将士都如狄行一般以为是沈浣的,而沈浣终究再清楚她不过,只一眼便明白是罗鸿的。至于罗鸿,真心实意却是被她一骗再骗,当真为自己的情意懊悔,也当真以为并庆幸这孩子姓沈。
  
  何等的将帅,便能带出何等的亲兵。将一缕情思私念藏在心底,能为甘为兄弟坦然赴死的,又何止沈浣一人?
  
  小丫鬟听得迷糊,皱着眉懵懵懂懂的看着阿瑜,听她道:“罢了罢了,待会三更时候,你去灵帐那里给他送件元帅的大氅去。如今营中武将以他为首,这天寒地冻的,楞头小子若是病了,全营兄弟都安生不了。”
  
  小丫鬟点了点头,没能看见阿瑜背过身去时的戚戚之色。
  
  红颜祸水,伤的却不知是谁的心。
  
  --
  
  三军披素,全营挂白。夜深时分显得格外寂静冷清。
  
  灵堂设在主帐之侧,“奠”字高挂,挽联对书。两侧白烛高举,灵柩之前,香案陈设,牌位之上有书:靖国武侯沈公讳浣之位。
  
  守灵的士卒皆被罗鸿打发走了,他一人靠坐在香案之前,面前酒坛一只,酒杯一个,却不是他自己所饮,只不言不语的一杯杯倒了,复又洒在地上。
  
  赵校尉手下斥候抬了沈浣回来的当天,这灵堂便设了起来。自那以后,无论白日里忙乱到何种地步,罗鸿每日夜里必来这灵帐中守上一两个时辰。每每打发走了士卒,有时候便对着灵位自言自语的说些什么,仿佛对面的不是灵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有时候只是坐着,什么都不说。
  
  今夜这一坛酒倒完半坛,罗鸿却听得身后脚步声响起。一回头,却见是一身书生长衫的戴思秦踏着夜色而来,手中尚拎着一只未开封的酒坛,显也是来祭沈浣的。
  
  “戴中军。”罗鸿向他点头。以前他在沈浣手下带兵做将军校尉的时候,常有时看戴思秦这么个掉书袋的酸书生不甚顺眼。如今军中将军,重伤卧床的、在外带兵的、下落不明的皆是有之,这几十万人的颍州军,一天一夜之间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在其位,谋其政,他方始明白眼前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平日里替沈浣分担了多少营中军务。自己一个沈浣的副将,能在此时稳住三军,亦是多赖他殚精竭虑精心辅佐。此时想起以前自己常常伙同了士卒们捉弄于他,不由心下愧疚后悔。
  
  罗鸿历来是爽快人,也没什么磨不开面子,抓了抓头,“戴中军,以前兄弟我常得罪你,现在想想可实在对你不住。你要是生气……你要是生气揍我一顿便好,我绝不还手!”
  
  戴思秦将自己带来的酒倒好,端端正正供在香案之上,这才向罗鸿摇了摇头道:“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罗鸿又抓了抓脑袋,龇牙咧嘴。戴思秦这两句话,他是半个字也没听懂。
  
  戴思秦怕是也没指望他能听懂,“营中诸将执戈所向,所为皆同,兄弟之谊,可轻生死。罗将军即唤我一声兄弟,又何出此言?岂不是辜负了元帅一片苦心?”
  
  罗鸿闻言,也是不由一叹,“沈大哥生前曾说这营中你最晓他心思,如今看来实在不错。”
  
  戴思秦苦笑摇头,“罗将军也有个妹子吧?听说一身功夫可是不错,巾帼不让须眉。”
  
  罗鸿笑道:“倒是。野丫头一个,功夫倒是不差。”
  
  戴思秦道:“我也有个妹子,只是……身子不好。只此一事,很多时候便能明白元帅心思。”
  
  罗鸿一愣,半晌道:“倒是听几个兄弟偶尔提过此事,听说是元帅也有个弟弟,自幼便身子不好?”
  
  戴思秦一叹,“如你我之辈,征战一世血染黄沙,有几分为了自己?有几分为了骨肉手足?元帅他这些年,怕也有不少说不出的苦处。”
  
  罗鸿道:“以前做副将,觉着上阵杀敌便爽快,如今当了这月余的家,才知道沈大哥不易。几十万人的颍州军,上上下下一脑门子官司。”言至此神情颇是愤愤,咬牙道:“沈大哥尸骨未寒,刘老头和明王就盯上这二十万人马。今天你来索要人马,明天我来安插人手,实在是……他娘的可恶!”
  
  戴思秦重重一叹,“当年颍州起事,韩兄弟称是徽宗八世孙。如今韩兄弟去了,论名正论言顺,自然是其子继之。可刘福通终究是头位元老。如今他毫州扶立小明王为帝,无非是对众人向当年的韩兄弟给个交代,怕担了篡逆之名而已,却又怎能始终屈居平章之位?明王势力虽弱,胜便胜在这‘名正言顺’一词。”
  
  罗鸿只觉越发头大,沈浣在时,他只管一心冲锋陷阵便是,何尝半点陷于这般勾心斗角之中?
  
  戴思秦冷笑道:“元帅在时,军中积威甚深,将士人心所向,他在刘福通与明王之间不偏不倚,两边都欲拉拢,又都忌惮他三分,咱们下面将士倒能求个一心征战,安生度日。如今元帅一去,二十万颍州军这么一大块肥肉,刘福通与明王谁吞下去,谁便是毫州之主,更有可能便是天下之主。杜遵道是明王的人,赵明达是刘福通的人,早在毫州被围之前,就已剑拔弩张,如今……哼哼!且瞧着吧!”
  
  罗鸿扼腕道:“我罗鸿及不上元帅一成本事,可决计不能让这群畜生打兄弟们的主意!什么刘福通小明王杜遵道赵明达,老子就认元帅一人!”
  
  戴思秦一皱眉,一拉罗鸿道:“这等话想想就罢,可莫说将出来!元帅在时,为了十几万兄弟,周旋在刘福通和明王之间,都不敢说这等话。你若说了,岂不是让元帅这么多年花的心血吞的闷气付诸东流了?”
  
  罗鸿听得戴思秦如此一说,立时住了口,脸上恼怒神情却是一时褪不下去,看了一眼沈浣灵柩,忽地生出无限悲伤之情来,恨恨抹了把脸。
  
  正当此时,忽听得帐外有士卒低声道:“罗将军?罗将军?”
  
  罗鸿心头郁闷之气正盛,听得有人靠近,眉毛一横,“谁许你们来的?”
  
  那士卒颇是委屈,“将军息怒,小的如何敢违您将令……只是……只是……萧帅来了。”
  
  罗鸿一听萧策到了,腾地一下跳了起来,掀开帐帘,“萧帅来了?”此时不过四更,夜色犹自深沉,萧策此时亲自前来,定然是有极要紧之事。
  
  那士卒咋舌道:“这次可不止萧帅……刘平章、盛丞相全都来了!”
  
  罗鸿一愣,“什么?!”四更时分,这三人竟是齐到,便连普通士卒,都明白怕是所出非常。
  
  那士卒看见罗鸿瞪眼,哪敢多说?罗鸿身后帐帘一掀,却是戴思秦出了帐来。方才士卒所言,他听的清清楚楚,此时一拍罗鸿肩膀,冷笑道:“走吧,盛文郁都来了,且去看看今天这是哪一出。”
  
  罗鸿脸色从听得萧策来了时候的兴奋一下子沉了下来,“来人,传令下去,破金升帐。”
  
  --
  
  中军大帐,帐外寒风凛冽,帐内灯火通明。
  
  颍州军中,自罗鸿以下所有将官战甲齐着,肃手而立。大帐之中,左中右三条长案。
  
  左手案后,坐的乃是一身战甲的萧策。萧策虽非属颍州军,但却是蕲黄盟军的主帅,兼之若论抗元资历,比刘福通资格都要老上五分,又是沈浣师兄,颍州军中,无人不服。
  
  右手案后,坐得则是刘福通。正如戴思秦所言,刘福通虽然官位只为平章,却是毫州的实权一派。这些年无论他与沈浣是否神合,至少貌上未离。虽然自沙河一战以后,沈浣手下的二十万人马早已脱离他掌控,面子之上,沈浣还是给足了的。
  
  而中间主案却是空着的。主案之后,一面巨大的青龙牙旗,其上赫然一个浓墨重彩的“沈”字。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三军将士竟不约而同的未将那牙旗撤下。
  
  将校齐列,各自归位,然则更有一人,颇是高傲的站在帐中,却无有所去之处。正是丞相盛文郁。
  
  毫州刘福通扶立小明王称帝,以盛文郁为丞相,杜遵道与自身为平章,沈浣为骠骑大将军,刘六任知枢密院事。论官位,眼下这帐中倒是确属盛文郁为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