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点中学-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课后,山晨请许副校长指教。许副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山晨老师啊,你年轻,思维框框少,有创新意识,有创造能力,这是你的优势。在教学上咱们鼓励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素质教育么。但是,创新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可不是乱来,千万不要以为违背常规就一定是创新啊。有的时候,想法不错,但实际效果怎样呢,这就需要好好研究。教学上多跟老教师交流,多向老教师请教,这样才可能少走弯路。山晨老师啊,教育无小事,一百多名学生的前途可不是儿戏啊!”

第三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3)
第一节晚自习,许副校长带着个凳子来到高二语文组,在办公室正当中坐下。见人都到齐了,就清清嗓子,说:“利用这个时间咱们开个小教研会。今天我听了山晨老师的一堂课,有些感受和想法,跟老师们交流一下。首先感到山晨老师备课充分,教学基本功扎实,这对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堂课注重培养能力,讲练结合得好,基本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要把‘三为主’原则落实到每堂课当中,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当中,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这方面,年轻教师占优势。但是,年轻教师经验少,又容易走弯路,这就得多向老教师请教。总而言之一句话,新老教师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这就要多交流,多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老教师就能避免教学方法呆板,形式僵化;新教师的创新呢,也不会至于因为随意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集体备课非常重要,一定要切实搞起来。”

  老师们一听,都在心里长叹一声。绕这么个大圈子,许校长最终又把话题落脚到集体备课上来,真不容易! 

  许副校长又说:“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这可是咱们语文组的老毛病了,以后得彻底改变改变。为什么别的教研组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到语文组就成了难题呢?文人相轻在语文组表现得特别明显,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宋校长说的,难道真的这样吗?我希望不是这样。下面就如何搞好集体备课这个事儿,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提提建议。”

  大家都低下头,拿着笔做记录状,但没人说话。聂成风老师是教研组长,根据经验,他知道自己不先说别人是不会开口的,就清清嗓子说:“语文组集体备课搞得不理想,当然这首先是我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我觉着这也跟语文的学科特点有关。跟别的学科不一样,别的学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语文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读同一篇文章,一人一种感受,一人一个理解;讲同一篇课文,一人一个思路,一人一个方法。所以说语文课堂的形式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如果强求统一,会不会限制个人的创造性,抹煞了个人的教学个性呢?”

  许副校长边记录边点头,头顶上那几绺稀黄的头发不断地打着颤,就像战栗在秋风里的枯草。他抬起头,眼睛撒摸一圈儿,又用下巴指指坐在角落里的赵老师,说:“老赵,你资格最老,最有发言权,你说说吧,别光藏在旮旯里不搭腔啊!”

  赵老师直直身子,“嗨嗨”笑两声,说:“老了,过使用期了,还说什么。就盼着领导快点儿打发我到后勤上去,别再叫我受这份儿罪了。现在教学这活儿,都是年轻人干的。唉,老了,干不了了。叫年轻的说说吧,我也学学。”

  看着赵老师无故哼哼唧唧唉声叹气依老卖老的的样子,老师们都笑。这是他老人家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习惯表现。

  许副校长也笑笑,说:“赵老师你怎么这么说啊,语文组还指望着你哩。老教师有老教师的用处,别破罐子破摔啊。”他又转过脸,说:“年轻教师呢,年轻的都说说。”

  年轻教师又都低下头。眼看又要冷场,聂老师说:“别光低着头啊,又没外人,说错了许校长也不会把你怎么着,怕什么。小崔,平时集体备课的时候你发言最积极,这回儿怎么啦?你说说吧,别装谦虚了。”

  崔杰从桌子上抬起头,瞅瞅大家,眼珠子乱转,说:“谁装谦虚了,谦虚就是谦虚么。什么都好装,就是谦虚不好装,大家都有这个体验,对不对?”

  大家不满意了,纷纷说:你想说就快说,少废话。

  崔杰老师说:“都没说的那我就说两句。这年轻人吧,不一定都是开拓创新型的,也有守旧型的。也就是说,有的是千里马,有的呢,是脚踏实地的老黄牛,本人不幸属于后者。在一个槽子里吃草不假,干活可就不一样了。拉犁的慢活儿累活儿人家马是不干,马还得创新呀,只有老黄牛才干。参加个讲课比赛,举行个公开课,写个论文什么的,多轻松!而且很快就成为教学新秀,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头。所以,叫老黄牛和千里马坐一块儿,怎么进行集体备课?备不到一块儿去呀。这就是我的一点小看法儿,不一定正确,谢谢大家了。”

  大家都笑了。不管怎么说,崔杰的话还是有点儿道理的。

  王瑞老师接过来说:“既然那样,都当老黄牛不就步调一致了吗?教学就需要实干,教师本来就是老黄牛么,人家说的没错儿。”

  崔杰反问:“都当老黄牛那还要不要创新了?”

  王瑞说:“老黄牛也可以创新呀,一边拉犁一边创新,那样创新才管用。有些人不管实际情况瞎吹,有什么用?”

  崔杰说:“老黄牛它会创新么,要是会创新,牛们现在就不用再拉着那个古老的犁耙了,还不早就都开着手扶拖拉机耕地了。”

  大家又笑一阵。这两个人不知怎么的,在办公室里动不动就这么交上了嘴。

  徐志芳不屑一顾地斜崔杰两眼,说:“你别一口一个创新了,就跟真事儿似的。创什么新呀,创出事儿来,还弄得不利索。到时候考试考砸了,谁替你承担责任,还不得自己兜着?”

  徐老师这么一句,竟把大家都噎住。没人再敢吱声,更不敢提“创新”二字。可不是么,创新创不出成绩来,谁买单呀?话又说回来,平时教学中又有几个真正在“创新”呢?别坐在这儿大言不惭了。

  许副校长见大家都一言不发了,就收场说:“我觉着刚才老师们说的各有道理。不过,有的老师在这儿好像有点儿误解,认为一提创新就是不管成绩了,绝不是这样的。创新是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成绩嘛,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我看千里马和老黄牛这两个比喻很好,这两种精神都得要,缺一不可,要密切地结合起来!所以说,我们才更应该加强集体备课啊老师们!”

  老师们心里暗暗惊叹:绕来绕去又回到集体备课上来了!这方面谁也比不上咱许校长,不服就是不行!

  山晨教学手记:

  讲台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发现美、感悟美的地方,应当是教师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舞台。教室就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充满真诚、充满爱意、充满智慧的天地。这是我的教学梦想,是我追求的美好境界,我要努力去做。我的愿望不高,我只想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我希望我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文学,能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多年以后,学生还能记起我上过的某一堂课,还能记起我说过的某一句话。

第三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4)
下了晚自习,办公室里又剩下山晨一个人。他到电脑前打开电子邮箱,里边有个未读邮件,是王雨发来的。

  山晨:

  近来好吗?回去教中学感觉如何,还适应吗?

  我越来越觉得,在校园里幻想越多,走上社会失望越多。以前我们曾经对自己向往的职业有太多美好的想象,以至宁愿付出很多舍弃很多不顾一切去得到它。当你一旦得到它并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才发现工作着并不一定快乐着,工作不潇洒,更不浪漫。工作伴着汗水和乃至泪水,辛辛苦苦又实实在在。

  陌生的工作,陌生的同事,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连阳光和空气都是陌生的。城里的月光真的好冰冷,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孤独和失落,从来没感到这样的无奈和无助。

  你感觉好吗?现在是你理想中的状态吗?我知道中学教师很辛苦,尤其是高中教师。我们都是从高中走过来的人,相信你应该早有思想准备,因为你走的时候是一副无怨无悔的样子,就跟我为留在省城不顾一切一样。

  那次,是我伤了你,我再次向你道歉。可我当时是希望你觉醒,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可是你还是走了,而且是那样义无反顾。你不是在跟我赌气吧?好在现在社会机会多,人生可以做出多次选择。

  不管怎样,这是我喜欢的城市,这里有我喜欢的职业,相信我会慢慢适应的,请你放心好了。

  说说你那里的情况好吗?

  王 雨

  山晨反复读着邮件,心底涌起复杂的感情。她是他高中时的同桌,两人一起考入省城的两所大学,读的都是中文系。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她一直保持来往,保持着中学时代的纯真感情。大学毕业,她应聘进了晚报社,留在省城,而他回到县城做了一名中学教师。

  他站起来来回走着,好久内心才平静下来。他又回到电脑前,给王雨回复。

  王雨:

  你好!你的邮件我看到了,谢谢你!

  工作后,我也有跟你类似的感受,虽然有些思想准备,可有时还是感到无奈和失落。我想,工作虽然没有我们曾经想象得那么浪漫,但它至少是快乐的,而快乐又是跟汗水和泪水分不开的。我们刚刚毕业,不用着急,等你慢慢适应了,一定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报社记者是很适合你的职业,你要有自信。凭你的个性和才华,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相信我的话,因为我了解你!

  辛苦不在于工作本身,在于你是否有快乐的感觉。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感到快乐,就不会感到工作的辛苦。我站上讲台时间不长,但也尝到了教学的快乐。跟自己的学生一起思索,一同感悟,跟他们一起感动,一同悲伤,这种境界、这种快乐是别人感受不到的。当然我也有困惑和苦闷,现在这里的教学改革还没真正搞起来,教学方式还是那么单一沉闷,老师们上课都还是按部就班,以至我稍微有点儿跟别人不一样就可能引来注意,惹起争议,甚至招来干涉。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掉进一个套子,四肢被束缚着,浑身不舒服。慢慢来吧,也许正因为这样,任何一点的改变才是有价值的。

  其实,我回县城当教师不仅因为那次你跟我说的话,也不完全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职业,我回来更是因为自卑和无奈。你知道,我不是不想留在省城,而且我也努力过了。我知道那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有更多的机会,那里可能有更好的前程,留在那里将来可能生活得更好。我是有点儿随遇而安的人,喜欢顺其自然,不怎么刻意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我这样的性格,真是不适合在大城市生存。因为自己努力过,所以就平平静静地回来了。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