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新宋- 第48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却更进一步加深了赵顼的认识,他相信西南夷掀不起什么风浪来。在赵顼看来,他不仅仅是要让那些西南夷彻底变成编户齐民,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借此能打造出一批名臣名将来,不仅仅是要练兵,也是要练将相!牛刀先小试于西南,然后再大用于河朔,他要创就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直到此时,赵顼依然还陶醉在他的设想中,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低估了益州的危机。对于现在的状况,他只有愤怒,却并没有多少担忧。他只愤怒于臣下的欺瞒而已。唐康所言之事,肯定不是全部捏造,但也必有危言耸听之处。况且他一个边远知州,又能看得了多宽多远的局面?他还能胜过朝中的公卿们不成?朝中公卿们因此而大做文章,未必便没有党争的因素。“异论相搅”,本是祖宗的法宝,这也是可以预料的事情。
    既然是秉着锻炼人才的宗旨,那么派重臣宿将去,便太没有道理。象郭逵等人,他当然信得过他们的能力,但是他却信不过他们的年纪!万一又是一个种谔,对军心士气,会有多大的打击?
    对于派遣了种谔去益州这件事,赵顼直到此时还在后悔不已。
    “官家。”
    “唔?”
    “石越来了。”李向安小心翼翼地说道。他是随龙的内侍,小心谨慎在朝中当差快二十年,也是极为不易的。朝中大臣中,李向安与石越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他却从来不会落下任何把柄。所以既便石越不得意的年头,他也从来没有受过波及。
    “宣他进来。”
    赵顼不得不暂时停止他的思绪。
    与此同时,郭府花园的沉剑亭中。
    “想当年狄武襄公……”
    郭逵正与何畏之对坐小酌。二人一面饮酒,一面说些历代兵法战阵之事。两人一个是仁宗朝的宿将,一个是名震西北的将军,说古论今,指点英雄,竟是越来越投机。杯来盏往,酒过三巡,二人酒量虽豪,却亦禁不住都有了些醉意。
    何畏之素以英雄自许,但自西事渐平之后,几年来却极不得意,他竟是被举荐调到了侍卫步军司,也就是所谓的“三衙”之一任职,这个名义上的全国步军最高司令部,说得难听一点,不过是枢密院与各军之间的传令机构而已,虽然名义上还负责演习、训练、调防等等事宜,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事情都是枢府决定,然后一纸公文发到三衙,三衙盖了印以后发出去——即便说得委婉一点,这也不过是“储才之所”。想何畏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以赫赫军功而晋升为昭武校尉,正思一展鸿图,不料却被打发到了三衙坐冷板凳,他身上的官职也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几年来郁郁于心,不免颇有些怨气。这时候说起历代的英雄豪杰,更不免触动愁肠。他一口气灌了几杯浊酒,借着酒意,击掌长歌:“我年十五游关西,当时维拣恶马骑。华州城西铁骢马,勇士千人不可羁。牵来当庭立不定,两足人立迎风嘶。我心壮此宁复畏,抚鞍蹑镫乘以驰……”
    这首诗是苏轼所作,坊间流传,郭逵也是听熟了的。因听他唱得沉郁苍凉,亦不禁拔剑起舞,亢声和道:“关中平地草木短,尽日散漫游忘归。驱驰宁复受鞭策,进止自与人心齐。尔来十年我南走,此马嗟嗟入谁手?楚乡水国地卑污,人尽乘船马如狗。我身未老心已衰……”
    “我身未老心已衰……”二人唱到此句,各怀心事,感慨万千,竟是再也唱不下去了。郭逵掷剑于地,叹道:“我身未老心已衰!莲舫尚是未老,我却已是老骥空伏!”
    “太保何出此言?皇上正欲大用,都说太保不日便要拜兵相……”何畏之不觉怔道。郭逵在英宗时曾经授检校太保,所以何畏之沿用旧称尊称之。他的奇怪并非装出来的——郭逵现在名义虽只是兵部侍郎,但实际上却是个代理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之缺,迟早都不脱他手——无论资历、才干、功绩,他都是不二之选,没能在吴充死后当上尚书,那不过是因为他与石越走得太近罢了,但眼见现在皇帝对石越态度转变,进政事堂做执政,已是板上钉钉之事。自己郁郁不得志倒也罢了,郭逵却应当正是得意之时。
    郭逵却已默然,他的心事,自然无法与何畏之倾吐。半晌,方叹道:“金紫非所愿,男儿当提三尺剑战死疆场,岂愿死于儿女子之手?”他缓缓步回亭中,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方又说道:“我与种子正结怨十余年,当年在陕西,他讥我是狂生,徒以家世进用;我以他是妄人,徒好大言欺世……”
    “但当年收复绥州,却是太保与种太尉通力合作之功……”何畏之毕竟不能知道这些朝中人事的恩怨,这时不禁大吃一惊。
    “我们还不至于以私怨害国事。”郭逵似乎是想起当年绥州之事,为了保住绥州,他冒着杀头的风险,私藏诏旨……他的眼神中浮起一丝向往,但旋即黯淡下去,“种子正在外领兵,我却做了十年侍郎,他观兵灵州城,一生心愿,已是得偿。死在西南疆场,不过正遂其志。我却象是个书生,劳形于案牍之间,周游于官场之内……”
    何畏之已然明白。郭逵一生,并没有赫赫的战功,平侬智高,人们会算到狄青的账上;复绥州,那是种谔的功绩,除此以外,多是些不值一提的小战斗,既便胜利,也不会被人们记住。对于一个自负名将之材的人来说,是不可能不心怀耿耿的。尤其他还生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别人看来,也许兵部尚书才是一生奋斗的至高点,但在郭逵,却是有别的价值更在其上。
    何畏之不由得有些同病相怜。
    “莲舫,若是我这次得为经略使,荐君为参军,君可愿助我?”郭逵忽然问道。
    何畏之却没有马上回答郭逵邀请。堂堂昭武校尉做参军,这不是问题;回到军中,也是何畏之的心愿……但是,何畏之亦不愿轻许人。
    “太保,平西南夷,非徒以军事便能胜之。”
    “然非有军事之胜利,亦不足以言和。”郭逵这方面的认识比何畏之要深刻。
    “那太保可是已有必胜之策?”
    “这世间有可胜之仗,却没有必胜之仗。”说到军务,郭逵顿时来了精神,重与何畏之坐下,一面斟酒,一面说道:“当年我随狄武襄公征侬智高,当时朝廷里那些读过一点兵书故典便自以为知兵的公卿大夫,纷纷上书,以为两广之地,骑兵无用——其实当时我也是将信将疑。惟狄武襄却坚执己见,以为并非骑兵不可用,而要看用什么样的骑兵。若是契丹那种只会在平原上冲锋陷阵的骑兵,到了南方自然一点用也没有。但若是横山骑兵,却正是有了用武之地——横山骑兵在山地中如履平地,若论在山地作战,天下第一,这原是当年西夏立国的法宝。所以狄武襄公便请旨从西北沿边,检点曾经战阵之蕃汉兵马,遂以此破敌。这件事,当年朝野上下,只有庞籍相公支持狄武襄公。便是今日朝中的士大夫,十之八九,也只知道狄武襄是以西边精锐破贼,却不知道其间致胜之关键,是横山蕃骑!”
    何畏之也是第一次听说,这时回想起他见过的横山蕃骑,不由频频点头,道:“我见过归附的熟蕃,汉人骑兵,只合在平地上冲锋,到了山地,便不是蕃骑的对手。”
    “不错。”郭逵给何畏之倒了一杯酒,一面叹道:“南方蛮夷,素来生活在群山之间,其来去如飞,我禁军将士,休说河朔兵,便是西军步军,到了那西南群山之中,便算不顾阵形,也是追赶不上。况且行军打仗,步军若无阵法,岂非自取其败?要取胜,惟有用骑兵。西南夷从未和骑兵打过仗,不知虚实,没有经验,单这一点,便已占到上风。所以种子正带龙卫军入蜀,是颇有见识的。但他太自矜,我婉拒托人提醒他,他却看不起蕃骑,以为他的龙卫军现在便是天下第一的马军——横山蕃骑在平原上作战,蕃骑没纪律,不守阵形,自然未必是龙卫军的对手,但是到了山地之上,龙卫军却未必行了。种子正此人,就是太骄傲!”
    郭逵微微摇了摇头,似乎是在惋惜。又说道:“要破西南夷,其实不用兵多,兵多无用,徒耗粮草。只需从西北沿边熟蕃中,挑选曾经打过仗的骑兵一万,然后再从横山部落中,招募曾经在西夏步跋子当过兵的步军五千为辅,以此一万五千人马为主力,以现有蜀中兵为辅,再加上有莲舫熟悉地形风俗,只要主帅不轻敌,颇贼不难!”
    说罢,郭逵炯炯注视着何畏之,等待他的答复。
    小贴士:皇城司是宋代负责大内安全,并且兼为皇帝耳目的间谍机构(其职责包括刺探京师官民私隐,政策得失,反间谍,监视外国使节,监视本国出使使者,刺探敌国情报等等)。但其不同于明代的特务机构。一则皇城司长官可同时有一至四名,互不隶属;二则皇城司长官非特旨不得连任,三年一换;三则皇城司在大部分时期只限于在京师活动;四则皇城司检举之案件,一般交由开封府或御史台审理(但皇城司本身也有司法权);五则不仅两府对皇城司长官有任命权,而且翰林学士们还可以封还辞头,拒绝草诏任命。当然,宋朝无特务政治之害,最重要的还是受到强大的士大夫阶层的制约。这个受到极大限制的机构,一向都是士大夫们攻击的对象,后来被约束于御史台之下。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皇城司的特务活动,在王安石变法之时达到顶峰。当时有数千名特务在汴京活动,但最终还是受到限制,北宋后期更是被迫终结其间谍功能(有人认为被走马承受公事取代,此一职务大致相当于小说中改制以后的虞侯,并且权力更小。他们不能参预军政之事,只能监察然后上报朝廷)。石得一历史上便是当时最出名的特务头子。宋朝的这个间谍机构在历史上其名不显,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小说中,皇城司的许多职能已被分隶于职方馆与职方司。因为小说中王安石并无机会派出他的数千逻卒,而历任勾当皇城司都是极为谨慎老成之宦官,所以,直至石得一上任之前,这是一个安静的机构。既便石得一上任,相比另一个时空而言,因为形格势禁,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收敛许多。为小说中王安石并无机会派出他的数千逻卒,而历任勾当皇城司都是极为谨慎老成之宦官,所以,直至石得一上任之前,这是一个安静的机构。既便石得一上任,相比另一个时空而言,因为形格势禁,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收敛许多。。因为小说中王安石并无机会派出他的数千逻卒,而历任勾当皇城司都是极为谨慎老成之宦官,所以,直至石得一上任之前,这是一个安静的机构。既便石得一上任,相比另一个时空而言,因为形格势禁,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收敛许多。为小说中王安石并无机会派出他的数千逻卒,而历任勾当皇城司都是极为谨慎老成之宦官,所以,直至石得一上任之前,这是一个安静的机构。既便石得一上任,相比另一个时空而言,因为形格势禁,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收敛许多。





    第三卷 《燕云》 第三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三)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30:21 本章字数:11287

    “太保可曾听说过李十五?”何畏之依然没有正面回答郭逵。
    “李十五?”郭逵依稀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