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富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问题富豪-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公司有钱、国家有规定、政府有政策的情况下,他没有为职工谋福利,而管理层却肥得流油。 ”这是职工对王效金最大的不满。
  王效金还常常拿自己与伟人相比。有一年到成都的“武侯祠”游览,一个人盯着他看了一个多小时,从进大门开始,就要给他看相。看相的说先生你的相值得一看,他就把自己的痣给他们看,说:“我和毛主席的痣长在一个位置上,是不是?”
  深陷古井窝案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效金提出:希望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强反商业贿赂。“商业贿赂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商业贿赂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后果将是严重的”。
  不料,一个月后,王效金自己却成为反商业贿赂的调查对象。
  据说,2007年有关部门找其他几位高管调查王效金,没想到这几位高管不仅把王效金的事情招了,也把自己的问题讲了。由此爆发了古井*窝案。
  2008年2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王效金受贿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处其无期徒刑。
  经法院审理查明,1991年10月至2007年3月,王效金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原材料采购、合股经营、企业收购、企业经营、资金拆借、广告承揽等方面谋取利益或承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507万元、美元67万余元、港币5万元。

王效金:首领古井窝案(5)
王效金最早的一次受贿是在1991年。为进一步打开古井市场并巩固与古井酒厂的业务关系,四川省君乐酒厂负责人李宗义往王效金的办公室送了5万元。在此后10余年内,李宗义多次送给王效金现金或以交易提成方式累计送给王效金66万元人民币、56万美元。
  王效金被指控的最后一笔受贿时间是2007年3月,也就是其被纪检机关带走的前一个月。《财经界》杂志工作人员为了能得到王效金的关照,以便在古井集团承接一些广告,送给王效金2万元。
  除王效金外,古井集团其他9名高管涉案。在检察机关的起诉中,“王给甘绍玉打招呼”“王安排郭新民给予关照”等文字多处出现。郭新民是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古井销售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甘绍玉是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被判15年;李运杰是古井集团原副总裁,被判15年。
  在已查办的古井集团高管人员案件中,涉案金额从数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嫌疑人不仅收受人民币,而且收受美元、港元、家用电器、贵重饰品等,受贿地点也从住宅转移到了办公室、宾馆等场所。有的受贿人收受多人所送钱物,有的行贿人向多名古井集团高管人员行贿,行贿受贿交织。
  【案例分析】
  王效金:又一桩创始人悲剧
  王效金悲剧的背后,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作为一家非常成功的地方企业(古井集团)的灵魂人物,王把这家无名的企业,由小到大,最后做成一家拥有数十亿资产的集团公司。
  在这紧张刺激甚至夹杂着一些令人不快因素的成长过程之中,王的个人,也由一个政府的低级官员,转变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但是,与其他一拨下海经商,或大胜崛起或被无情淘汰的同行不一样,王并不仅仅安于成为一个出现在企业家高峰论坛或者是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人。58岁,身为安徽经济欠佳的亳州市市委常委的王效金一直身在商场、心在官场,为争取当上常务副市长,一直在运作很多事情。可以想象,在21世纪的企业领导者分心于与公司经营主业无关但是又极为考验智慧和手段的复杂事务,带来的必然是负面效果。
  更加熟悉的情节还在后面。古井贡的企业改制问题一再成为这家公司和王效金吸引媒体关注的主题词。王效金早在2002年就开始寻求古井集团的改制之路,他试图采取的是“全体员工持股、管理层持大股”的办法。他计划让出60%的国有股对外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余下40%作为职工持股。在该方案中,古井集团准备以管理层与员工量化的工资节余基金、亳州市政府用于国有身份置换的股权、个人出资现金、直接股权奖励和期权奖励的股权等,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持股公司。不过事件进展首先就引起了内部职工的很大意见。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随后开始关注古井集团的改制问题。2004年9月,安徽省国资委下发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内地市的国资部门对于国企产权转让情况自查。随后,古井集团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关部门否决,亳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团改制事宜。
  领导人寻求官职以及谋求企业改制(姑且不讨论其动机),这样对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常常带来很多非正面的因素。实际上,古井贡近年来在王治理下也显得步履蹒跚,净利润从1997年最高的亿元年年下滑。其后上亿元的国债投资损失,再加上随之被曝光的涉及一亿多元的“偷税”风波,古井贡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已经节节下降。2005年,古井贡直接变成了*ST古井,古井贡股价也创下了元的低点。
  而现在,当王效金在古井贡的未来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古井贡即将面临的是转售与一个和安徽以及古井贡毫无渊源关系的外资公司——其控股股东古井集团100%国有产权转让评标已结束,国际饮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确定为中标候选人。
  其实,古井贡出售的背景,是古井集团多年来所进行的战略调整。古井集团旗下的酒店及旅游业如今已初具规模,此番王效金去职,代之的临时董事长,即是古井酒店集团董事长曹杰。因此,王效金悲剧的背后,也折射出大股东意志和创始人意志的严重分歧。
  曾几何时,王曾被誉为“中国酒界第一人”,他在1989年以低价产品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酒革命”。在最辉煌的时候,古井集团所交利税曾超过亳州市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直到今天,同业仍然肯定,他对酒的生产技术很有研究,在酒的生产和推广方面很有一套。
  另外,王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50岁后,他引入很多在当地罕见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他曾推出“批评与改造”的整风运动,试图在古井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他在企业组织机构、人事用工、薪酬、考核、营销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他还邀请当时白酒界颇具争议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希望用空降兵的形式来改造古井集团的营销体系。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见效。
  或者,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王效金悲剧的演化线路:一个地方企业家,有着良好的专业水平,一度具有灵活的生产和营销水平,但是面对新的竞争,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后天又偏重于对官职的眷恋,夹杂着对于企业所有权的私心,最后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营遭遇多重复合压力而走入低谷。
  同时,接近退休之年的王效金,也遭遇到了“涉嫌违纪”的最后一击。
  王效金式的悲剧会是最后一个吗?情况不容乐观。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孙树华:“破烂王”玩转“空手道”(1)
河南首富孙树华,从拾破烂开始,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触角伸向众多产业。两年内使产值不到2亿元的华林集团总资产达到了47亿元;孙树华同样创造了另一个“奇迹”,刚登上“河南首富”的排名不到三个月,旗下庞大的产业就几乎全军覆灭,整个集团一夜之间到了崩溃的边缘……
  “破烂王”的奋斗史
  12岁那年,孙树华一家由淮阳县城迁到了乡村,家中兄弟姐妹7个,孙树华是老三。为求生计,孙树华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他炸油条,卖烧饼,做过小买卖。19岁那年,孙树华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做起了“最没有前途的职业”。他没有想到,走村串户收购废旧塑料的他竟然渐成气候,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王”。
  淮阳县是国家棉花生产基地,由于棉花育苗需要塑料地膜遮护,因而废旧农业地膜随处可见,外地厂商常年收购。当时年仅19岁的孙树华看到了其中的利差,他把掘到第一桶金的地点,放到了位于离龙湖不远的淮阳县曹河乡。他以曹河乡为据点,挂靠当地供销社。将从农地里收来的废旧塑料薄膜运到济南、上海一带出售,并且从云南贩回大批的磷肥销售。在1980年代末,这两项生意运转了几年,使孙树华积累了五六十万元自有资金。
  5年后,他成为曹河乡供销社的副社长。24岁的孙树华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时任曹河乡乡长的迟新志,他看到孙树华从事的塑料薄膜生意,建议他自己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孙树华告诉他,自有资金不够。这位乡长便做主由乡里的信贷社给他提供了100万元左右的贷款。1992年,孙树华利用手中多方筹集的90多万元资金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办起了一个小型的塑料农地膜厂。同时兼任该县曹河乡副乡长。
  也有人说,这一阶段孙树华通过“搞关系”的方式,从淮阳县工商银行等地方贷过几十万元。但迟新志的帮助,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孙树华一直将迟当作恩人。当迟从淮阳县法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休后,孙树华便让他到华林当了一个厂的厂长。
  由于起步早,经营机制灵活,他生产的农用地膜很快就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有产品就有市场的年代,半年过后,20岁不到的孙树华净赚200万,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扬眉吐气的孙树华为父母买了房子。
  不料1994年5月,在一次去郑州途中,孙树华横遭车祸,腹部器官发生严重错位的孙树华被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抢救结果是孙树华与死神擦肩而过,随后深度昏迷,成了仅有生命体征的“植物人”。当时,医生连连摇头,向家属暗示救活的希望不大。 这一昏迷便是200多个日夜。此后,塑料厂停工,瘫痪,员工甚至搬走了机器,刚有起色的小厂就此化为乌有。谁也没有料到,孙树华会在8个月后神奇康复。
  组建华林系
  大难不死,乡亲放起了鞭炮,满街都是关于孙树华的“离奇”传言,众多“迷信”的工人都纷纷跑了回来,工厂得以复工。 大难不死,孙董事长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成了工作狂。
  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之后,孙树华开始“发力”:1997年8月,他将树华塑料厂更名为淮阳沪光塑料有限公司,并迁至淮阳县城。1997年,塑料厂创产值1200多万元。就在该年,孙树华组建了沪光塑料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孙树华:“破烂王”玩转“空手道”(2)
到1990年代末,孙树华的几家塑料厂加起来也不过每年几千万元的销售额。但1998年的长江洪水给了孙树华一次生意上的飞跃机会。洪水过后农业的恢复性生产给生产农地膜的孙树华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他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抗洪抢险所需要的塑料编织袋,赚到了不少钱,并且还成立了一家号称长江以北最大的塑料篷布厂。
  在随后的时间里,孙树华又相继创办了华林塑料篷布有限公司、淮阳华洋贸易有限公司、淮阳土工膜有限公司、郑州福林塑化有限公司。200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