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偈窒粽盐模灰恢锷蓖昶胛涞鄣耐踝油跛铮詈笤倌鄙毕粽盐模狭说畚弧P粬I是亲眼目击了这一系列的宫廷争斗,虽然被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等腹心要职,心中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痛苦之中。

  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夏天,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在此任上,谢朓将诗歌创作推向了量与质的高峰。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在宣城时期写下的作品。所以,谢朓被后人称为“谢宣城”。这时,他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哲理,很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得“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

  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郡太守。届时皇帝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方面经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时任会稽太守,因为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派人加以监视。王敬则恐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派人到南东海郡与谢朓商榷起义之事。谢朓害怕自己被卷入,便扣住来人,径自向上告发,本意想阻止这场叛逆发生。不料,王敬则被萧鸾灭族,谢朓于事后哀叹:“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同年初秋,萧鸾病逝,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人的合谋之下,又有一起篡逆阴谋悄然兴起。由于谢朓拒绝了奉立新帝的要求,被萧遥光投入冤狱,随即处死,年仅三十六岁。

  谢朓作为“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南朝就享有盛名。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脁)诗,便觉口臭。”而当年久负盛名的刘孝绰也非常推崇谢眺,“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8226;文章》)谢朓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新诗技巧,对于唐代诗坛亦有深刻的影响。杜甫曾说:“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而李白一提到谢脁,更为倾倒:“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故而,清人王士稹在《论诗绝句》中戏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附记:安微宣州谢朓楼

  谢眺楼位于安微宣州市区。在南齐建武二年 (公元495年), 谢眺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他在常在此楼吟诗作赋,自娱自乐。

  唐初,宣城人怀念谢朓,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李白一生曾多次来宣城,登楼凭吊,赋诗抒怀,写下许多传世佳作,故北楼又被传为“谢公楼”、“谢朓楼”。此后,楼的周围陆续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而历代宣州刺史或知府,也均慕名对此楼作过修葺。至今,人们将谢朓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6、《拟古》二首
南齐·王融

  花蒂今何在,亦是林下生。

  何当垂双髻,团扇云间明。

  镜台今何在,寸身正相随。

  何当碎联玉,云上璧已亏。

  这是二首以团扇、玉镜台为喻的古乐府诗。

  东晋骠骑将军、始安郡公温峤(公元288—329年)早年出任并州长史,随刺史刘琨北征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获得玉镜台一枚。一天,温峤的姑妈委托他代为物色佳婿。其时,温峤之妻刚故世,有心迎娶那“甚有姿慧”的堂妹为后妻,便回答姑妈:“佳婿难得,不过象我这样的,还能找到,不知姑妈是否中意?”姑妈道:“生逢乱世,丧败之余,只要能求一个活路,就足以安慰老身晚年,哪敢企望得到像你这样的俊才?”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姑妈:“我已找到可为佳婿之人,门第、声誉、地位均不比我差。”随后,送上一枚玉镜台作为聘礼。姑妈心中大喜,忙和女儿细说原委。到了结婚那一天,侍儿以纱扇遮住新娘的脸,送入洞房。新娘透过纱扇,发现新郎正是温峤,即刻扔掉遮羞之扇,抚掌大笑,言:“我早就猜疑老妈的话,果然与我所卜相符。”(此事见《世说新语&;#8226;假谲》)由此,“玉镜台”便被引伸为“婚娶定聘”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为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444年)撰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突出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魏晋风度”。王融将温峤的“玉镜台”典故,与班婕妤的“团扇”典故联系在一起,写成上述二首五言诗《拟古》,语短情长,隐喻人世间难觅永恒的爱情。

  我给这二首拟古诗的注释:

  一、花落蒂在情何在,团扇高悬云雾间。

  二、镜台已碎心亦碎,何苦再忆珠联璧?

  王融(公元468—494年),字元长,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初仕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任法曹行参军,后迁太子舍人、秘书丞。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齐武帝萧赜在芳林园举办“修禊”雅聚,宴请朝臣,使王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受到世人称颂。

  十一年,齐武帝使王融作为外交主客,在瑶池堂接待北魏使者房景高、宋弁。宋弁见王融年少,相问:“主客今年几岁?”王融戏答:“五十之年,久逾其半(即二十七岁)。”宋弁再问:“我在北朝闻主客作《曲水诗序》。”房景高也插话道:“我在北地亦闻主客此文,胜于前朝的颜延年,很想拜读一下。”王融便出示《曲水诗序》,让二位北魏使臣传阅。宋弁阅后,当即称诵:“昔观相如《封禅》,以知汉武之德;今览王生《诗序》,用见齐王之盛。”

  王融昔日与谢朓、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惺惺相惜,结为“竟陵八友”,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新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乐府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江皋曲》)他那一首“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颦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古意》)更显出独特的风韵。后人常把王融诗与谢朓诗相提并论,可见其成就虽不如谢朓,但二人的诗风确有共同之处。

  时年,齐武帝萧赜疾笃,萧子良在殿内伴驾,太孙萧昭业尚未赶到,王融即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门口阻止东宫人不准进,期盼着萧子良能够继位。不料,萧赜回光返照,忽又苏醒过来,传太孙萧昭业入殿,将帝位传授于他。王融得知萧子良不得继位,长叹道:“公(萧子良)误我。”由此,萧昭业深恨王融,继位十日后,即将他收入廷尉狱。然后,命御史中丞孔稚珪上疏,弹劾王融。

  王融被捕入狱,萧子良内心忧惧不敢相救。王融即上书自辩:

  囚实顽蔽,触行多愆,但夙忝门素,得奉教君子。爰自总发,迄将立年,州闾乡党,见许愚慎,朝廷衣冠,谓无衅咎。过蒙大行皇帝奖育之恩,又荷文皇帝识擢之重,司徒公赐预士林,安陆王曲垂眄接。既身被国慈,必欲以死自效,前后陈伐虏之计,亦仰简先朝。今段犬羊乍扰,纪僧真奉宣先敕,赐语北边动静,令囚草撰符诏,于时即因启闻,希侍銮舆。及司徒宣敕招募,同例非一,实以戎事不小,不敢承教。续蒙军号,赐使招集,衔敕而行,非敢虚扇。且格取亡叛,不限伧楚,“狡弄声势”,应有形迹;“专行权利”,又无赃贿;“反覆唇齿之间”,未审悉与谁言?“倾动颊舌之内”,不容都无主此。但圣主膺教,实所沐浴,自上《甘露颂》及《银瓮启》、《三日诗序》、《接虏使语辞》,竭思称扬,得非“诽谤”?且王公百司,唯贤是与,高下之敬,等秩有差,不敢逾滥,岂应“訾毁”?囚才分本劣,谬被策用,悚怍之情,夙宵兢惕,未尝夸示里闾,彰曝远迩,自循自省,并愧流言。良由缘浅寡虞,致贻嚣谤。伏惟明皇临宇,普天蒙泽,戊寅赦恩,轻重必宥。百日旷期,始蒙旬日,一介罪身,独婴宪劾。若事实有征,爰对有在,九死之日,无恨泉壤。

  这应该算作王融的“绝笔书”吧?

  好一篇锦绣文章!

  此生在南齐的政治舞台上,跟错了主子的王融,最终被赐死于狱中,时年二十七岁。呜呼,哀哉!

7、《咏秋月》
南齐·虞羲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这是一首咏月喻人的乐府诗。

  若是用白话来注释:

  秋月高悬楼台端,清辉映入长门殿。

  初生相似白玉钩,月盈圆润如团扇。

  一旦天庭浮阴霾,耀眼金波时不见。

  倘若际遇赏心者,光照恩宠上林苑。

  诗中金波:指月光。西园:为汉代上林苑的别称。

  汉司马相如为《长门赋》自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中国文人常以“长门宫”,借喻女子失宠生活的寂寞凄凉。而虞羲的这首《咏秋月》,则是借用“长门宫”的典故,隐喻人生际遇,如同月缺月圆;而人的一生,又离不开“际遇”二字。可谓:用典奇巧,别开生面。

  虞羲(公元?—510年前后),字子阳,会稽人。入仕为齐始安王萧遥光的侍郎,兼齐建安王萧宝寅征虏将军府主簿、功曹、记室、参军事。梁武帝萧衍开国,拜为中常侍(按钟嵘《诗品》中所注:梁常侍虞羲),兼晋安王府侍郎。天监(502—519)中期去世。另据《南史&;#8226;江淹、任昉、王僧孺传》中记载:“虞羲字士光,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这里的晋安王,应为梁武帝的第三子萧纲:“天监二年十月丁未,生于显阳殿。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梁书&;#8226;简文帝传》)

  虞羲之诗,奇句清拔,以《咏霍将军北伐》最负盛名。“未穷激楚乐,已见高台倾。当令麟阁上,千载有雄名。”他在歌颂霍去病征讨匈奴的不朽战功之时,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惋惜。反映了齐、梁年间,许多文人志士渴望北伐,统一中原的真实心愿。

  此外,“共盈一樽酒,对之愁日暮;……佳期难再得,但愿论心故。”虞羲的《送友人上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相送友人的离别之情。故钟嵘在《诗品》中点评:“子阳诗奇句清拔,谢朓常嗟颂之。”

  附录:

  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