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百人百题咏扇诗鉴赏-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结眉表色;长门下泣,破粉成痕。复有影里细腰,令与真类;镜中好面,还将画等。此皆性情卓绝,新致英奇。故知吹箫入秦,方识来凤之巧;鸣瑟向赵,始睹驻云之曲。”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些描写“高楼怀怨”、“破粉成痕”、“影里细腰”、“镜中好面”的诗文,才是“性情卓绝,新致英奇”的好文章。

  呜呼!可叹萧纲,作为政治家——梁简文帝,他无疑是一位受人宰割的失败者。但作为文学家、作为诗人,他倡导了影响一代人、颇受争议的南朝“宫体诗”盛行,开创了描写女性题材诗赋“贵族化”的一种时尚。

10、《班婕妤》
梁·元帝萧绎

  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

  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谁知向辇爱,遂作裂纨诗。

  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这是一首咏叹班婕妤的乐府诗。

  在此诗中,萧绎引用了“班妾辞辇”的典故:班氏入宫初为少使,颇得汉成帝欢心,不久被封为婕妤,贵宠无比,几乎与许皇后相等,“建始、河平之际(前32—前25年),许、班之贵,倾动朝野。”她获得了无数嫔妃一生梦寐以求的宠爱与尊荣,但却从不恃宠骄横。一次,汉成帝乘坐皇帝御驾出游,邀班婕妤同乘。她不仅谢绝,还举古画为例,进谏皇帝:圣贤之君,身边应该聚集贤臣而不是女色。此事传入太后的耳朵,王政君当即夸赞:“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于是,“班妾辞辇”成为后宫嫔妃的德行楷模。

  萧绎颂扬班婕妤,认为她并不在乎赵飞燕争宠,“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诗人借问“谁知向辇爱”,应答“遂作裂纨诗”,把班婕妤受宠与悲秋的心理反差,跃然于纸上。从而点明主题,为班婕妤愤然不平。最终二句,他肯定了班婕妤的明哲保身,“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因而,没有在后宫中遭遇到不得善终的悲剧。

  梁元帝萧绎(公元508—554年),字世诚,梁武帝的第七子。天监七年八月出生,7岁封为湘东郡王,18岁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历任丹阳尹、江州刺史、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梁武帝薨时,他为侍中、司徒、都督中外诸军事,镇守荆州,移檄远近,举兵###窃国之贼侯景。大宝三年(552)三月,王僧辩率巴、定、宣、郴州诸路大军与陈霸先的甲士三万、舟舰两千在白茅湾会师,围剿刚刚窃得帝位不久的侯景,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南梁“侯景之乱”。十一月,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建元承圣,史称梁元帝。

  然而,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当时也在蜀地称帝,改号天正。于是,萧绎出兵与八弟萧纪交战,给西魏有了可乘之机。承圣二年(553)八月,萧纪败亡,成都守将投降西魏。次年十一月,西魏宇文泰举兵突袭江陵,萧绎正和群臣在大殿上讲研《老子》,大家皆半信半疑,下令戒严。不久得报,似乎没见西魏有动静。于是皇帝和大臣又重聚朝堂,又开始研习《道德经》,群臣皆身穿铠甲上课,也算是朝中一大奇观。不久,梁军兵败江陵,萧绎被西魏俘获,最终也与简文帝萧纲一样,被人用大土袋活活压死,时年47岁。

  萧绎天生眇一目,却能书善画,擅长作文,军政诏书,挥笔而就,有人将他归为南朝画家。据史载:梁元帝萧绎善绘佛象、鹿鹤及景物写生,还善画外国人物形象,在任荆州刺史其间,绘有《蕃客入朝图》,精心描绘了梁代25位朝觐中国皇帝的列国使臣形象。此画现已残损,仅存12位,皆在人物身后以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与历代交往的情况、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臣有来自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和末国等,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外,萧绎还提倡“立身须谨慎,为文须放荡”,写了大量“宫体诗”,专门描写女性的体香轻汗、翠眉怨黛、纤腰玉手以及轻帏罗帐、绣被锦衾等,挑逗、暗示、玩味、意淫的色彩很浓。这无疑与南朝那种轻靡冶艳的社会现象、宫廷风气,息息相关。

  附记: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

  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大军围困于江陵,他一面委派两位侄子出城向魏军主帅于谨求和,一边退守东阁竹殿,下令中书舍人高善宝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然后,他心欲赴火自尽,却被宫人一起上前止之。临死烧书,梁元帝乃古今亡国之君第一人。悲惧之余,萧绎以剑砍柱,大叫“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当年,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萧绎所焚毁的,一部分是他的一生珍藏,另一部分则是王僧辩从京邑建康运来的皇室精品,皆是手抄书卷。被他付之一炬,后世视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11、《春思》
梁·萧子云

  春风荡罗帐,馀花落镜奁。

  池荷正卷叶,庭柳复垂檐。

  竹柏君自改,团扇妾方嫌。

  谁能怜故素,终为泣新缣。

  这是一首叹春惜春、喻扇喻情的乐府诗。

  在南朝齐、梁时代,萧子云的诗,比较清浅明丽,流露性情。此诗前四句,写得十分随心所欲,却把女人春思的环景描绘得非常到位:春风荡漾入深闺,春花飘飞落妆台;池荷才露尖尖角,杨柳已绿垂窗檐。接下来,诗人直奔主题:竹柏异心君自改,团扇入秋妾方嫌。谁能春思怜故素,终为班姬泣新缣。怜故素,泣新缣,诗虽终而言未尽!

  竹柏:西汉东方朔言:“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东汉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达也;柏心实,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达道德,而君闭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异心也。”南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借用此语:“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

  素:小篆字形,上“垂”下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缣:古时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常用于书写文字。

  萧子云(公元486—548年),字景乔,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齐豫章王萧嶷的第九子。齐建武四年(497),他12岁被封为新浦县侯;梁天监十三年(514),他三十而立,初入仕为秘书郎、太子舍人,专为昭明太子萧统著写《东宫新记》。后来调任晋安王萧纲的文学、司徒府主薄、丹阳尹(萧绎)府丞,与萧绎结为“布衣之交”。中大通三年(531),他被封为贞威将军,出任临川内史,兼侍中。大同二年(536),改任员外散骑常侍(皇帝骑兵随从官)、国子祭酒(皇家学院院长),领南徐州大中正(南徐州总监察长)。

  萧子云性格沉静,入仕后即为梁武帝的三个儿子当伴读、老师或幕僚,但心思全然不在官场争宠,而在书艺上。他师承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梁武帝十分欣赏他的书法,“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实,当与元常(锺繇)并驱争先。”初唐书家欧阳询(557—641)评说飞白,“张乌巾(张弘)冠世,其后逸少(王羲之)、子敬(王献之)又称绝妙尔。飞而不白,(惟)萧子云轻浓得中,蝉翼掩素,游雾崩云”,可谓获得真迹。另一位唐代著名的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约815—879)在《法书要录》中,赞颂他的真、草:“少师子敬,晚学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名盖当世,举朝效之。”

  当年,萧子云的书法名扬四海,百济国(今朝鲜半岛汉江以南的古代小国)特意派出使臣前来南朝求购他的书法作品。其时萧子云正担任丹杨郡丞,奉诏回京,百济使臣恭候于道,一见到萧子云,遂向前拜谒:“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名迹也。”萧子云为之挥毫泼墨三日,书写了三十幅字,送给百济使臣。

  相传萧子云的毛笔是用胎发制成,故而纤细不失。他的传世墨宝,至今尚存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

  梁太清二年(548),发生“候景之乱”,宫城失守。这位南朝书法大家萧子云,东奔晋陵,四处躲藏,最后被活活饿死于显灵寺中,时年63岁。由此可知,当年的候景篡逆作乱,竟然连佛庙净土都无法让一位文士安身藏命。

  呜呼!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8226;始计第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远期》
梁·张率

  远期终不归,节物坐将变。

  白露怆单衣,秋风息团扇。

  谁能久别离,他乡且异县。

  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时见。

  寄言远期者,空闺泪如霰。

  这是一首借“秋风息团扇”,期盼远行者归来的古诗。

  此诗解读:夫君远行终不归,节气事物转眼变。自古:白露怆单衣,秋风息团扇。谁能长久惜别离,何况远在他乡异县。夫君可知,为妻在家“浮云蔽重山,相望何时见?”唯有“寄言远期者”,早日归来。此时此刻,守候在闺中之妻,已然泪如霰。

  霰:本义为雪珠,诗人将它比作泪珠。可谓思念之切,期盼之急。

  张率(公元475—527年)字士简,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祖父张永,宋右光禄大夫。父亲张瑰,齐世显贵,归老乡邑;梁天监初年复出,授予右光禄大夫(从二品)、给事中(皇帝近臣,掌省读奏案)。张率12岁习文,每天作诗一篇,稍后学赋,至16岁已写下二千余篇诗赋,名扬朝野。

  建武元年(494),齐明帝萧鸾篡权得位,因诸子年幼,封其侄子萧遥光为扬州刺史。萧遥光召张率为扬州主簿,被他婉谢。三年后,张率20岁,初仕为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不久,调任西中郎将、南康王萧子琳(齐武帝萧赜的第十九子,时年11岁)的功曹史,又因疾未赴。萧衍拜相辅政,他被召为相国主簿(相府总领事)。天监初年(502); 梁武帝萧衍禅承大位,张率历任鄱阳王友(梁武帝异母弟萧恢)、司徒(谢朏)府掾、文德省待诏、秘书丞。天监七年(508),他调任建安王(梁武帝异母弟萧伟)府中记室、参军,次年任晋安王、云麾将军萧纲的中记室,并随萧纲出镇南兗州、荆州、江州,担任谘议参军、记室,长达十年。后调回东宫(昭明太子萧统)出任太子仆,不久又外任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接着,他第三次回东宫出任太子家令,与中庶子陆倕、仆射刘孝绰一起执掌东宫管记,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撰工作。

  张率晚年出任新安太守,有一次派遣家僮将三千石米送往吴郡老家。不料,那米运回家时只剩下一多半。张率询问怎么一回事?家僮回答:“一路上被鸟雀、老鼠所秏。”他即大笑而言:“壮哉!雀鼠。”其豪诞性格,可见一班。大通元年(527),因丧母服丁忧,他伤感至深而病逝,时年53岁。

  梁武帝有一诗表彰张率:“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虽惭古昔,得人今为盛。”可见萧衍对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