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有阿里巴巴今天的辉煌。
  这些重大决策多数是马云一人做出来的,例如选择B2B模式和与孙正义联手等;有些是马云和团队高层共同决策的,当然决策时唱主角的还是马云。
  然而马云是人不是神。他自己也坦然承认犯过很多错误,承认做企业犯错误不可避免,并把这些错误当作宝贵财富。马云说过:“几年来我们犯过好多错误,这些错误别人做也要一一犯过,这些错误就是我们的财富。”
  阿里巴巴创业早期,马云有过重大决策失误,那就是过分追求国际化和过早实施海外扩张。
  2000年曾被当作阿里巴巴扩展海外市场的关键年。1月份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到账,2月份马云就率队杀到欧洲。“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杀过去。然后再杀到南美。再杀到非洲,9月份再把旗插到纽约,插到华尔街上去:嘿!我们来了!”这是当年马云的豪言壮语。
  然而到了2000年9月10日,人们在华尔街没看见阿里巴巴的旗帜,人们却听见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高度危机状态。
  这一决策的失误不仅使阿里巴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金,而且一度使阿里巴巴陷入绝境。
  国际化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因为国际化,正因为阿里巴巴同步推出了英文网站,才使阿里巴巴迅速获得国际声誉,迅速获得海外媒体的关注,这对于创业初期无钱无名的阿里巴巴很重要,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
  然而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分过早追求国际化更是对阿里巴巴的严重伤害。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把总部放在了香港(后来也一度放在上海)。阿里巴巴的香港总部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人。其中有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出身美国名牌大学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用美元发放的年薪都在6位数之上。
  互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最好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硅谷。阿里巴巴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把它的服务器和技术大本营都放在了美国硅谷。2000年5月,马云成功地挖来了雅虎的搜索器之王——吴炯。靠着吴炯的帮助,阿里巴巴的美国研发中心很快聚集了许多硅谷的顶尖技术高手。美国中心人数最多时有20多名,他们的开销比杭州总部200多人的开销多好多。
  马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面向全世界的大市场。”他强调:“在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全球的操作上,要毫不含糊地全盘西化。”
  为了占领世界大市场,阿里巴巴继香港、美国之后,又建立了英国(欧洲)办事处和韩国办事处。阿里巴巴的韩国网站是一个合资公司,不仅推英文网站而且还推韩文网站。
  为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阿里巴巴的台湾网站、日本网站、澳洲网站都在积极筹备中。
  马云指出:“要做世界顶级网站,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宣称这是中国人做的,等于自缚手脚。虽然大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但它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已。阿里巴巴要的是放眼世界,挑战世界,真正做到打进全球市场。”
  阿里巴巴就这样拉开了向全世界进军的阵势。在世界各地遍插红旗的感觉的确很爽。可惜当时的阿里巴巴还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它向海外扩张的战略整整早了5年!
  中国的成功企业,海尔、联想、TCL……都是先在本土获得成功,先在国内占领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之后,再开始国际化的。美国的雅虎和eBay也是先占领了美国市场然后再向世界扩张的。先本土后国际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阿里巴巴超越本土直扑国际的战略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
  

来自海外的阵痛(2)
国际化不是一个随意为之的战略。国际化是要有金钱和实力做后盾,有本土市场份额做铺垫的。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当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国际化的一个战略?马云说:“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刚刚拿到2500万美元投资的马云是不是有点头脑发热?
  阿里巴巴没把钱花在广告上,但它把钱花在了海外扩张上。
  香港、美国、欧洲、韩国所有这些网站每月的花销都是天文数字,而所有这些网站又都是只出不进没有一分钱收入。
  阿里巴巴的海外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这一年时间里,阿里巴巴每月烧掉近1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时说到:“当时钱烧得够凶的。”
  由于马云的精明和算计,还是省下了不少钱。
  2000年中,马云到美国。阿里巴巴专门聘请的专家为阿里巴巴制定了一个推广方案,这个方案的预算是1000万美金。吴炯说这个预算太高了,马云也觉得高,于是才下决心把预算减到500万。最后执行这个预算花掉了4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把预算减下来,我有功,否则2001年会更困难。”
  到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阿里巴巴的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了。按当时的烧钱速度只能坚持半年多。
  当互联网冬天来临时,风险投资商答应的新投资全部告吹。阿里巴巴近似疯狂的海外扩张不得不停下来。
  豪华阵容
  要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必须用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这是自然而然的。
  马云说:“阿里巴巴有个规定,凡是要坐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等地受过3至5年教育,或工作过5到10年。”
  他还说:“这是个死命令。一起创业的那18个人可以当连长、排长,但团长、师长以上的人,我通通从外面请。”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2000年1月之前,没有钱的阿里巴巴也吸引了一些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例如蔡崇庆和雷文超。那时吸引人才,靠的是马云的个人魅力,靠的是阿里巴巴概念的力量,当然也靠股权。2000年1月之后,有了钱的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这次吸引人才,以上三条都靠,但也靠高薪。
  马云1997年夏天就认识了吴炯。1999年10月,马云就邀请吴炯加盟。到了2000年4月,马云打电话给吴炯:“我现在有钱了。拿到这笔钱,最想买的是技术。我能想到买技术的地方是硅谷,想在那开一个研发中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不到一月,马云把这个雅虎搜索器之王招至麾下,请吴炯出任了阿里巴巴的CTO。
  到了2000年的年中,阿里巴巴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豪华的团队阵容。阵容之强大盖过了当时国内所有的网站。
  请看当时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
  马云:首席执行官
  孙正义:首席顾问
  萨瑟兰:顾问
  蔡崇信:营运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吴炯:首席技术官
  Sanjay Varma:副总裁、业务发展
  雷文超: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郑明道:资深营运副总裁
  王烈:美国营运副总裁
  Todd Daum:副总裁、市场与合作
  George Chan:副总裁、互动服务
  李琪:副总裁、中国营运
  在这个豪华团队里,除了李琪一个“土鳖”外,其他都是符合马云条件的海外兵团。
  以上只是阿里巴巴核心团队即决策层的名单,除此以外,在总监和经理这一层,在技术骨干这一层,阿里巴巴也聚集了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
  那时阿里巴巴可谓战将云集,精英荟萃。不要说在香港、美国办事处,就是在杭州总部,来自500强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大公司的高管随处可见,世界级的网络高手随处可见,黄头发蓝眼睛的外籍员工更是随处可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来自海外的阵痛(3)
那时的阿里巴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马云很为阿里巴巴的豪华阵容自豪,他说:“有很多一流的人才在阿里巴巴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创业者。阿里巴巴是一支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投资组合,当阿里巴巴打进Nasdaq时;将是亚洲第一。”
  在第一次互联网高潮中,世界大公司特别是传统大企业的精英往网络公司跑是潮流。吸引他们的是互联网企业先行者的商业奇迹和原始股权。这个潮流兴起于美国,也波及中国。当时马云到硅谷招人,吴炯找来一帮朋友,这些人听完马云的故事,一个个热血沸腾,都表示愿意从大公司跳槽到阿里巴巴。一支阿里巴巴美国研发中心的骨干队伍很快就形成了。当时的中国网络公司在美国硅谷招人就是这么容易。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都没有阿里巴巴聚集的国际化精英多。虽然当时后者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前者。
  可以说,2000年的阿里巴巴是中国国际化最彻底、国际化人才最集中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国际化人才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什么?这些国际化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运如何?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不久,就提出“东方的智慧加西方的运作”这个理念,并且明确提出阿里巴巴在管理上就是要全盘西化。
  没有这些来自西方的国际化人才,阿里巴巴的西方运作和西化管理是不可思议的。
  平心而论,这些国际化的精英对于阿里巴巴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没有蔡崇庆,阿里巴巴财务的透明和国际化是不可思议的,没有2001年从GE(通用电气)引进的COO关明生,阿里巴巴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吴炯,阿里巴巴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大量国际化人才的涌入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文化冲突。外籍员工与本地员工的文化冲突在阿里巴巴的杭州总部表现得最为明显和激烈。这种文化冲突曾经一度变得难以调和。
  二、不熟悉本土市场。许多外来高管因为不熟悉中国市场而工作成效甚微。
  三、未能全部发挥作用。阿里巴巴引进的国际人才有一半并不是阿里巴巴所需的网络业界人才。加之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冲突,他们中许多人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对阿里巴巴出力不大。
  四、难以承受的人力成本压力。这是大量国际化人才带给阿里巴巴的最大问题。他们的加盟使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本支出陡然上升。当时一个美国雇员的工资是杭州雇员的十几倍。可以说,阿里巴巴千辛万苦融来的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大半用来给国际化人才发工资了。阿里巴巴每月近100万美元的消耗主要用于此。这是阿里巴巴的不能承受之重!它几乎置阿里巴巴于死地!
  众多国际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国际化人才走掉了90%以上。他们中的小部分是自己辞职的,大部分是被阿里巴巴辞退的。
  在上面的那个豪华阵容名单里,除了孙正义、蔡崇庆和吴炯,其他人都走了。
  国际精英的离去,使马云不得不反思他的人才国际化战略,不得不重新启用和培养他的本土团队。
  从2001年2月到2007年,阿里巴巴高层团队的80%是由本土人才组成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从18个创始人中脱颖而出的。至于阿里巴巴的中层领导,几乎是清一色本土人才。马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